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钢不锈钢2500m3高炉通过上下部制度的调整、改善炉渣性能、稳定原燃料质量、强化设备管理等多项措施,使块矿使用比例逐步提高,实现了降本增效。
关键词 高炉 块矿 冶炼
1 引言
近年来钢铁行业的逐步升温,给钢铁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压力。2004年年底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扬,迫使各大钢铁企业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身降本增效的道路。块矿虽属生矿,其冶金性能比球团矿略差,但由于块矿具有比球团矿价格低、省下了建造球团的设备费用及占地费用、减弱了环境污染等优点,所以在生产中只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冶炼技术水平,提高块矿配比后仍可获得较好的冶炼效果。
2 高炉使用块矿基本情况
宝钢不锈钢炼铁厂拥有2500m3和750m3高炉各1座,炉料结构采用高碱度烧结矿+球团矿+块矿三元结构。入炉原料除自产烧结矿外,其他矿石全需外购,近年来炉料结构见表1。随着高炉冶炼的不断强化,烧结机的生产能力不足逐渐成为制约高炉生产的瓶颈,通过炉料结构的优化,2座高炉2003年开始逐步增大块矿及球团矿的人炉比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指标。2005年,球团矿供应进一步紧张,在高炉炉况稳定的条件下,适当提高了块矿人炉比例,不但有效地解决了烧结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而且通过置换部分球团矿用量,降低了生铁矿石消耗成本。

3 块矿冶炼特性
2500m3高炉所用块矿有澳矿、安吉拉斯矿、海南矿等,其中主要以澳矿为主(下文主要以澳矿为代表进行论述)。实验表明,入炉块矿主要有以下特性:
(1)品位高,有害杂质(S、P等)含量低;
(2)软化温度低(979 ℃),软化区间宽(>390 ℃),不利于高炉料柱透气及炉况顺行;
(3)低温爆裂粉化率一般为4%左右,爆裂区间380~600℃,420~650℃蒸汽逸出,易引起块状带透气性变差;
(4)RDI-3.l 5在8.87%,RDI+6.3在87.02%,高炉使用比例提高后,常出现透气性指数下降、中心气流过小的现象;
(5)脉石含量少,但Al2O3含量高,随着澳矿比例的增加,渣中Al2O3升高,降低炉渣的流动性,降低脱S能力而影响生铁质量;
(6)采用露天堆放,受天气影响容易粘结,造成筛分不净,使炉内气流波动。
4 提高块矿使用比例的措施
2500m3高炉采用无料钟布料模式,但在筹建过程中,槽下未设块矿振动筛,块矿人炉前无法进行筛分,加之焦炭质量波动较大,块矿入炉比例的提高对2500m3高炉炉况影响更大。提高块矿使用比例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4.1 上下部制度调整相结合
由于2500 m3高炉所用原燃料质量波动较大冷却强度不足,操作制度上还未摸索出与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高炉承受高压差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边缘局部管道,对高炉炉况的稳定、高炉长寿、指标优化都带来不利影响。在提高澳矿使用比例的过程中,考虑原燃料质量,上部装料制度依照“以发展中心气流为主,适当疏导边缘气流”的指导方针。下部在稳定风口面积在0.340m2左右的基础上,增用长风口使用数量(现已达到16个)、提高风量至4450~4550 Nm3/min,以确保充足鼓风动能及中心穿透力;上部通过缩小矿焦角度(见表2)、缩小矿焦角差等方法来适当疏导边缘,避免澳矿比例提高后炉内透气性变差。

通过上述努力,高炉圆周工作更趋均匀,有效地解决了澳矿使用量提高所带来的软熔温度低、软熔区间宽、软熔带压差高、透气性变差的问题,水温差波动减少,基本消除了边缘局部管道;同时煤气利用率有所提高,燃料消耗也有所下降(见表3)。

4.2 改善炉渣性能
2004年不锈钢生产线的陆续投产、达产,对铁水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Si]和[S]。而维持甚至适当提高R2可促使[S]降低并能阻止部分Si的还原,对此,2005年配料尼由2004年的1.28逐步提高至1.48,有效确保铁水质量。但澳矿Al2O3含量较高,随着用量的逐步提高,容易造成炉渣粘度上升。根据兄弟厂家经验,在提高澳矿入炉比例的同时,需要适当降低渣中Al2O3含量和疋;视现有生产状况,2 500m3高炉只能从降低渣中Al2O3含量着手。从2 500 m3高炉生产实际情况来看,燃料带入高炉的Al2O3占一半以上,适当降低高炉燃料消耗可有效降低渣中Al2O3的含量;近几个月燃料比已经由2003年的512kg/t降低至现在的490 kg/t左右,有效降低了渣中的Al2O3含量。另外,因煤粉的灰分及灰分中的Al2O3含量均低于焦炭,特别是烟煤的灰分和Al2O3含量更低,因此提高煤比、提高烟煤比例也是降低渣中Al2O3含量的有效措施。近几个月,高炉煤比由2004年的115 kg/t稳定提高至125~130 kg/t,并维持烟煤配比在40%的水平,有效控制了炉渣中Al2O3含量在13%左右,避免澳矿比例提高而造成炉渣稳定性的下降。
4.3 稳定焦炭质量
基于澳矿的冶金特性,在提高澳矿人炉比例的过程中需要有效提高人炉焦炭的质量,以确保炉内良好的透气性。但不锈钢分公司无焦化厂,高炉用焦全需外购,2500m3高炉现入炉焦种以宝钢焦、吴泾焦为主,同时不同比例地使用美锦焦、中冶焦、长治焦、赵城焦、无锡焦、镇江焦等数十种焦炭,焦种及其质量的波动对高炉生产极为不利,尤其在澳矿入炉比例逐步提高的过程中,炉内透气性整体有进一步变差的可能。为此,2004年年底对高炉所用焦炭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宝钢焦在质量稳定的基础上综合性能上优于其他焦种,稳定该焦种的入炉比例对炉况稳定及生铁质量均有益。通过长期生产经验,高炉根据不同焦种的入炉比例,适当调整入炉矿石负荷,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作业,以确保炉内气流的稳定和良好的料柱骨架,并避免热制度的波动。通过此标准化作业的严格执行,在焦种及其质量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有效地确保高炉长期稳定顺行,有效解决了提高澳矿使用比例后炉内煤气出路问题。
4.4 加强矿石质量管理
为提高烧结矿质量,炼铁厂从源头抓起,通过引进宝钢分公司的混匀矿智能堆积技术,混匀矿质量大幅提高,TFe偏差由0.7%下降至0.3%,SiO2标准偏差由0.25%下降至0.1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烧结矿质量稳定率亦大幅提高,2004年度烧结矿TFe和碱度稳定率较2003年分别提高了5.46%和2.48%。
高炉槽下严格把关,逐步优化烧结矿粒级分布,并制定相应的T/H值管理和仓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振动筛T/H值在180 t/h以内,避免过多粉末入炉;烧结矿仓位低于要求水平,除及时联系原料分厂进行上料外,若有条件可暂时停止使用该仓烧结矿,避免进料时因落差过高致使烧结矿碎裂。
澳矿属于生矿,虽然其品位较高,但是粒级偏小、含粉率普遍较高。理论研究及生产实践均表明,澳矿8mm以下的粒级应该≤5%。
由于2500 m3高炉在筹建时槽下未建块矿振动筛,人炉澳矿无法进行筛分,这对于澳矿比例的提高尤其不利。通过协调,启用原料场k101筛网对澳矿人仓前进行筛分,槽下保证2个仓交替使用,每班进行现场确认,一旦澳矿质量恶化,及时通知原料分厂对k101筛网清理,高炉减用甚至停用,待炉况稳定后适当增用。通过强化对k10l筛网管理,入炉澳矿
8 mm以下的粒级基本控制在5%左右(见表4),有效确保澳矿人炉比例的稳步提高。

4.5 强化设备管理,降低非计划休风率
2004年2500m3高炉全年休风率为3.115%,慢风率为0.788%,特别是因设备原因造成的非计划休风率也达到了0.83%,这些都还处于较高水平。显然,若频繁的慢风、休复风,极有可能造成炉内气流的重新分布,进而致使炉况波动。所以,在原有的设备点检、维护、保修制度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设备管理的力度。这样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正常使用率,降低非计划休风率,确保高炉全风作业,减少对炉况影响。2005年1~9月份设备原因造成的非计划休风率为0.33%,比2004年下降0.5%,有效确保了高炉的全风作业率,为块矿使用比例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5 生产实绩
通过上述措施的逐步实施,2500 m3高炉块矿入炉比例已达到12%,球团矿比例已降低至3%,高炉炉况保持长期稳定顺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见表5)。

随着块矿入炉比例逐步提高,块矿在价格上的优势凸现(见图1)。基于2004年2座高炉入炉料结构与2005年1~5月份平均基本相同,所以在成本分析中对标1~5月矿石消耗,以矿石时价进行计算。依据现有2座高炉生产规模,6~11月份2座高炉即可节约成本2564.90万元(财务统计实际数据),按照全年计划产量295万t来算,全年可节约成本将超过6000万元。

6 结语
(1)澳矿是生矿,其冶金性能虽然比球团矿略差,但其巨大的价格优势,在降低生铁成本上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炼铁厂生产使用的主要块矿。
(2)上下部制度的适当调整,炉渣性能的改善,原燃料质量的稳定或提高,改善了高炉炉内透气性,为增加澳矿配比创造了条件。
(3)根据当前高炉入炉原燃料条件,2座高炉澳矿配比达到12%~16%,不影响炉况顺行及高炉经济技术指标,并带来生铁矿石消耗成本的显著降低。
(4)若块矿入炉比例继续增加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同时还要有效解决块矿筛分和防雨的问题,并努力降低高炉非计划休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