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黄志强,青年乘用车集团总经理,青年收购萨博案第一操盘手 整理:丁锋)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汽车产销量增加到去年的1840万辆,占到全球汽车产量的23%,中国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消费大国。但这种繁荣缺乏仍然最核心的内容,其中之一即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我是谁”一直是自主品牌没能解决的问题。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滑,车市陷入微增长状态,自主品牌乘用车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市场占有率下滑,特别是7月,其市场份额已经创造了2008年9月之后的新低。
当前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自主品牌是否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转折点,是什么支撑了中国自主品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未来自主品牌的出路的哪里?这些都是事关自主品牌未来将走向何方的关键问题。
跨国企业开始围剿中国自主品牌
国际市场的变化这两年有个特点,即国内市场下滑很大,出口增长迅猛。具体看来,全球市场的分布是4个1/4,1/4是欧洲,1/4是北美,1/4是亚洲,1/4是其他国家,所谓出口的迅猛增长实际指的是除却欧美亚的其它1/4市场,这个市场是中国汽车对日韩系汽车的一种补充。从各厂家的销量情况来看,今年奇瑞出口销量大概能到20万辆,吉利也可能超过10万辆,长城、江淮也都在出口,总体来说出口形势非常好。
这样的背景下,跨国企业明显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去年7月份菲亚特集团总裁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在美国曾做过一个“中国汽车威胁论”的演讲,他预言未来五年全球一定会出现一个来自中国的大品牌,侵占欧美厂家的份额。因为菲亚特是在中国唯一没有拿到好处的一个品牌,但是它在全球感受到中国品牌的威胁,尤其是在巴西、北美等地方,它的份额份额受到了侵蚀。
这个报道影响了跨国集团决策人对中国市场竞争格局的观念变化。在2008年跨国企业逃生时他们会选择割让品牌,比如沃尔沃让吉利收购。但两年之后,即使他们处于同样的生存困境也不会出卖子公司给中国企业。以萨博收购案的例子来说,萨博破产,通用汽车损失最大,但通用汽车依然阻挠中国汽车企业收购萨博,为什么?这便是战略问题。也就是说战略上跨国企业开始对中国品牌围剿。再加上全球的市场滑坡使车企20%的产能放空,现在这些企业本身就处在平衡点左右,所以他们很看重对市场的占有。
再来看中国市场,因为国际上的压力转移,众多企业就开始瞄准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市场。在我看来,中国市场的拐点已经出现。首先这从时间段来说非常巧合,从2002年中国加入WTO到2011年底正好10年,这个拐点也恰好出现在去年年底。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最大的得意者是自主品牌,这十年是自主品牌的黄金发展期。这十年中每家车企销量从几万辆增长到现在的五六十万辆,但这种增长势头在今年戛然而止,原因何在?借用科特勒世界营销大师的观点,一个企业前十年发展的经验,有可能成为他后十年发展的障碍,因为市场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