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次弯月面机理。Edward S. Szekeres在撕裂-愈合的基础上提出这一机理,他也认为结晶器和凝固坯壳之间存在粘接,这样当结晶器向上振动时粘接的上部坯壳和未粘接的下部坯壳之间会形成钢水“二次弯月面”,振痕就形成于两段坯壳的连接处。在这个过程中,钢水的表面张力和坯壳的强度决定了所形成振痕的形态。
(3)结晶器变形与坯壳机械作用机理。J. K. Brimacombe研究小组认为,由于弯月面附近区域热流较大,导致此处结晶器受热膨胀变形,在弯月面上部产生一倒锥度。在结晶器向下振动的负滑脱期间,结晶器壁将初生坯壳向里向下推动,使初生坯壳变形。在结晶器向上振动的正滑脱期间,若凝固坯壳强度较低,在钢液静压力的作用下,坯壳被回推向结晶器壁,形成凹陷状的振痕;当初生坯壳强度较高时,钢液静压力不足以推回初生坯壳,钢液就溢过初始坯壳,形成带钩状的振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