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K型往复式给煤机出料量控制技术改进方法探讨.doc
K型往复式给煤机出料量控制技术改进方法探讨
向朝
(攀钢钒公司能源动力中心,四川 攀枝花 617012)
摘 要:通过对K型往复式给煤机曲柄壳、调节杆定位调控出料量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有效解决了设备的设计缺陷,并将改进的技术成功应用于设备的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关 键 词:曲柄壳;调节杆;蜗轮蜗杆调节器;轴承座
1 工艺和设备系统简介
攀钢钒能源动力中心燃化作业区煤场有7条B650胶带运输机,担负着75t/h和130t/h蒸汽锅炉原煤仓原煤的供应(见图1),在输煤工艺中有四台K-2带斗往复式给煤机承担胶带运输机原煤上料工作。
2 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现状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煤场外围挡墙高,给煤机的漏斗落差大,出料调节阀卡涩,岗位人员无法根据抓斗上煤量的大小进行给煤机出料量的调节,导致煤量时大时小,漏斗堵塞、皮带频繁跑空等现象。根据2010年7~12月的生产运行情况统计(见图2),漏斗堵煤次数88次/月,皮带空转运行时间57.3h/月,同时由于给煤机出料量不能得到有效调整,造成煤在皮带上成槽形状,皮带两侧落煤严重,岗位粉尘大,清扫工作量大。
2.2 原因分析
2.2.1 给煤机出料能力调节设计不合理。
根据K型往复式给煤机的设计及使用说明要求,其出料能力依据曲柄壳所选择固定的位置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出料量(如图3),即将曲柄部位销轴拔出,松动螺母,转动曲柄壳的位置选择生产所需出料能力的“1、2、3、4”固定,将销轴插入联结曲柄与曲柄壳,紧固销轴和螺母,调整完毕后再投运设备。因此,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调整给煤机出料能力既繁琐又费时费力,影响生产。
2.2.2 调节杆转动部位锈蚀、卡涩,扇形闸板门调节困难。从图4可知,调节杆转动处采用了滚动轴承作支撑回转体,煤、粉尘很容易进入使其不能灵活转动,同时其调节杆长,操作空间易受场地的狭窄、安装位置不同而受限制,并且在出料过程中调节时,扇形闸板门受漏斗出料移动的阻力,增大了调节杆的回转力矩,其难度更大,费力、单人不易完成操作。
2.2.3调节杆定位孔因上述设计而固定,不能根据所需的煤量进行及时调节。从图3、图4中可以看出,一旦在设备投运之处通过曲柄壳调节好设计的出料量后,给煤机实际的每小时出煤量只有由调节杆定位孔位置来确定。当定位量调制“4”、扇形闸板门调节最大开度时,漏斗堵塞频繁,皮带落煤严重;当定位量调制“3”、扇形闸板门调节最大开度时,漏斗堵塞次数减少,但皮带电子秤显示的每小时带煤量仅为100~120.4t/h,与皮带设计能力200t/h相差80余t,带煤作业时间延长。同时,给煤机出料口落入皮带处的煤因漏斗间断性地大量出煤也造成了地面上落煤严重,此时若再调整扇形闸板门也难以掌控。其次,调节杆固定销在运行中受设备的振动容易脱落,造成扇形闸板门关闭,漏斗堵煤。
3 技术改进
通过对往复式给煤机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与分析,并根据皮带带煤量的实际需要,对往复式给煤机出料量可控制进行技术改进。
3.1 采用蜗轮蜗杆调节器为扇形闸板门的转动机构
由于蜗轮蜗杆装置机构能自动形成自锁,一旦将出料量调到所需的参数,其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因调节阀松动或外力作用下出现转动,同时能根据给煤机漏斗的落煤量随时作出调整,既方便又省力。
3.2 安装开式轴承座
为了防止煤、粉尘进入扇形闸板阀转动轴的轴承里造成损坏,对原轴承的位置进行改变,并去掉一边的轴承直接利用蜗轮蜗杆调节器输出轴作支撑,另一轴端处采用开式轴承座固定,这样有效地防止了煤粉沿轴进入的现象,提高轴承使用寿命。
3.3 效果
经过技术改造实施后8个月的使用及生产运行统计(图5),皮带带煤量由原每小时不足120t提高192.5t,漏斗堵煤次数由88次/月下降到11次/月,皮带空转运行时间由57.3h/月下降到了7.85h/月,保证了锅炉的用煤,实现了安全保产。
4 结束语
根据对K型往复式给煤机出料量控制技术改进,有效地解决和防止因给煤机出料量大小不能控制而造成漏斗堵塞、皮带空转、作业场所落煤严重等现象,提高了给煤机运行能力,改善作业环境,减轻岗位劳动强度,维护量小,可调节性大,易操作,省力省时,使用寿命长。
参 考 文 献
[1] 张磊,马明礼.燃料运行与检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 张策,陈数昌,孟彩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