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换另外一幅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所有  文献  资讯  行情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焦化技术  炼铁技术 炼钢技术  烧结技术 球团技术 轧钢技术 国外技术 质量标准 操作规程 企业名录 冶金专利 视频中心 兑换中心 会员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技术文献 >> 钢铁知识 >> 公共阅览室 >> 炼钢
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和优化
发表时间:[2007-11-01]  作者:  编辑录入:admin  点击数:2120
  炉外处理技术是铁水预处理和钢水精炼技术的总称。几十年来铁水预处理和钢水精炼技术走过了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发展完善的道路,最终确立了自己在钢铁生产流程优化和产品结构优化中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炉外处理技术在90年代以来加快了发展步伐,并在技术上跟紧了世界发展的步伐,但还需要加快优化。今后10年中,炉外处理仍将朝着高效、优质、低耗、灵活和新型的方向发展。
  钢水炉外精炼和铁水预处理是本世纪近50年来,钢铁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的两项重要工艺技术。这两项技术诞生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优质品种的生产和质量问题,随着钢铁生产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对完善和优化整个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确保节能降耗,优质高效总体目标得以全面实现的不可缺少的独立工艺环节,确立了自己在钢铁工业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这两项技术都是在传统的炼铁、炼钢冶金炉之外,以更加优化的方式,完成了冶金炉原有的部分功能,故我们在90年代初,把钢水炉外精炼和铁水预处理统一称之为炉外处理技术。十年来,在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中,这一技术用语逐渐地得到了钢铁界同行的认可。
  炉外处理技术,概括地讲就是指在冶炼炉(高炉、转炉、电炉、平炉)生产铁水、钢水的基础上,以更加经济,有效的方法,改进铁水、钢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能的冶金技术。它包括在高炉(或化铁炉)出铁槽、铁水输送罐、鱼雷罐车、铁水包甚至预处理专用转炉中,预先脱除铁水中的硅、磷、硫,对一些特殊成分(如钡、钛、高磷铁水中的磷)进行富集预处理,并除去这些元素与化合物高含量的炉渣;在钢水包(有时是专用钢水包)中,对钢水的温度、成分、气体、有害元素与夹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净化,达到洁净、均匀、稳定的目的;在中间包中促进钢液中的气体,夹杂上浮,稳定全浇铸过程的钢水温度(也称中间包冶金);在结晶器中萃取钢中夹杂,促进形核,均匀结晶等一系列的工艺技术。因此可以断定,经济有效的炉外处理技术,不仅是钢铁产品最终质量保证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钢铁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稳定、顺行、趋向成熟的保证。由于炉外处理技术是建立在对钢铁生产流程进行深入解析,选择有效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的冶金任务,因此,它又是流程中各工序冶金功能在优化基础上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同时,因原来在炼铁,炼钢冶炼炉中需逐一完成的冶金功能,可以分别同时在不同的冶金容器中完成,使看来增加了工序环节的生产流程变得时间更短,更能有效地衔接匹配,从而更加高效化,紧凑化。这就是当代钢铁生产四十多年来(尤其是连铸这一改变钢铁流程的新技术蓬勃发展以来),进一步重视应用,并不断完善发展炉外处理技术的必然选择。炉外处理技术与氧气顶吹转炉和顶底复合吹炼转炉、超高功率电炉、连铸与近终形连铸连轧一起被誉为钢铁生产具有流程革命意义的四大技术,说明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关系,也共同奠定了现代钢铁生产稳固的技术基础。
1 炉外精炼和铁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钢水的炉外精炼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显示了其提高质量,扩大品种方面的作用。如最早在30年代就开始应用的合成渣洗精炼钢水技术(主要是脱硫和去夹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40年代初就有了直空模铸的报道。5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功率的蒸汽喷射泵技术的突破,相继发明了钢包内钢水提升脱气法(DH)和循环脱气法(RH)。
  60年代和70年代,是钢水炉外精炼多种方法发明的繁荣时期,这和60年代起纯净钢生产的要概念的提出,各工业、建筑、军事、交通行业对钢材质量和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和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连铸生产工艺的稳定和连铸品种扩大的强烈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这个时期,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发生了三方面的根本变化,即:
  第一,钢水精炼最初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冶炼炉不能顺利解决的高质量品种生产,而不去采用价格昂贵,生产效率很低的重熔技术生产的问题。随着钢水精炼技术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大部分品种生产和全面提高质量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第二,连铸生产的发展,对生产工艺和铸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钢水精炼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磷、硫等有害元素及氢、氧、氮等有害气体及由它们生成的夹杂物,使连铸坯生产工艺更加稳定,减少工艺与质量事故的重要作用更为明显(有的品种甚至不经过精炼,根本不能进行连铸),同时钢水精炼技术还越来越显示出它协调生产节奏,优化衔接炼钢—连铸甚至连铸坯热送装全流程的关键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日铁大分厂不建初轧开坯,实行全连铸生产,其生产初期全部钢水进行RH处理对确保全连铸生产的质量与稳定工艺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也就是说,炉外精炼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了连铸生产飞速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确实促进了连铸生产的优化。
  第三,炉外精炼正式形成了真空和非真空两大系列不同功能的系统技术;同时,也同样应钢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连铸生产品种扩大,提高效率的需要,铁水预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和钢水精炼技术前后呼应,经济分工,形成了系统的炉外处理技术体系,使钢铁生产流程的优化重组基本完成。这个时期真空处理技术中用于超低碳不锈钢生产的VOD-VAD技术;ASEA-SKF用电磁搅拌和加热、真空脱气的方法生产不锈钢、轴承钢技术;为了提高超低碳钢的生产效率,日本新日铁公司又发明了吹氧脱碳升温的RH-OB技术等。非真空处理技术中最基本的是吹氩(顶吹、底吹)、合成渣洗和喂线技术。还有如用于低碳不锈钢生产的氩氧精炼炉AOD;配合超高功率电炉生产,替代电炉还原期,对钢水进行精炼的LF钢包炉技术及后来配套发展起来的VD技术(VD技术早在50年代就已应用于生产,但与LF配套才得以迅速发展);喷射冶金技术(主要是SL和TN、KTS、KIP等)。它同时也促进了铁水预处理在质量和效率、生产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大幅度提高;日本各企业的铁水三脱技术就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中国还发明了含钒铁水喷雾法。提钒的独特的铁水预处理技术;合金包芯线技术也开始应用;还有加盖和加浸渍罩的吹氩技术(SAB、CAB、CAS)等。这个时期,基本奠定了吹氩技术作为各种炉外精炼技术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进入80年代以来,直至现在,炉外精炼和铁水预处理技术已成为现代钢铁生产流程水平与钢铁产品高质量水平的标志,它的发展也朝着功能更全、效率更高、冶金效果更佳的方向迅速完善。这一时期主要发展起来的代表技术有钢水RH-KTB(相似的还有RH-MFP、RH-O等);钢水RH-IJ真空深脱磷、RH-PB、WPB真空深脱硫技术;V-KIP技术;转炉铁水脱磷,直至三脱,铁水提钒预处理等,主要是日本住友金属的SRP脱磷,神户制钢H炉,我国攀钢的提钒转炉。值得一提的日本住友金属和歌山新厂和新日铁名古屋厂建设全新的或改造后的转炉三脱———转炉冶炼的双联法工艺,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良好冶金效果的成绩。
  从上述对炉外处理技术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主要发展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在70年代中期之后的迅速发展,是与连铸生产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它不仅适应了连铸生产对优质钢水的严格要求,大大提高了铸坯的质量,而且在温度,成分及时间节奏的匹配上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完善作用;即定时,定温,定品质地提供连铸钢水,成为稳定连铸生产的关键因素。以日本为例:1973年连铸比为26%,精炼比为4 4%;1983年连铸比超过75%,精炼比达48%;1985年连铸90%,精炼比迅速增至65 9%;1989年连铸比达95%,精炼比为73 4%,真空精炼比竟高达54 6%(到2001年日本真空精炼比已达65 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适应连铸生产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20年来炉外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最重要的原因。二是,与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企业生产的专业化进程紧密结合。钢铁企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质量成本的竞争力),总方向是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工艺装备,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是重点。超低碳,超深冲,超低磷、硫的优质钢材生产必须采用包括炉外处理技术在内的优化工艺流程,这是炉外处理技术发展迅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看出其发展和完善的四个主要特点,即:
  第一,向多功能方向发展,是炉外处理技术优化的一大特征。这是指单一功能的炉外处理设备发展为多种处理功能的设备和将各种不同功能的装置组合到一起建立综合处理站两种趋势。如LF-VD、CAS-OB、IR-UT、RH-OB、RH-KTB,上述装置中配之以喂合金线(铝线、稀土线),合金包芯线(Ca-Si、Fe-B、C芯)等。这种多功能化的特点,不仅适应了不同品种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炉外处理设备的适应性,还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作业率,缩短了流程,在生产中发挥了更加灵活,全面的作用。
  第二,相关技术在满足各种外处理技术客观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开发、完善。主要有各种挡渣(分渣)技术(如气动挡渣器、挡渣塞、挡渣球、电炉偏心炉底出钢、滑动水口、转炉出钢口等),与之配套的示渣技术(电感型传感器、振动型传感器、远红外传感器等);高寿命钢水精炼用耐材及耐材的热喷补技术和装备;真空动密封技术与材料;适用于转炉铁水预处理的高供气强度底吹元件与技术;纯净钢炉外处理所需要的钢水成分痕量元素分析技术为重点的先进的冶金分析技术;以炉外处理为重点的计算机生产管理,物流控制技术等。应当看到,它们已变成炉外处理系统工程技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与发展中,推动着炉外处理技术的进步。
  第三,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为了钢铁生产优质高效,节能降耗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它既是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炉外处理技术发展的这一特点应当说是在不断争议中逐渐地形成的。优质的特点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高效的特点在其实现对钢铁生产流程变革,大幅度提高整个生产流程的生产效率,朝紧凑化方向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地被人们认识。但节能降耗的特点,至今在各个钢厂的生产实践中仍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与争议。应当说,从全企业流程总体上看,节能降耗的作用(尤其是高附加值品种生产中的作用),已较为广泛地被认识,但对全量铁水预处理,全部钢水RH真空处理的生产实践,其经济性和可行性仍是不少人进行争议的内容。但毫无疑问的是,炉外处理技术在对质量和成本要求日益严格的钢铁生产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优质高效、节能降耗的突出作用,并已成为现代钢铁生产先进水平的主要标志。
  第四,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不断促进钢铁生产流程优化重组,不断提高过程自动控制和冶金效果在线监测水平的显著特点。例如LF钢包精炼技术促进超高功率电炉生产流程优化;以转炉作为铁水预处理最佳设备的综合技术发展,对改变钢铁厂工厂设计与流程将具有良好的前景;AOD、VOD实现了不锈钢生产流程优质、低耗、高效化的变革等。突出的流程优化重组实例说明了这一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现代的炉外处理装备由于以高生产效率,与连铸良好的衔接匹配及优良的冶金效果为优化的目标,因而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流程;提高与冶炼炉及下游各衔接工序之间进行过程管理的自动控制水平;加强冶金效果的在线监测和优化控制数模应用(有的纳入了神经元网络技术)等工作。
从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炉外处理技术在现代钢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即:
  ①炉外处理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②炉外处理是优化冶金生产工艺流程,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有力手段;
  ③炉外处理已成为保证炼钢—连铸—连铸坯热送热装—直接轧制高温连接优化的必要工艺手段;
  ④炉外处理是优化重组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中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生产工序。
2 我国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炉外处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始于50年代中后期,直至60年代中期。如利用高碱度合成渣在出钢过程对钢水脱硫,用于冶炼轴承钢;用钢包静态脱气(VD)和DH真空处理装置精炼电工硅钢等钢种。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我国特钢企业和机电、军工行业钢水精炼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引进了一批真空精炼设备(如大冶、武钢的RH,北京重型机器厂的ASEA-SKF,抚顺钢厂的VOD-VAD等)、铁水预处理设备(武钢KR),还消化吸收及试制了一批国产的真空处理设备,钢水吹氩精炼也在首钢等企业首先投入了生产应用。80年代国产的LF钢包精炼炉、合金包芯线喂线设备与技术、铁水喷粉脱硫、喷射冶金钢水精炼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这期间宝钢引进了现代化的大型RH装置(并进而实现了RH-OB的生产应用)、KIP喷粉装置、首钢和宝钢引进了KTS喷粉装置、齐齐哈尔钢厂引进了SL喷射冶金技术和设备、宝钢、太钢引进铁水三脱技术和装备……在开发高质量的钢材品种和优化钢铁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80年代是我国炉外处理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已从一些先进的示范工厂中,看清楚了炉外处理技术对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生产优化的重大作用。
  90年代初,与世界发展趋势相同,我国炉外处理技术也随连铸生产的增长和对钢铁产品质量日益严格的要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装备数量增加,处理量也由过去的占钢水、铁水的2%左右,持续增长,到2002年分别达到26 3%和25 1%(见表1)。
表1 中国炉外处理进展情况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铁水预处理比/%
-2
3.1
5.5
8.2
15
17
18
铁水精炼比/%
2.68
2.82
10.06
12.0
13.0
13.5
15.5
铁水吹氩喂丝比/%
24.7
28.2
32.08
42.6
43.5
46.3
55.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铁水预处理比/%
20
21
23.5
25.3
26.1
26.3
 
铁水精炼比/%
17.5
20.2
21.1
22.5
23.4
25.1
 
铁水吹氩喂丝比/%
60.0
65.0
75
82
88
92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炉外处理技术的开发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与过去相比88,呈现出了系统化、规范化、优质化的良好势头。
  1991年召开了全国首次炉外处理技术工作会议,明确了“立足产品,合理选择,系统配套,强调在线”的发展炉外处理技术基本方针,并根据我国30多年来发展炉外处理技术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四条发展炉外处理技术的指导思想。即:
  ①明确炉外处理是现代冶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整体上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重大战略措施,必须认真抓紧、抓好。
  ②发展炉外处理技术,必须根据钢种和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原料和工艺特点,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方法。基本工艺思路必须明确,防止盲目哄上。在推进炉外处理技术时,提倡既要创造相应条件,积极发展,又要防止急于求成,仓促上马。当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积极发展炉外处理。
  ③充分考虑当前和将来连铸生产发展的需要,保证炼钢—连铸生产的衔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④树立炉外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必须按系统工程的要求确保主体和辅助设备配套齐全,并注意到不同企业的特点,按不同层次要求,确保应有的工艺和装备水平,确保应有的投资深度。
  工作会议还对炉外处理的基本方针做了详尽的描述。即:立足产品是指选择炉外处理方法时,最根本的是从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主要是用户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确定哪些产品需要进行何种炉外处理,同时认真分析工艺特点,明确基本工艺流程。
  合理选择是指在选择炉外处理方法时,要首先明确各种炉外处理方法所具备的功能,结合产品要求,做到功能对口。其次是考虑企业炼钢生产工艺方式与生产规模、衔接匹配的合理性、经济性。还要根据产品要求和工艺特点分层次地选择相应的炉外处理方法,并合理地搞好工艺布置。
  系统配套是指严格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确保设计和施工中,主体设备配套齐全,装备水平符合要求;严格按各工序间的配套要求,使前后工序配套完善,保证炉外处理功能的充分发挥;一定要重视相关技术和原料的配套要求,确保炉外处理工序的生产过程能正常、持续地进行。
  强调在线是指在合理选择处理方法的前提下,一定要从加强经营管理入手,把炉外处理技术纳入分品种的生产工艺规范中去,保证在生产中正常运行;也是指在加强设备维修的前提下,确保设备完好,保证设计规定的功能要求,确保作业率;还意味着要充分发挥设备潜力,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
  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对我国“八五”开始直至现在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2年初又召开了炼钢连铸工作会议,明确了连铸生产的发展必须实现炉外处理—炼钢—连铸生产的组合优化。1992年底还召开了首次炉外处理学术工作会议,深入研究了我国炉外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在国家经贸委和冶金部的主持下,组织了“八五”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炉外精炼技术”,系统地组织了包括RH多功能真空精炼技术、LF钢包精炼技术、CAS-OB加热精炼技术、SRP中磷铁水预处理技术、炉外精炼用耐火材料技术、炉外精炼检测与控制技术六大技术在内的起点高、内容全、消化吸收与开发相结合,与技改相结合,工程设计、生产工艺与装备制造相结合等全面工作,项目涉及近30个企业、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成果及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产业化成果,对90年代我国炉外处理技术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使国有炉外处理技术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并积极推动了钢铁生产结构的优化。
  1998年炼钢轧钢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要像抓连铸一样,把发展炉外处理技术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放到优先的位置上,保证它的结构、流程工艺和装备的全面优化。
  钢水真空处理综合精炼技术开发与应用,镁基铁水脱硫技术和转炉铁水预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适于中小钢包钢水精炼技术的开发与生产应用的发展,中间包以镁—钙—锆系材料及流场优化为中心的中间包冶金技术的开发应用,是我国90年代四项突出的炉外处理技术成果,与已经普遍应用的钢包精炼炉吹氩、喂丝等基本技术一起,为21世纪我国炉外处理技术的全面、高水平、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适应连铸生产飞速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炉外处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虽然处理比增幅不大,但因钢产量从2000年到今年几乎增加了80%,处理量的增长也是惊人的,其发展还有一些特点:
  一是铁水预处理不但增长速度高,而且由石灰基脱硫剂占绝对优势,朝镁基脱硫剂迅速增加的方向发展,纯镁粉喷吹脱硫更是发展迅速,另外KR法在这几年中又有了新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中,铁水预处理量将有成倍的增长(见表2)。
表2 中国铁水预处理增长估算
钢产
量/万t
转炉钢
比/%
转炉钢产
量/万t
钢水比
/%
铁水处理
量/万t
预处理
比/%
2005
25000
80
20000
93
7440
40
2010
30000
80
24000
93
13400
60
 
  二是钢水精炼中RH多功能真空精炼发展迅速,且优化了数模,另外LF不但在电炉厂而且在转炉厂也大量采用,配套的高效精炼渣也有了很大发展。
  三是开发了诸如电脉冲孕育形核,电磁冶金等中间包,结晶器冶金新技术,并加快产业化步伐。四是到2003年,包括RH、LF在内的主要钢水精炼技术,石灰基、镁基铁水脱硫技术,均具备了完全立足国内并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40多年来,我国炉外处理技术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是:
  ①广大钢铁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对炉外处理技术在钢铁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提高了认识,并越来越在企业技改和生产组织中成为工作的重点。这种认识源于企业流程优化、生产顺行、高效低耗,尤其是市场对钢材产品的品种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而是深刻的,也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已形成一支有一定水平的设计、生产与设备制造的工程技术队伍,有一批具有自己知识产权并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成果,具备了各种炉外处理技术深入开发研究和工程总承包的实际能力。
  ③炉外处理技术相关配套设备、材料同步发展,基本满足了国内各类炉外处理设备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④已形成了一批高炉→铁水预处理→复吹转炉→钢水精炼→连铸,电炉→钢水精炼→连铸的现代化工艺流程,有强大的典型示范作用。
  ⑤已经在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洁净钢、合金钢、低合金钢的生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优质高效、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的可靠保证。
  虽然成绩显著,但还有很多问题,如铁水预处理比,钢水精炼比仍很低,不但与发达工业国家比,差距甚大,而且也与连铸生产飞速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已经明显地影响了连铸生产的优化和完善,也成为我国关键品种生产的一个瓶颈。又如我国特有的中、小冶炼炉占很大比例的条件下,中小钢厂炉外处理的难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还需深入研究、开发。还有我们拥有的高水平炉外处理装备,因软件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攻关研究和国外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生产效等。这都是必须加强和改进的。
3 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50多年来,炉外处理技术已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功能独到、系统配套、效益显著的钢铁生产主流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不是说,炉外处理技术已臻完善,像钢铁生产的其他先进技术一样,无论从功能优化、变革流程,还是提高效率、拓展领域等各个方面看,炉外处理技术仍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之中。以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和钢铁生产发展的要求来看,未来10年之内,炉外处理技术仍将在以下的几个重点方面取得进展。
  ①高炉出铁槽铁水“三脱”或铁水脱Si、脱P技术研究将会有重大突破。
  ②以转炉作为主要手段的全量铁水预处理,不仅将大大提高铁水预处理的生产效率,而且还将为现有冶金设备的功能优化重组开辟新的方向。其关键在于高效率、低消耗的功能发挥的程度。
  ③钢水的中间包冶金及结晶器冶金等直接关系到钢水凝固最后过程的精炼技术将逐渐显示出它对最终钢铁产品质量优化的重要意义。
  ④电磁冶金技术对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⑤钢铁生产固体原料预处理,去除杂质的技术研究,将对电炉生产效率和钢水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虽不是对金属流体的处理、改性,但从其功能意义上看也可纳入炉外处理的技术概念之中。
  ⑥中国中小型钢厂炉外处理技术将会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特点是适应性好,灵活可靠,消耗低,冶金效果显著。
  ⑦配套同步发展辅助技术,包括冶炼炉准确的终点控制技术、工序衔接技术智能化等。
  ⑧无污染的处理新技术及处理过程的环保技术将迅速开发。
  从炉外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前景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炉外处理技术这一钢铁生产流程中具有世纪特征的工序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成功应用。对迄今为止已经在生产中成功应用,并不断发展的炉外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全面的分类、分析和阐述它们的特点,总结研究开发的主要成果,整理和叙述生产操作的关键技术要点,无疑将对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炉外处理技术将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 扫一扫,访问冶金之家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加QQ:1525077243
更多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冶金之家 www.GTjia.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   客服传真0311-80927348  客服邮箱gtjiacom@126.com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冶金之家QQ群] 炼铁技术交流群:53122098 炼钢技术交流群:116793970
工信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11014312号-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不承诺拥有其版权 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