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政策下铁合金企业的抉择
张苓
今年两会进一步明晰,我国将在今年延续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信贷控制,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投资。因此,铁合金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将更加严峻。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专业铁合金及冶金炉料生产流通基地以及亚洲最大的氮化产品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西安澳秦炉料公司董事长管甲锁有着长达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认为,当前我国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将加速铁合金行业的洗牌。铁合金企业必须认清国内外形势,调整其自身的发展思路。
管甲锁分析,从国际市场上来看,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受世界供求基本面和投机资本炒作的共同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在2008年以来屡创新高,相关的投研机构预测国际石油价格要进一步上冲到120美元/桶,甚至达到200美元/桶。随着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65%,相关进口矿石价格也出现大幅度的跟涨和攀升,仅从铁矿石价格谈判结果公布以来,铬矿和锰矿的价格已经上涨了20%一30%。
同时,国内市场的表现也不容乐观。随着国家金融层面的银根紧缩,银行对贴现业务也是有了比较大的收紧。各商家普遍反映,有些银行不予贴现,导致港口矿商拒绝接受承兑汇票付款。但是,在面对下游的钢铁和铸造企业时,铁合金企业很难拒绝承兑汇票,为此给其现金流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然而,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许多合金生产企业开始采取对承兑汇票付款方式和现金付款方式实行不同价格的措施,每吨的价格差距根据承兑汇票周期的不同达300—500元/吨。整个铁合金市场的资金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管甲锁说,产业成本的急剧上升,也导致了今年资金实力弱小以及管理水平低下的铁合金企业面临出局的危机。特别是最近2~3年,铬矿、锰矿等矿石的进口价格上涨了大约2~3倍。尽管铬铁的价格同时上涨,但是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沉积在原料以及产品占用上,相当于必须追加20%一30%的资金才能保障与原来一样的生产产能。此外,铁合金根据不同品种,受涨价带来的影响程度也不同,特别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在基础原材料行业体现得更为明显。目前,中国90%以上的铬矿依赖从国外进口,锰矿也是50%以上依赖进口。与此同时,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的正式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再加上出口以及环保等方面的压力使得部分合金企业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
鉴于上述种种不利因素,管甲锁对所在的西安澳秦炉料公司的发展规划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第一,顺应发展潮流,适时进行战略布局调整。近年来,西安澳秦炉料公司立足打造世界一流氮化合金基地的目标,多品种、多规格地研发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铁合金产业需要进一步进行地域转移。该公司在2004年就进行了战略转移。除了在西安有生产基地之外,从2005年开始,该公司陆续在甘肃嘉峪关三威铁合金公司建成了高碳铬铁、微碳铬铁、氮化合金生产基地。
第二,进一步优化产业链,锻造核心竞争力,向上游的铬铁生产进一步延伸,保障了该公司最主要的产品——氮化铬铁所需原料的稳定供应。目前,该公司不仅能够生产所有级别的氮化铬铁,还能够生产各种合金和各种规格的氮化产品,满足了国内外客户对各种氮化产品的需求。
第三,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重视技术优化,生产流程优化,提高生产效率。每个企业能够取得的市场份额最终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相信能够走过“冬天”的企业就是优秀的企业,是“体格强壮”的企业。
此外,管甲锁还提出3点建议:
首先,兼并重组是行业洗牌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优胜劣汰是市场永远的法则,铁合金企业也不例外。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管理能力强、有资金实力、有稳定产品销路的企业最终会挺过来的,而差的公司最终会因成本等竞争力的问题败下阵来。行业整合在2008年会成为常态,钢铁企业实际上最近几年已经开始整合,2008年更会加速,铁合金企业也不会例外。和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共同面对市场的考验,把有关联的企业联合起来,也不失为铁合金企业发展的一条出路。
其次,建立国家相关的战略矿产储备,平抑资源价格上涨。战略储备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量进口煤炭用于资源储备。
最后,相关的国家大公司和行业协会应肩负起相应的责任。钢铁生产企业及相关贸易企业的多头对外致使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在铬矿和锰矿的进口贸易中,相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平抑价格的功能缺失,甚至有的企业利用资金和信用额度的规模优势进行囤积,对原材料进口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哄抬作用。在最近几年铬矿、锰矿的进口贸易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建议相关大中型贸易企业及行业协会加强沟通,发挥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共同制订方略,维护国家及行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