摘要在大量实验室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烧结原料结构进行优化、选择合理成分、调整工艺参数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太钢100 m2烧结机生产的烧结矿转鼓强度达到80%以上。
关键词原料结构参数烧结矿强度
1 前言
随着高炉大型化的发展,对人炉料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对于占入炉料80%一以上的烧结矿而言,其强度对于高炉顺行,改善高炉上部料柱透气性非常重要。为了向4 350 m3高炉提供优质烧结矿,为优质烧结矿生产提供依据,太钢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合作进行了生产高强度烧结矿的试验研究。经过实验室优化配矿试验,对影响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试验。通过优化工艺参数,烧结矿转鼓强度显著提高。
2实验室试验研究
2.1 优化配矿结构的试验
2.1.1原料条件
我们选取了国内常见的6种进口矿与太钢自产精矿进行优化配矿研究。试验原料的化学成分列于表1。其中,A矿为太钢自产精矿;B矿、C矿、E矿、G矿均为外购富矿粉。

2.1.2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结果
烧结杯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结果示于表2。

由表2可见,配比4~配比6,随着A矿比例降低,烧结矿转鼓强度由71.42%一71.83%一72%,全部大于7l%,较配比l~配比3的烧结矿强度有一定提升。配比6系全部采用外购富矿粉,由于矿种多,各种矿的同化性能互补性强,更有利于烧结矿转鼓强度的提高。
另外,随着自产矿粉A配入量的减少,烧结矿还原度增加,低温还原粉化指数(<3.15 mm)上升。
2.2影响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因素分析
2.2.1烧结矿SiO2含量的影响
以配比5为例,对烧结矿的SiO2含量进行调整,取4.5%、5.O%、5.5%三个水平进行试验。烧结矿SiO2含量对其转鼓强度的影响结果示于图1。

由图1可知,随烧结矿SiO2含量增加,其转鼓强度呈上升趋势。当SiO2由4.5%增至5.0%时,转鼓强度的提高幅度较大;再由5.0%增至5.5%时,强度的提升幅度则较小。
2.2.2烧结负压的影响
改变烧结负压,由15 000 Pa调整到12 000Pa,再调整到9 000 Pa,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变化见图2。

由图2可见,随负压增高,烧结矿的转鼓强度呈下降趋势,利用系数呈上升趋势。为了提高烧结矿的转鼓强度,适当降低负压,使烧结时间,尤其是烧结过程中高温保持时间延长,有利于烧结矿中各物相充分形成,结晶完善,从而有利于转鼓强度的提高。
2.2.3烧结矿碱度的影响
为了得到碱度对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影响,固定烧结矿的SiO2含量为4.5%,将碱度由1.8调整到1.9,再调整到2.0,试验结果示于图3。

由图可知,随着碱度由1.8—1.9—2.0,烧结矿转鼓强度由66%一68.6%一70.33%,成品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烧结矿碱度对于提高其转鼓强度是有利的。
2.3实验室试验结论
1)经过大量的实验室试验研究,得出了三个较佳配矿方案(见表3)。

2)决定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关键因素是原料结构,在优化原料结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烧结矿碱度和SiO2含量,降低烧结负压,更有利于烧结矿转鼓强度的提高。
3工业试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室试验结果,我们根据原料的可获取性以及太钢的具体原料条件,针对较佳方案表中的方案5和方案4在太钢2×100 m2烧结机上进行了工业试验。
3.1原料条件
现场取料,其理化性能分析列于表4、表5。
3.2试验方案及参数控制
试验配比方案及目标参数控制见表6。


3.3试验过程工艺参数控制
试验过程工艺参数控制见表7。

3.4试验结果及分析
试验中,通过调整各工艺参数和混合料水分、配碳量;采取控制风箱阀门和风机闸门等措施,调节烧结风量和负压;采用小风量低负压烧结技术等,使烧结矿转鼓强度由基准期的76.32%逐步提高到80%以上,试验结果见表8。
分析表8的试验结果:
方案I:烧结矿碱度为1.9,SiO2含量为5.5%;调整混合料水分到6.3%~6.5%,优化燃料配比到5%左右,并将内、外燃料配比由原来的40:60变为20:80;为了控制适宜烧结负压,通过调整风机闸门(即将3#风机闸门关闭60%,4#风机闸门关闭30%),使烧结负压降低到7 000~9 000 Pa,垂直烧结速度降低到15.3mm/min。结果,烧结矿转鼓强度稳中有升,平均为80.97%,最高达到了82.67%的好水平。
方案Ⅱ:降低烧结矿SiO2含量到5%,碱度不变;将3#风机闸门关闭40%~60%,4#风机闸门关闭30%~35%,使得3#机烧结负压调整到9 600 Pa左右,4#机负压调整到7 500 Pa左右;烧结风量3#机平均为7 964 m3/min,4#机平均为7 725 m3/min;为了保证烧结矿质量,相应调整上料量(由52 kg/m减少到48 kg/m),3#机的垂直烧结速度降低为15.2 mm/min,4#机为15.5 mm/min;并将内外燃料配比由8:2调整到5:5。结果,烧结矿转鼓强度连续12天的平均值为80.45%,最高达到81.33%。但采用此方案时,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标(一3.15mm)升高。
方案Ⅲ:减少B矿和C矿配比,将A矿配比增加10个百分点,烧结矿碱度1.9,SiO2含量同方案2控制。在此阶段,提高混合料水分到6.5%,混合料中≥3 mm粒级增加1~2.5个百分点;打开机尾14#、15#风箱阀门,3#机烧结负压比上一阶段上升了715 Pa,4#机约上升了1.500 Pa,烧结风量也比前一阶段有所增加,垂直烧结速度加快0.8~O.9 mm/min。结果,烧结矿转鼓强度平均为80.47%,最高为81.67%。此方案烧结矿的Mg0含量偏低。
方案Ⅳ:取消熔A,配加6%的熔B,下调烧结矿SiO2含量到4.5%左右(平均为4.54%),提高碱度到2.0,烧结工艺参数基本同上。结果,转鼓强度最高为79%,平均为78.52%,比方案Ⅱ、方案Ⅲ下降约2个百分点。可见,降低SiO2含量到4.5%左右时,转鼓强度下降明显,足见SiO2含量是影响烧结矿转鼓强度的重要因素。
方案V:取消C矿,进口粉全部采用B矿,熔剂为熔B,未配用熔A,烧结矿SiO2含量上升到4.8%~5%;风量、负压维持原来水平,台时产量与前几个阶段相近;烧结矿转鼓强度最大只有77%,平均为76.32%,比方案Ⅱ、方案Ⅲ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这一结果再次证明了原料结构是决定烧结矿转鼓强度的关键因素。
4结论
1)在太钢烧结生产和原料条件下,采用“26%A矿+22%B矿+22%C矿”或“36%A矿+17%B矿+17%C矿”的配矿结构,实施小风量、低负压烧结,即:调整混合料水分为6.3%~6.5%,配碳量以FeO为8%~9%来控制,调节烧结风量为8 000 m3/min左右,烧结负压小于10 000 Pa,可使烧结矿转鼓强度(ISO)达到80%以上。
2)决定烧结矿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原料结构,优化配矿是改善烧结矿强度的基础。
3)SiO2含量和碱度也是影响烧结矿转鼓强度的重要因素,但前者更为突出。
4)以合理配矿为基础,优化调整工艺参数,对于生产高强度烧结矿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