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钢铁工业有时被当作传统产业,但当前钢铁工业的发展显示出其新的活力,不断研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突出的事例包括:铁水生产新工艺(如Corex技术)、板坯连铸技术、带钢直接浇铸技术、高强度汽车用钢以及许多新型涂层产品等等。为了保持与竞争对手和替代材料的竞争优势,世界主要钢铁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积极开展研发项目,努力巩固市场份额。
钢铁企业间的并购整合被认为是未来10年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而即使是采取整合战略的钢铁企业也没有放松研发的步伐。经历多次并购,组建成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在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拥有14家研究机构,其主要研究中心集中在法国。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的研发预算高达3亿美元,研发人员有1300名,其中有600名在法国Mazi è res研究中心。安赛乐米塔尔被认为,保留独立的研发中心并且研发中心更加贴近用户市场同样非常重要。如果简单地将研发机构合并,可能会带来协同效应,但会失去贴近用户的机会。为了科研人员方便交流沟通,安赛乐米塔尔将创建虚拟研发中心,令身处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共同参与一英研究项目,如汽车用钢项目。
康力斯集团也同样保留着位于多国的研究基地,在英国和荷兰拥有900名以上的研究人员,现在与集团新的所有者印度塔塔钢铁公司的研究机构组建一个更大的研发团队。新研发机构称为DeBrug,包括去年9月在荷兰埃莫伊登开始正式运转两个现有的实验室。多年来康力斯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资金一直占集团年营业收入的0.7%~0.8%,研发资金额一直在增加,但未来政策将取决于与塔塔钢铁公司的讨论结果。目前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研发项目,并由此导致研发资金增加。
钢铁企业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也存在着长期合作研发的传统。在欧洲,在二战后得到欧洲煤钢联营组织和支持研发。虽然参与合作研究的项目存在各种争论,但重要的是可以平衡统筹研究工作,合作解决共同的问题。
由国际钢铁协会汽车用钢小组“世界汽车钢项目”组委托的开发超轻钢汽车项日就是多家钢铁企业参与合作研究的范例。参与该项目研究的钢铁企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5家钢铁企业.涵盖了最重要的汽车板生产企业。过去10年,有4个项目与此有关(车身、底盘、悬挂和先进的整车),研究结果显示出新钢材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可以用于制造重量更轻汽车的新设计和制造技术,同时新型汽车还拥有良好的安全性能。2007年1 2月13日于印度尼两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世界汽车钢项目”组宣布了第五个分三阶段研究项目:未来钢铁汽车项目。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由多家欧洲钢铁企业参与合作研究的项目是超低二氧化碳排放炼钢项目(ulcos),研究目的在于到2050年使炼钢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
目前,两家或三家钢铁企业参与的合作研究项目越来越普遍,并且已经成功地开发出许多新材料和新工艺。需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研究项目涉及的钢铁企业从其所处地理位置看非常遥远。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与日本lFE钢铁公司自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密切合作开发高性能汽车用钢。今年1月,两家公司宣布了开发出多相汽车用钢(TP—N68/78),即开发出最低强度为780MPa汽车用钢。据称,新钢材的延展性比传统超高强度汽车钢高出40%,大大改进了汽车用钢的成型性。今年1月,JFE与美钢联也宣布双方签
署了一项分享钢铁生产技术、基准和其他领域技术的协议。交换技术将有助于双方提高生产率以及以低成本生产高品质钢材产品。
世界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带钢直接浇铸设备castrip建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纽柯钢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该项目是美国纽柯钢公司、澳大利亚博思格钢铁公司和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合作研究的成果。新的castrip生产线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美国阿肯色州波利维尔动工建设。
除了与其他钢铁企业和设备制造商进行合作以外,钢铁企业还积极与大学和独立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发。康力斯集团7%~8%的研发预算是用于与大学和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安赛乐米塔尔认为,未来需要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连续不断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该公司已经与大学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并将扩大合作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和南非。
日本神户制钢公司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内部,但也与其他机构和企业针对适当的项日展开合作。神户制钢公司通过合作交流,拓展思路和获得更多技术诀窍,加快开发进程。神户制钢公司是一家与众不同的钢铁企业,涉足铜、铝、钛和其它电子材料的生产和开发,此外还涉及工程和机器制造业。神户制钢每年在日本申请超过750项专利。2006年度,该公司总计提出了962个专利申请。神户制钢平均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约占其总计销售额的1.4%,2006年度的研发资金合计达到248亿日元(2.33亿美元)。神户制钢公司在神户设有一个重要的中心研究实验室,此外,该公司每一项重要的业务均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且与公司的中心研究实验室以及其它单位的研发部门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