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充分发挥酒钢LF的精炼功能,选择含BaO的复合渣系,在酒钢60 t LF上进行了脱硫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渣的脱硫效果理想,最高达到71.3%,平均脱硫率达到59.8%。说明酒钢LF已具备发挥其精炼功能的条件。切实改进工艺制度,加强操作,使LF脱硫功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LF;脱硫;试验
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酒钢)LF当初是为处理事故钢水而设置的。自1997年投产以来,主要用来调整转炉钢水的成分和温度,并没有发挥其深脱氧、深脱硫的基本功能。随着用户对钢材纯净度的要求日渐提高,充分发挥LF的精炼功能就变的尤为迫切。针对酒钢精炼炉现状,在60 t LF上进行了合成渣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酒钢今后的品种钢开发提供了保障。
1 LF主要参数
酒钢LF系三电极直线布置的直流椭圆形钢包炉(即TDC—LF)。主要参数见表1。
2 试验
2.1 试验条件
酒钢60 t LF实为3次扩容后的公称容量,受酒钢现场条件的制约,采用了椭圆型的钢包。现以72A钢为例,简单介绍试验工艺:

(1) 使用椭圆包,红包出钢;
(2)进站钢水顶渣厚度在50 mm以下,保证净空高度500~600 mm;
(3)精炼钢包密封良好;
(4)进站钢水碳含量在中、下限。
2.2 渣料方案
要想获得良好的脱硫效果并减少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所采用的粉体合成渣料除具有保温、隔气等一般炉渣性质外,必须具有碱度高、密度小、界面张力适中、熔化温度低、熔化速度快且有良好的发泡,埋弧性质。本次试验采用两种渣的成分见表2、表3,主要物化性能见表4。

在实验室内用50 kg感应炉对上述两种渣料进行了钢水脱硫的初步试验,试验条件如下:
(1)钢水由工业纯铁+石墨粉+FeS按低碳钢配置;
(2)试验温度恒定在1 550℃左右;
(3)渣料按钢水量的2.5%加入;
(4)精炼时间为20 min,吹Ar保护,期间用钼棒搅动3次。
试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两种渣系均具有脱硫能力,但以1号渣系为最佳,2号渣系虽脱硫略差,但发泡性能良好。从CaO-Al2O3一SiO2:相图(图1)上看,1号渣系在CaO-Al2O3一SiO2系相图中处于低熔点区(图中小三角所示区域)CaO含量高,有利于脱硫。2号渣碱度高,熔点更低且表面张力小有利于发泡及泡沫稳定,研究表明,渣中CaO、MgO等第2相固体质点的存在,可延长气泡在渣中的停留时间,增强液膜强度和弹性,使液膜寿命延长,稳定性得到改善。BaO含量较高是2号渣系的一大特点。研究表明BaO能够提高炉渣的硫容,含BaO的渣系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

由于是初次进行工业试验,针对现状以及具体冶炼钢种要求,决定采用大渣量,Al丸曾用到10 kg/炉,但水口堵塞现象严重,根据原始硫含量的不同,决定每炉加2.5~5.0㎏。经过与旧工艺的对比及理论计算,最终确定每炉的加料方案如表6所示:

2.3 吹氩制度
经过1:3缩小后的水模试验指出,酒钢LF的供氩曲线应由图2所示。
图2可见,酒钢60 t LF合理的吹氩制度应为:进站测温取样前弱吹以均匀温度和成分,氩气流量为5~8 rn3/h,加精炼渣料时可适当增大流量以促进化渣,吹氩量为20 m3/h,加热提温时可适当增大流量以促进钢、渣混合,在不吹开渣面的情况下,流量越大越好;加热结束后进行合金微调时吹氩量为18~20 m3/h,精炼结束进行弱吹以去夹杂、均匀温度和成分,氩气流量降至5~8 m3/h。

2.4 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共进行了6炉,试验结果见表7。

与酒钢传统的工艺基本不脱硫相比,脱硫率获得了显著地提高,平均达到了59.8%,最高的达到71.3%。可见试验效果比较理想。
3 结果分析
3.1 炉渣氧化性
由酒钢钢研院的分析化验数据表明,精炼后钢水中ω(O)平均降到了13.2×10-6。良好的脱氧效果为脱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传统工艺相比,本次试验在炉渣氧化性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试验与传统工艺精炼后渣中(FeO+MnO)的含量比较见表8。

由表8见,与传统工艺相比,炉渣的氧化性已大为减弱,虽未达到满意水平(1.0%以下),但(FeO+MnO)含量有明显下降,因此在LF精炼中应努力降低炉渣氧化性,使脱硫反应能顺利进行,保证了LF所需要的还原性气氛。
3.2 渣量
优化试验渣料为每吨钢15 kg,并采用了碱度高、脱氧、脱硫效果良好的1号渣和发泡效果良好的2号渣,较大的渣量降低了渣中脱氧产物的活度,间接地促进了脱硫反应的进行,试验过程也证明了化渣和发泡良好,噪音小,耐材消耗较低。良好的发泡埋弧效果防止了由于钢水裸露造成的二次氧化和吸气。
3.3 炉渣碱度
试验结果中,终渣碱度为2.4~3.6,达到了预定值。传统工艺的碱度过低,平均为1.47,有时甚至在微酸性条件下冶炼,故传统工艺难以脱硫。试验得出的碱度对脱硫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

3.4 吹氩制度
酒钢传统工艺中氩气压力流量均维持同一水平,吹氩压力为0.3 MPa,流量为25m3/h,基本没有实行精炼结束后期的有效弱吹,不利于夹杂物的上浮,有时发生卷渣现象,甚至造成精炼后回硫。本次试验中吹氩量严格按照图2进行,分阶段恒压变流量。较长的吹氩时间为脱硫反应创造了良好的动力学条件,供氩量越大,钢渣接触越充分,反应越彻底,反应产物更容易与钢液分离。
3.5 钢中氧含量
由脱硫反应式[S]+(O2-)=(S2-)+[O]可以看出,降低钢中氧含量,会使硫在渣钢间的分配系数增大,所以,钢液良好的脱氧是脱硫的必要保证。另外,钢中溶解氧对S的相互作用系数呈现出较大的负值,会显著降低钢中硫的活度系数。
4 结论
(1)试验渣有良好的脱硫效果,平均达到了59.8%,最高达到71.3%。
(2)高碱度、大渣量、弱氧化性是LF脱硫的关键,各厂根据实际情况将三者关系搭配好,争取做到最低成本。
(3)要生产超低硫的钢种,除了要做好以上工序以外,还需严格控制原始硫含量,尽可能做到低,减轻LF脱硫负担。
(4)试验渣系有良好的脱硫效果,为酒钢进一步开发新钢种,生产纯净钢提供了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