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共生产粗钢48924.08万吨,比2006年增加6625.22万吨,增长15.66%;生产生铁46944.63万吨,比上年增加6189.22万吨,增长15.19%。上述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钢铁生产规模依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全行业产能扩张的势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07年全国粗钢产量最多的10家钢铁企业集团合计生产粗钢17996.94万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36.79%;粗钢产量最多的15家钢铁企业集团合计生产粗钢22304.34万吨,占全国粗钢总产量的45.59%。
年度粗钢生产规模增幅与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的差异
为了准确地分析钢铁企业不同条件下的粗钢产量变化对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影响程度,我们将企业重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钢铁企业(亦称为重组企业)年度粗钢产量的增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年度粗钢生产规模增幅,另一种类型为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
年度粗钢生产规模增幅=当年新集团粗钢产量-上年重组集团粗钢产量,它涵盖了重组集团因兼并其他企业所增加的粗钢产量,同时涵盖了重组集团因生产率提高、新增设备等因素所增加的粗钢产量。
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当年新集团粗钢产量-上年重组集团粗钢产量-上年被重组企业粗钢产量,它只涵盖了重组集团、被重组企业因生产率提高、新增设备等因素所增加的粗钢产量。《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2007年12期所统计的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年度增幅实为各钢铁企业及重组后的新集团在2007年的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
上述两个概念表达了不同内容的“增产”含义。年度粗钢生产规模增幅较好地表达了企业重组及生产能力净产量增加对企业规模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企业重组的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钢铁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有助于我们通过对企业净产量增加与行业净产量增加进行比较分析,从钢铁产业规模增长的角度来深层次地分析钢铁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2007年粗钢产量分析
2007粗钢产量前15名的钢铁企业是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沙钢集团、唐钢集团、武钢集团、马钢集团、首钢总公司、济钢集团、莱钢集团、华菱钢铁集团、太钢集团、安阳钢铁集团、包钢集团、邯钢集团、唐山建龙。
鞍本集团、唐钢集团、首钢总公司、济钢集团、莱钢集团、华菱钢铁集团、太钢集团、安阳钢铁集团、包钢集团、邯钢集团、唐山建龙等11家钢铁企业的年度粗钢产量规模增幅与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相同。这说明上述钢铁企业在2007年未发生实质性的企业重组,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了自身生产规模的增长。
宝钢集团、沙钢集团、武钢集团、马钢集团等4家钢铁企业的年度粗钢产量规模增幅要大于年度粗钢净产量增幅,这表明上述钢铁企业是通过企业重组、设备产能及生产效率提高等方式实现了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特别是宝钢集团、沙钢集团、武钢集团通过企业重组方式极大地扩充了企业生产规模,使其各自粗钢产量规模在2007年年底位居前列。
2007年全国新增粗钢产量6533万吨,年增长率达18.48%。其中前5名企业净产量增幅占全国新增产量的比重为19.21%,前10名企业净产量增幅占全国新增产量的比重为31.78%,前15名企业净产量增幅占全国新增产量的比重为44.37%。这说明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粗钢净产量增幅总量大于前1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增幅,考虑到中小型钢铁企业在2006年粗钢产量的基数小于前1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基数,则中小型钢铁企业年度粗钢产量增速要远高于前15家钢铁企业。
集中度指标分析
粗钢生产规模增幅对钢铁企业在行业中的位次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一作用在2007年表现得更为突出。根据《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2007年12期统计数据,前15家钢铁企业2007年粗钢产量为2.23亿吨。假设这15家钢铁企业没有发生兼并重组事件,则前15家钢铁企业在2007年的粗钢产量(扣除被重组企业产量)调整为2.067亿吨,二者相差1630万吨。
此时,前10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为33.44%,前15家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为42.24%,均低于2006年前10家钢铁企业34.85%、前15家钢铁企业43.4%的粗钢比重,即兼并重组对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贡献率为2.3%,对前15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贡献率为3.35%。可以肯定,当前提高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基本路径已发生转变,即更多的优势钢铁企业已由通过设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兼并重组方式实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中国钢铁产业在努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同时,努力做到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钢铁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2007年钢铁企业重组情况分析
2007年,中国钢铁产业联合重组进程取得一定的进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企业重组的模式及方法。全年有如下重要的钢铁企业重组事件发生:
1.宝钢集团实现了与新疆八钢的联合重组,并与邯钢集团合资建设邯钢新区。
2.鞍本集团与凌钢联合组建鞍本集团朝阳鞍凌钢铁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朝阳市兴建鞍本集团朝阳鞍凌精品钢基地。
3.武钢集团与云南昆钢集团联合重组,拥有昆钢股份的48.41%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4.马钢集团与安徽合肥钢铁集团联合重组,拥有马钢(合肥)钢铁有限责任公司71%的股权。
5.华菱集团与江苏锡钢集团联合重组,拥有锡钢集团55%的股权。
6.沙钢集团与江苏淮钢、永钢、河南安阳永兴钢厂联合重组。
7.建龙集团参股重组通钢集团,占新通钢20%~30%的股权。
8.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对西昌新钢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拥有其66%的股权。
9.五矿集团获得营口市人民政府所持有的营口中板厂全部国有产权,控股营口中板厂。
10.中钢集团先后重组吉铁、吉炭、遵义铁合金厂、青海铁合金厂、洛阳耐火材料厂、邢机、衡机、西安重机等企业,并与邯郸纵横钢铁公司在黄骅港工业园区合作兴建钢铁厂。
11.中信泰富集团重组石家庄钢铁公司,拥有石家庄钢铁公司65%的股权。
12.迁安市松汀钢铁公司与九江钢铁公司等企业联合重组。
13.文丰钢铁公司与北方佳源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在曹妃甸工业区共建板材精密加工基地。
14.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拥有河北津西钢铁公司28%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15.首钢与唐山宝业钢铁公司合作,由首钢控股在乐亭工业园区兴建250万吨以薄板、中厚板为主的精品钢铁基地。
16.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复星与海南钢铁公司合资组建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并拥有60%的股权。
17.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天津太钢天管不锈钢有限公司。
如果从产权结构、企业组织模式、企业管理等角度对上述钢铁企业重组事件进行分析,2007年钢铁行业的重组可归纳出如下特性:
其一,跨区域企业重组已成为企业重组的主要潮流,这说明中国钢铁企业重组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即各级政府作为国有钢铁企业“出资人”在推进钢铁企业资本整合方面发挥出了决定性的作用。如宝钢对新疆八钢的重组,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宝钢以69.61%的股权控股八钢,新疆国资委仅保留15%的股权。宝钢重组八钢后,采用了拷贝模式对八钢进行全方位的支撑,仅2007年就有1400多人次前往八钢进行管理输出和技术指导。
其二,多数企业重组是基于产权层面的整合,即重组企业通过控股的方式对被重组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实质性掌控,这使钢铁企业重组逐步走出“联而不合”的怪圈。重组后的新企业在企业行为上更具有一致性,维护了企业利益的整体性,从而达到了“1+1>2”的重组效果。如宝钢、沙钢、攀钢、华菱集团、中钢集团、中信泰富、马钢等都对被重组企业拥有了控股权。
其三,参与企业重组的主体有国有企业(如宝钢、武钢)、民营企业(沙钢、建龙钢铁等),同时国外著名钢铁企业(如安赛乐米塔尔)也开始尝试通过资本市场对中国钢铁企业进行重组。
其四,基于产业链整合模式的企业重组在中国钢铁业中开始出现,中钢集团、五矿集团等开始涉足钢铁生产环节。
其五,钢铁企业间合作投资的模式开始出现,此模式体现出钢铁企业间的战略性合作。宝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出资60亿元(总计投资120亿元)成立邯钢集团邯宝钢铁公司,合作建设邯钢新区;宝钢集团与包钢(集团)公司签订战略联盟框架协议。首钢、鞍钢、太钢等在此方面亦有所作为。
其六,中国优势钢铁企业集团已开始考虑通过资本重组的方式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中的资源布局和市场布局。攀钢依托钒钛资源对西南地区中小型钢铁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在对西南地区铁矿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攀钢在西南地区钢铁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了西南地区的钢铁产业集中度。
其七,被重组企业相对重组企业而言,在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工艺水平等方面处于劣势,即重组的基本模式是“大吃小”,尚没有出现“强强联合”造就一个更为强势的钢铁企业集团的重组模式。(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