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高炉结瘤事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生产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参数相对失控促成的。2004年10月份,西钢2号高炉经常处于悬、崩料状态,经炉外测量和经验判断,断定高炉西北侧炉身角以上部位结厚。在采取了一系列操作措施不理想时,决定采取炸瘤的方式。于10月26日降料面加焦休风炸瘤,降料面用时2.5小时,炸瘤过程用时5.5小时,送风恢复炉况用时8.8小时,炸瘤后炉况稳定顺行,产量指标大幅度改善。 2 炉瘤的形状
炉瘤的形状为西北侧厚约0.50m,东侧厚约0.25m的半环形瘤,炉瘤从炉身角至炉喉钢砖下部呈逐渐向薄的趋势。炉瘤呈典型的层状结构,由不同层铁质瘤和灰质瘤结成;炉瘤体积约为20m3 。
3 炉瘤的成因
高炉炉瘤的形成可归结为三方面原因:一是高炉温度场失衡,二是炉料含粉率相对较高,三是高炉冶炼强度过高,煤气流控制不适宜。
高炉温度场失衡、引发炉顶温度偏高的原因:一是物料质量相对变差,9月中下旬烧结用料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变料较为频繁,低价料用量大,所用物料烧结性能不理想,导致烧结矿强度变差,影响了料柱透气性,影响了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二是高炉操作者日常操作调节不及时,导致炉温、渣碱度控制出现大幅度波动;三是烧结矿碱度波动大,导致球团矿配量大,加之供料筛分系统出现故障,大量未经一次筛分的球团矿仅经过槽下筛分后入炉,进一步恶化了炉况;四是送风装置出现严重问题,热风阀阀柄窜风、热风炉炉底大墙坍塌、燃烧阀漏水等,未及时进行处理,推迟到秋检集中更换,加剧了温度场的失控。五是喷煤制粉系统基础松动,被迫中断喷煤操作,高炉操作者对此不适应。六是在炉况不理想时,高炉系统进行秋检,进一步打乱了处理炉况的时机。七是对秋检前采取加串焦洗炉等措施,但有时进一步促成了温度场的失控。由此炉况顺行基础遭到破坏,出现个别班次的悬料、崩料。悬料、崩料常常引起出现空尺、顶温高;形成炉瘤的主要原因已经具备。
炉料含粉率高的原因:一是烧结由于市场铁料形势的影响,导致频繁变料,低价料用的较多,烧结强度变差。二是外购球团矿出现供不应求,用土烧球团矿代替,入炉粉量相对较多。三是对炼铁槽下筛进行的扩大筛分效率的改造,但筛网常常被潮湿球团矿粉堵塞,影响了筛分效果。四是新投产的焦炉试生产,由于高挥发分的精煤配入量大,焦炭强度不理想,含粉量相对较大。形成炉瘤的第二个因素已经具备。
由于产量压力紧,生产组织节奏快,未及时对炉况进行处理,且烧结配用碱金属含量相对较多的精矿粉,加之高炉操作者日常调剂操作出现失误,促成了炉况失控、形成炉瘤。
4 处理的过程
本次炸瘤采取炉外吊炮炸瘤的方式,用炉容反推的方式,未加装临时探尺降料面,料车打水控制顶温与料速,自下而上进行定向爆破,用药量逐渐加大,炉瘤炸掉后为保证复风不憋压,对炸掉的炉瘤进行两次爆破:炉瘤处理复风后加净焦化瘤,复风初期风压为正常风压的40%,炉况恢复得较为理想。
5 结语
(1)在日常生产组织中,应突出炉况的稳定顺行,好的炉况靠的是日常操作的维护,根据物料的质量情况,确定适宜的操作方针与适宜的操作参数,防止高炉出现悬、崩料等现象,对悬、崩料等积极采取操作措施进行预防与处理。 (2)减少入炉含粉量,强化高炉用料的稳定性,对槽下筛分系统进行重点监督控制,减少入炉粉末量; (3)在生产组织中,应让设备适应高炉生产,不能让高炉生产服从于有故障的设备,出现问题不能拖延,尤其是送风系统应及早进行处理; (4)在日常的高炉操作中,应突出操作方针执行率的控制与考核,杜绝低料线作业; (5)对新用矿粉进行烧结杯试验,指导烧结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