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莱钢1号1880m3高炉采用铜冷却壁、软水密闭循环冷却、陶瓷杯等先进技术。开炉后,由于设备故障、原燃料变差、操作制度调剂不及时以及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炉况失常。采用洗炉、合理装料制度、改善原料、抓管理等措施后,炉况得到好转。
关键词 高炉 炉况 装料制度
l引言
莱钢1号1 880 m3高炉于2004年6月18日点火开炉。开炉后,由于炉顶上升管膨胀节撕裂,顶压无法提升,高炉长期处于慢风状态,到6月30日煤气管道设备处理好后,高炉快速加风转入正常,到7月2日快速达产,一直到8月份高炉顺行良好。9月份因配吃未分级烧结矿,风量逐渐萎缩,由4300m3/min退到4 100 m3/min,而高炉未采取任何应对措施,操作上控制不及时,到中旬高炉开始出现崩料、悬料,经常处于慢风状态。9月27日开始,管道行程、崩料、塌料、悬料频繁,高炉顺行遭到破坏,炉况失常。后来由首钢专家和厂技术人员组成攻关组,通过狠抓原料、洗炉、调整装料制度、加强炉前出铁等措施,历时4个多月,到2005年1月才基本扭转炉况失常的被动局面,高炉基本趋向正常。
2炉况失常的表现及原因
2.1炉况失常的表现
(1)顺行程度差。主要是崩、塌料、管道行程频繁、悬料不断。2004年9月中旬,高炉开始不稳,崩料不断,悬料5次,下旬,高炉炉况波动大,边缘管道行程频繁,悬料15次,风量加不上,高炉十分不顺,炉况日趋恶化。
(2)风口经常有生降,个别风口常有挂渣,风口凉热差别大,有的明亮,但显呆,焦炭下落轨迹不正常。
(3)双环形煤气流,炉料中心有死料柱,中心有黑点死区,铁前憋风严重,炉缸出现中心堆积。
(4)炉墙粘结,炉腰、炉身下部温度差别大(见表1)。局部炉墙温度比正常低30~40℃,明显已有结厚。
(5)气流稳定性差,炉腹、炉腰气流周向点温度稳定,不冒尖,炉身下部第8层、第9层炉衬温度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东北、东南、南部、西北第8层、第9层4点活跃,锯齿状波动,边缘气流十分不稳。
(6)波峰式指数频繁,透气性指数不时会出现类似换炉时的波峰式波动。炉况失常初期,因边缘管道透气性指数会突然冒尖,及而崩料,从炉顶成像能明显看到边缘煤气流;处理炉况中期,采用放边缘制度,波峰式指数也出现,但不冒尖;处理炉况后期,有波峰式指数不冒尖,有崩料料线较深,风压上升快、幅度大,一旦减风不及时,会引起悬料。
2.2炉况失常的原因
(1)在操作2000 m3级高炉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及认识,并且对炉况不顺分歧很大,没有严格按照不顶、不贪、不追的原则来进行日常的操作,一味地去追求高产量目标。
(2)9月中旬因风机故障及氮气压力低造成的慢风达十几次,无计划休风4次,严重影响操作炉型的稳定。
(3)高炉对未分级料的配用重视不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仍然采用原布料制度、原焦比、高碱度、低炉温操作。
(4)焦炭质量变差,进入9月份,焦炭反应性(CRl)由32%~33%变为35~A,~38%r,反应后强度(CSR)由55%变成48%一51%。从反应后焦炭表面来看,空隙率偏大,煤的细度不够均匀,大颗粒较多,影响其热态性能,焦炭质量明显变差。
3炉况失常的处理
(1)第一阶段。初期制度调整,9月27日高炉不顺,将布料矩阵由
360 33.50 31.50 360 33.50 31.50 27.50 180 360 33.50 31.50 370 340 310 27.50 180
O3 4 3 C 3 2 2 2 2 调整为O 3 4 3 C 3 2 2 2 2。自10月14日炉况再度失常,将矩阵调整为 35.50 33.50 310 380 360 33.50 310 27.50 160
O 3 4 3 C 1 2 2 2 2 2。
适当发展边缘煤气流,两股煤气流当时分布并不合理。14日加萤石,退负荷,提炉温0.7%~1.O%,以上限为主,降碱度按1.1调剂,同时矿石料线1.7m,焦炭料线1.5 m,改回原来料线,矿、焦各1.5 m;16日矩阵调整为
35.50 33.50 310 380 360 33.50 310 27.50 160
O 2 4 3 C 2 2 2 2 2 2 ,17日配加锰矿,萤石继续带,19日停吃锰矿,20日又调矩阵为
360 33.50 310 380 360 33.50 310 27.50 160
O 3 4 3 C 2 2 2 2 2 2,料线1.7 m,采用抑制边缘发展中心的原则,但是边缘气流不稳定而中心却发生了偏移,炉况恢复进展缓慢。22日,增加矿角,
380 360 340 310
O 2 3 3 2,焦角未动,进一步抑制边缘。到25日,矩阵再次调整为
380 360 340 320 400 380 360 340 310 27.50 160
O 1 4 4 1 C 1 2 2 2 1 2 2,至27日检修前两天时间内矩阵调整了9次,炉况顺行程度差,管道、崩料频繁,悬料15次,10月27日高炉检修,从休风料面看,中心漏斗偏向南部有300mm,中心有死区,炉顶中心煤气火为“C”形,料面南北偏差900 mm,从成像整个画面看煤气流成双环形。
(2)第二阶段(热洗阶段)。10月27日高炉复风后热洗,同时配加萤石、锰矿及鲁南矿,退焦比为600kg/t,[Si]按1.5%~2.0%,R=1.0;另外每10批料或15批料添加净焦15t,使煤气流重新分布,矩阵调整为
35.50 33.50 310 380 35.50 33.50 310 27.50 160
O 3 4 3 C 2 2 2 2 2 2。在热洗过程中适当提高软水进水温度,到11月4日,炉况趋向稳定,但风口未见大量滑落物,渣铁量未有明显变化,继续坚持热洗。自11月6日起到11日,,[Si]下降到1.25%左右,风口下粘结物多,渣量相对增加,物理热近几天比较低,有时发黑,高硅,高硫,热洗初见成效。
(3)第三阶段,边生产边治理。自11月13日后,[Si]降到0.8%~1.0%,将矩阵
35.50 33.50 31.50 380 360 33.50 310 27.50 220
O 3 4 2 C 1 3 1 2 2 2。改为
36.50 34.50 320 390 370 34.50 320 28.50 230
O 3 4 2 C 1 3 1 2 2 2.至11月15日将制度又调整为
36.50 34.50 320 400 370 34.50 320 28.50 230
O 3 4 2 C 3 2 1 2 2 2。在此期间,高炉风量一直在3 500~3600m3/min,虽偶尔能加到 3 800~3900m3/min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并且悬料过2‘次,从坐料料面来看,煤气流仍为环形,中心还是有死料柱。到11月下旬,风量逐渐加到4000m3/min,但不稳定,经常出现边缘气流管道及崩料,这个阶段基本上是以放边缘为主,尽量兼顾两股煤气流。到12月1日,布料矩阵已调为
360 340 320 410 380 320 28.50 230
O 2 5 2 C 5 2 1 2 3,外环焦炭已基本布到炉墙,但边缘管道经常出现,炉况非常不顺。
到12月6日,17:00将 410 380 320 28.50 230 420 390 320 28.50 230
C 5 2 1 2 3调整为C 5 2 1 2 3,此时料线1.7 m,外环焦炭碰到炉墙制度起作用后,透气性指数高但相对平稳,没再出现螺旋式波动。12月7日0:10加风到4050 m3/min(当时5、12、19、26号风口堵),炉况稳定顺行,风压、指数平稳,未出现管道气流,探尺运行良好。从制度调整及炉况表现来看,边缘已放开,但矿层下部焦层薄,焦炭基本分向中心及边缘,与开炉布料制度相近。几天后,视炉况逐渐加负荷,从550kg/t的焦比加到530kg/t,风温反而没用上,制度调整后尽管对恢复风量有利,但抗波动能力差,尤其受炉渣碱度、原料影响大,碱度一旦升高、料变差就会引起憋风,尽管如此炉况能低水平顺行。由于对产量要求紧,制度没再调整,一直到2005年1月份,开始着手调整布料制度为正常生产时的矩阵,风量逐渐恢复到4300m3/min,高炉才转入正常。
4存在的问题
(1)炉况失常时对出现的中心死料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炉况的恢复过程中,中心气流已偏离中心,受成像画面模糊的影响,而没有引起注意。只有低料线及坐料后才能看清,正是由于中心未开通,一味地去压边缘来开中心的方式,一直没能成功,反而加剧了炉况的进一步恶化,延缓了炉况的恢复过程
怎样打通中心用焦置换出中心死料柱,是当时处理炉况的关键,这需要长期的合理的布料调整应尽量减少管道及崩料,及时控制冶强缓解,采用不同布料方式防止矿滚向中心。
(2)1号1 880m3高炉薄铜冷却壁温度以及水温差,应怎样控制缺乏必要的经验数据参考。薄铜冷却壁有易形成渣皮的特性,控制多高的炉衬温度和冷却壁进出水温差才能形成稳定的渣皮,从而构成固定的操作炉型,对此缺乏充足的经验与理论依据。冷却壁温度和冷却壁进出水温差必须控制在一个合适范围。当这些温度过低时,表明炉墙可能结厚;温度太高时表明炉墙不易形成稳定渣皮而反复脱落,形成的煤气流也会难以稳定。1号1 880 m3高炉在处理炉况初期,对薄铜冷却壁温度、水温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水温度仅提高了3℃,从而影响热洗效果。
(3)在恢复炉况的过程中,顶压运用认识不一。1号1 880m3高炉炉况失常的过程中,对顶压的运用认识不同。慢风时,使用高顶压有利于稳定煤气流,延长煤气流在炉内时间,也有利于边缘气流发展,有利于炉况顺行,但是,慢风时间长了容易造成中心堆积。恢复炉况顶压如何用主要看压量关系,提顶压能使压差降低,有利于炉况顺行,否则破坏顺行。
新区高炉要想提风速来吹透中心,除了堵部分风口与提高风温外,顶压的控制应按一定比例,才能使实际风速不会过多降低。纵观国内外大高炉,要保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除狠抓原燃料外,炉内主要发展中心气流兼顾边缘气流。中心气流的开通靠的是高炉较高的实际风速来实现。新区高炉长期不顺与中心不开有着直接影响,对低风速的危害没有充分的认识,尤其当风温用不上时,慢风按比例控制顶压提风速,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4)波峰式指数冒尖形成的管道,不同阶段炉顶成像显示不同。在处理炉况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当边缘还没放开时,边缘管道从成像能清楚看出并伴随崩料。从炉况的表现来看,炉身上部干净,而中部有挂结,当边缘气流从软熔带根部通过时,开始分布不均,局部气流旺盛,因边缘显重使气流与矿焦接触时间长,炉身上部有部分焦炭温度高,一旦冒出炉顶成像会看得见吹起的“热焦”及气流方位。
在边生产边治理的阶段,边缘放开后,波峰式指数初期基本不再出现,偶有出现上部成像看不出来,当时炉况处于上轻下重状态,局部气流旺盛时,因上部偏轻,气流上升到上部时已分散不成股,上部焦炭吸收的热量少温度低,即使吹起也看不见。这次炉况失常使我们认识到,边缘管道、经常发生中心不畅通、慢风时间长、炉墙不干净、炉缸工作不活跃、边缘过重、原料碎以及焦炭强度低等情况下,日常操作中应及时控制风量,以减少管道行程。
5体会
(1)2000m3级高炉要保持长期稳定顺行贵在日常生产中要做好预防工作,根据外界条件做到及时调剂,防止炉况失常。
(2)对于大型高炉一旦失常,处理恢复时间长,尽量杜绝日常无计划休风。尤其是在炉缸工作状态不好,炉温基础低、炉渣碱度高的情况下更应避免休风。
(3)处理炉缸堆积的过程中,要保证足够的理论燃烧温度,使渣铁有充足的热量,从而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以利于消化炉缸堆积物。
(4)处理边缘管道要以疏为主,靠抑制效果欠佳,尤其是在中心不畅通的情况下,会引起炉况难行。
(5)任何开炉后的高炉,其正常高产时的炉型,都是适合本高炉周围条件时的合理操作炉型。炉况处理好后,各制度应及时调整到正常生产时状态。
(6)为保顺行,追求两股气流使焦布向边缘与中心,这样容易使中间矿层下焦层薄或无焦,不仅影响煤气利用,而且还影响炉况抗波动能力,这种制度短时对加风有利,但不利于长期稳定顺行,不能作为长期的操作制度。
6结语
(1)对日常操作要建立预知预案,针对不同外界条件制定相应措施,同时扩大工长调剂范围,以便能及时灵活处理不同事故,减少损失。
(2)对薄铜冷却壁温度及软水进出水温差要列入日常管理制度,形成温度曲线,不同炉况下设定不同合理温度范围,以适应炉况变化。
(3)把顶压的使用设为日常操作管理,针对不同原料条件及炉况状态设立不同的顶压水平,杜绝随意性,减少对炉况的影响。
(4)加强对槽下的管理,加强筛粉,减少粉末入炉,定时清筛,定时空振,并作为一项制度考核。
(5)加强对炉前的管理,及时出净渣、铁,尤其处理炉缸堆积时,要增加出铁次数,并适当喷吹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