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超快速冷却;热轧双相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屈强比;n值
随着未来市场对汽车用结构钢需求量的增加,在短流程生产线上开发热轧双相钢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2003年,西班牙的ACB首次在其短流程生产线上,采用C—Mn—Si—Cr成分设计,开发了汽车用热轧双相钢DP600。热轧双相钢的生产一般采用2种方式,一是通过Cr(或Cr—Mo)合金化使马氏体点升高且临界转变速度降低,带钢在马氏体点以上卷取,卷取后发生马氏体转变,获得双相组织;二是采用C—Mn—Si成分,轧后采用两段式冷却工艺,即先缓冷,使足够的铁素体析出,再急冷,使带钢在短时间内降至马氏体点以下,随后卷取,卷取前即获得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为使带钢在短时间内实现较大幅度温降,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RAL)于2005年开发了一种超快速冷却装置,据此并按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CSP线实际情况,为其制造了一套超快速冷却设备,安装于层流冷却装置与1#。卷取机之间。表1为超快速冷却设备的主要参数。2005年9月至2006年5月,包钢进行了开发C—Mn系540MPa级热轧双相钢工业试验。
l 试验过程
1.1试验原料
试验钢采用普通C—Mn钢,表2为试验钢实际冶炼成分,由于碳含量较低,避开了包晶区,因而使板坯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1.2试验步骤
试验丁艺路线:铁水预处理→210t转炉顶底复合吹炼→LF精炼处理→薄板坯连铸→隧道炉内均热→6机架热连轧→层流冷却+超快速冷却→卷取。
薄板坯厚度为67mm,经隧道炉均热,出炉温度约为1100℃,终轧温度约为810℃,层流冷却后温度为610℃,卷取温度约为130℃,成品厚度为6mm。带钢层流冷却时间共24s,出层流冷却区2s后,进入超快速冷却区,超快速冷却时间共2s,随后卷取。可以算出,层流冷却的平均冷却速度为8.3℃/s,超快速冷却的平均冷却速度为160℃/s。按此工艺轧制了4卷带钢,并在带钢尾部取样,进行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检测。
2 试验结果
2.1试验双相钢的力学性能
表3为4卷试验钢实测力学性能。屈服强度(R0.2)取均匀变形最初0.2%处的应力值(R0.2),n值为均匀延伸初期10%的硬化速率。拉伸试验中,拉伸曲线无屈服点或屈服平台,具有较快的初始硬化速率,这也是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力学性能的2个基本特征。
为测试超快速冷却对带钢宽度方向冷却均匀性的影响,在l。带卷尾部长度方向上的某一位置,从边部到带钢中部,每隔一定间距取标准拉伸试样,测量力学性能,结果见图1。从图1可看出,1# 带钢沿宽度方向力学性能较均匀。
图2为带钢长度方向上各处的力学性能。由于采用“热头”卷取,因此带钢头部未经超快速冷却,未产生双相钢组织,为普通的铁素体+珠光体钢,其抗拉强度也低。另外,由于“热头”温度较高,带卷芯部向带卷中部传导热量,造成一部分双相钢中的马氏体“回火”;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中位错附近析出碳化物,位错密度降低,有可能产生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及回火索氏体等组织,抗拉强度均有所下降,并出现屈服现象。在CSP生产中,带钢出口速度一般保持恒定,因此,除了带钢头部和“热头”造成的回火段外,在带钢长度方向上各处的温度变化差别不大,其力学性能也基本相同。若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还需进一步控制“热头”长度,尽量降低“热头”温度,从而减少性能不合区段的长度,提高成材率。
2.2试验双相钢的微观组织
图3为试验双相钢的微观组织,组织中包含铁素体和马氏体2种组织,其中,灰色为铁素体,白色岛状为马氏体。采用网格法估计,马氏体体积分数为12%;铁素体晶粒平均直径为8μm,马氏体岛体积大小不一,分布于铁素体晶粒间,呈不规则多边形。在试验钢厚度中心部位,由于受C、Mn等元素偏析及膜状夹杂物的影响,先共析转变后得到带状剩余奥氏体组织,并且最终转变为带状马氏体组织,如图3b所示。
3 讨论
3.1 C含量的设计
在CSP线上开发钢种,与常规热连轧有明显区别。通常,为保证薄板坯质量,及减少漏钢、纵裂等事故发生的几率,钢中C含量要避开包晶区成分范围([C]为0.09%~0.17%),且要优先考虑下限成分范围,即[C]≤0.08%。另外,为保证双相钢中马氏体的体积分数(VM>5%)。必须使钢中有足够的C含量。按热轧双相钢的形成机理,钢中奥氏体首先进行先共析转变,得到足够的铁素体,随后,剩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反应式为:γ→a+γ′;γ′→aM。如果先共析转变后的剩余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最终得到的将是铁素体+珠光体钢。采用钢中珠光体体积分数估算法:[C]/0.8≈P;P≈VM。,得出钢中C含量须满足:[C]≥0.05%。
采用较低C含量还具有扩大工艺“窗口”的功能。在工艺控制上,希望快速得到足够体积分数的铁素体,由于试验双相钢中C含量较低,而先共析转变温度Ar3较高,铁素体转变孕育期较短,因而有利于加快铁素体的析出过程,铁素体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力学性能要求的析出量,这将扩大缓冷结束温度T。的工艺控制范围,即扩大所谓的工艺“窗口”。图4示出双相钢中碳含量与Tm温度“窗口”的关系。
3.2冷却工艺与双相组织
试验中,通过缓冷和急冷两段式冷却,获得了双相组织。在缓冷段,钢中发生奥氏体一铁素体转变,为亚共析钢的先共析转变,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剩余奥氏体,表示为:γ→a+γ′;剩余奥氏体不稳定,与温度和冷却速度密切相关。如果缓冷结束温度丁。过低,钢中剩余奥氏体可能部分甚至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因此必须对其合理控制以获得理想比例的铁素体和剩余奥氏体。剩余奥氏体必须以超过马氏体转变临界速度的冷却速度,降温至马氏体点Ms以下,才能全部转变为马氏体,可表示为:γ′→aM。因此,必须在急冷段合理控制冷却速度和终冷温度。试验中借鉴文献。研究结果,设定缓冷结束温度为610℃,急冷段平均降温速度达到160℃/s,终冷温度(卷取温度)降至130℃,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双相组织:90%铁素体+10%马氏体。
3.3组织与力学性能
由铁素体和马氏体构成的双相钢,铁素体占多数,岛状马氏体均匀分布于铁素体晶粒间。力学性能特征是:无屈服点或屈服平台,初始硬化速度快,屈强比较低,延伸性能明显优于相同抗拉强度级别的铁素体+珠光体钢或贝氏体钢。
分析拉伸曲线得出,双相钢的弹性极限由化学成分和铁素体晶粒性质决定,而抗拉强度除受化学成分、铁素体晶粒影响外,还受马氏体体积分数影响,马氏体体积分数越多,影响越大。双相钢无屈服点或平台的原因是:马氏体形成时,与原剩余奥氏体相比,体积增加较大,且膨胀迅速,将周围铁素体晶粒压迫变形,同时在变形的铁素体晶粒内,与马氏体相邻的品界附近,形成大量的可动位错(又称林位错),因此双相钢拉伸变形时,有足够的可动位错,无需通过位错“脱钉”过程来积累可动位错,因此拉伸曲线上没有屈服现象。但如果马氏体含量较少,则可能无法形成足够多的可动位错,拉伸曲线仍有屈服现象,且抗拉强度较低。
3.4不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
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可以通过对CCT曲线的研究得到。而不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不能简单地应用C含量为0.07%钢的CCT曲线来分析。试验中采用了两段不连续冷却方式,可按图5中两部分联合在一起的CCT曲线来分析。在缓冷段(810~610℃),相变遵循图5巾左边虚线部分C含量为0.07%钢的CCT曲线规律,得到素体;在急冷段(610~130℃),相变遵循图5中右边实线部分C含量约为0.47%(剩余奥氏体中C含量)钢的CCT曲线规律,生成马氏体,并最终得到双相组织。
4热轧双相钢开发展望
目前,厚6mmDP540钢用于制造重型卡车横梁和尾板。在强度相当的情况下,双相钢成形性能优于传统钢级510L。,在试用过程中,无裂边,回弹小,试用情况良好。下一步将开发厚度小于2mm薄规格的DP600,用于制造轿车车轮轮辐;开发厚度小于8mm的DP780,用于卡车车轮轮辐,以代替目前较厚规格的Q235。
5 结论
(1)采用化学成分的原型钢,在CSP生产线上应用超快速冷却技术,可以生产出DP540级热轧双相钢;其微观组织为铁素体和马氏体,马氏体呈岛状分布于铁素体晶粒间,马氏体体积分数约为12%;其抗拉强度为555~565MPa,屈服强度为335~355MPa,屈强比为0.59~0.64,n值为0.18。
(2)试验双相钢在长度方向有良好的性能均匀性,体现了CSP生产线恒速抛钢工艺的优势;试验双相钢在宽度方向有良好的性能均匀性,反映了超快速冷却设备在带钢宽度方向上均匀的冷却效果。
(3)通过采用新的控制冷却手段及控轧控冷工艺,可开发出独具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特色的品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