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换另外一幅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所有  文献  资讯  行情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焦化技术  炼铁技术 炼钢技术  烧结技术 球团技术 轧钢技术 国外技术 质量标准 操作规程 企业名录 冶金专利 视频中心 兑换中心 会员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技术文献 >> 钢铁知识 >> 公共阅览室 >> 综合
西北矿冶研究院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2-12-14]  作者:马进  编辑录入:冶金之家  点击数:508

点击下载——西北矿冶研究院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doc

西北矿冶研究院四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马 进

西北矿冶研究院,甘肃 白银 730900)

摘 要本文回顾了西北矿冶研究院四十年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研究成果及其为白银公司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提出了技术中心以项目为纽带、岗位薪酬为基础,以及项目考核绩效奖励、成果转化技术增量奖励、科技成果奖励与知识产权专利权奖励为一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潜能与创新激情,全面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引领和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回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模式创新发展

引言

西北矿冶研究院筹建于 1965 年,成立于 1972年 月 日,定名为白银矿冶研究所,1986 年 月更名为西北矿冶研究院,成为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直属重点科研院所之一、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矿冶研究院。2000 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有色企事业单位属地化管理方案的实施,西北矿冶研究院划归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管理,承担白银公司技术中心职能。

回顾历史、艰苦创业、成果丰硕

2. 配套完善专业结构、搭建创新平台、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经过 40 年的发展,西北矿冶研究院建立了从项目的工艺试验研究、技术咨询服务到工程设计等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现设有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科技产业部、综合保障部、党群工作部等职能部室和矿山工程研究所、矿物工程研究所、冶金新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环境资源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钎具研发生产中心、信息中心、理化检测中心等二级单位,白银有色集团地质矿产研究所、白银有色建筑设计院直属西北矿冶研究院管理。搭建了一个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理化检测中心等组成的基础创新平台组建了以白银有色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主,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院企联合共建实验室通过了 ISO9001: 2008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实验室认可、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CMA 计量认证; 2006 年,被甘肃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新体系与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与执业资质建设,形成了一套学科齐全、专业配套、成果转化能力强的矿冶科研体系拥有 2000 余台科研、试验用仪器设备及辅助设施,建立了研究手段先进、试验设备齐全、测试仪器完备,从项目的工艺试验研究、技术咨询服务到工程设计等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可承担采矿工艺、机械、矿用钎具选矿工艺、设备、新药剂、过程自动化冶金工艺、新材料,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评价和清洁生产审核化学物理分析和物质组成测试、冶金行业的各类工程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等领域的任务,在重有色金属采、选、冶的新工艺研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科学研究与咨询服务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专业优势。造就了一支科研攻坚能力强,工程化经验丰富,具有强烈事业心和敬业精神的科研队伍完成了一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重点项目研发。业务范围由根植白银,延伸西北,走向全国。初步具备了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有色,依托科技创新推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创新平台。

2. 创新研究结硕果,立足市场促发展

建院 40 年来,共承担科研开发与设计咨询类项目 2985 项。其中横向科研设计咨询项目 2461 项,纵向科研项目 85 项,情报成果 82 项,白银集团科研设计咨询项目 309 项,院自筹科研项目 48 项。在承担并完成的科研开发与设计咨询项目中,应用于工业化的项目有 1795 项,项目研究成果工业化应用率为 60. 13%。其中: 2000 年以前,共完成项目 1072项,有 513 项成果获得工业应用,成果转化率为 4785% ; 2001 - 2012 年共完成项目 1914 项,其中 1282项成果获得工业应用,成果转化率为 66. 98%

建院 40 年来,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及表彰奖励 156 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一等奖项、二等奖项和三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66 一等奖 项、二等奖 26 项和三等奖32 ,其他各类成果奖励 81 项。拥有专利权 17其中发明专利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已申请授理专利 35 其中发明专利 27 项,实用新型专利 。面对这些创新研究结出的累累硕果,回顾这 40 年来之不易的奋斗历程,大致由三个历史阶段构成:一是自开始筹建、成立至西北矿冶研究院的地位确立( 1965 - 1986 历时二十余载,共承担科研咨询项目 470 项,其中科研项目 404 项,情报类咨询项目 66 项。期间,尽管环境艰苦、科研设施和基础条件差、生活待遇低,再加上十年动乱的洗礼,但老一辈的矿冶科技工作者始终怀着促进我国矿冶事业快速发展的崇高志向,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赤诚之心和坚强信念,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为西北矿冶院在重有色金属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极大地调动了全院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批科研成果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白银炼铜法获冶金部 1979 年科技成果一等奖,成为我国唯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铜冶炼技术成果; BYF 在线 荧光分析仪获 1981 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湿式钙法处理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试验研究获 1984 年甘肃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型选矿药剂的研制与应用 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厂坝一期工程选矿成果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川一、二期工程四项选矿成果分别获得冶金部、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于 1986 年分别受到国家科委和有色总公司的嘉奖凿岩钎具获1983 年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产品金龙奖,等等。这些技术成果的取得为白银公司连续创造 18 年铜硫产量、产值和利税雄踞全国第一,全国三分之一的铜产自白银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铜城”的腾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面向市场求发展( 1987 2000 的变革阶段,共承担科研设计咨询类项目 602 项,其中横向科研设计咨询类项目 584项,纵向科研项目获国家纵向经费支持130 万元,情报类咨询项目 16 项。这期间由于推行了一系列适应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西北矿冶研究院各专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成果奖励 57 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特等奖 项,一等奖 项,二等奖 国家计财科“八五”重大成果奖 项,表彰奖 冶金工业部一等奖 国家经贸委一等奖 项,三等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一等奖 项,二等奖 15项,三等奖 21 项,四等奖 国家黄金局二等奖 1轻工业总会二等奖 安徽省科委一等奖 1项。获奖专业涉及采矿、选矿、冶金、设备自动化、新药剂、新凿具、物质组成、理化分析方法、环境保护等技术领域,获奖项目涉及的地域和大中型企业有甘肃省的白银公司、金川公司,青海省的西部矿业公司以及内蒙、新疆、四川、湖南、福建、湖北、安徽、陕西、山东等省区内的有色金属企业,为西部有色工业崛起和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期间,西北矿冶院科技成果突出、科技转化成效明显,先后研发了 30 余种产品,其中有 5种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开发试制并投放市场、服务用户的主要产品系列有: 11 个品种 200 多个规格、年生产能力达到 50 万件的“西星”牌钎具系列产品,以 622 捕收剂起泡剂、29 号调整剂、捕收剂系列等为代表的选矿药剂产品,以 VS 系列耐磨涂料、CP 有机洗涤助剂、纺织浆料为代表的化工产品,以 WG 1000 型定量加液控制仪、SXQ - Ⅰ型竖井提升指令数控电子仪、BFM - 102 型密度计为代表的机电产品。这些科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西北矿冶院的科技研发和生产经营注入了强有力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属地化划归白银公司管理,承担企业技术中心职能( 2001 - 2012 ,共承担科研设计咨询类项目 1914 项,其中横向科研设计咨询类项目 1473 项,纵向科研项目 84 获国家纵向经费支持 3992. 万元,自筹课题研究项目48 院自筹经费支持 589. 万元,白银集团内部科研设计咨询项目 309 项。各专业获国家及各级政府,协会科技成果奖励表彰共 28 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省部级国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项,其他市级等科技成果奖项。拥有专利权 17 其中发明专利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已申请授理专利 35 其中发明专利 27 项,实用新型专利 。完成的重大项目代表有第一、由西北矿冶研究院、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柴达木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获 200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 项,实用新型专利 项,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形成了具有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的难处理铅锌多金属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第二、积极助推白银有色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向全球开拓资源。2010年,在南美洲秘鲁项目中,为白银有色集团迈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关键的第一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白银有色集团在海外控制了铜资源金属量 400 多万吨。在白银有色集团登陆非洲并购南非第一黄金公司的前期,西北矿冶研究院积极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的基础技术经济研究和论证任务,确保白银有色集团拥有了实际意义上的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同时,还为白银有色集团在新疆、内蒙、西藏、陕西等省、自治区开拓资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第三、对白银有色集团厂坝矿采选矿系统进行了灾后重建设计,2009 年矿山生产规模达到 150 万 t。工程设计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高效、大型设备及先进的自控技术,彻底改变了厂坝选矿系统现场工艺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指标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全国目前最大的单系列铅锌选矿生产线,该工程已成为白银有色集团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第四、2009 年与西北铅锌冶炼厂联合开展的“镍钴渣无废自循环及有价金属高效富集回收利用工艺”,将西北铅锌冶炼厂镍钴渣中锌的直收率由 60% 提高到95% 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有价金属元素的“吃干榨尽”,实现了无害化清洁生产。

展望未来、创新引领、再铸辉煌

3. 职能定位与愿景目标

根据《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进一步明确技术中心定位和职能的通知》精神,技术中心是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研究开发的中心,产学研联合与对外交流的中心,人才的吸引、凝聚、培训的中心,技术服务与辐射的中心。西北矿冶研究院作为技术中心内设机构“两院十所一中心”的核心组成单位,主要负责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孵化依托西北矿冶研究院专业与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无形资产,建立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集团公司各类工程项目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对外积极申报各类政府资金支持的纵向项目,以及横向市场上的重大科研与设计咨询项目,充分发挥好白银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转制院所西北矿冶研究院这两个平台的资源配置功能,正确处理好两种市场之间的协同关系,全面推进西北矿冶研究院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引进与培养,按照集团公司的跨越式发展需求,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快各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将西北矿冶研究院打造成集团公司硕士生、博士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与试验研究中心,集团内部工程技术人员学历、学位提升的研究与培训中心,支撑集团公司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产生中心。为集团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甘肃省的工业强省、西北有色金属工业及其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创新能力建设与规划目标

一是继续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矿用浮选药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包括药剂合成实验室、药剂测试实验室、药剂制备中试厂、药剂应用实验厂等、理化检测中心实验室、仿真数字化矿业工程实验室、矿物加工应用技术实验研究中心、西北有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校企、院企共建实验室江西理工大学———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加工实验室,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为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提供基础物质条件和必需的研究手段使西北矿冶研究院成为集团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研究开发的中心集团公司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孵化的中心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中心集团公司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生产加工、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集成再创新,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源动力提供中心集团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中心。

二是进一步提升执业资质的上等升级持有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在保级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乙级“冶金矿山、金属冶炼工程设计证书”、乙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乙级“建筑工程设计证书”升级至甲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乙级“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证书”升级至甲级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和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甘肃省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资质证书”,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资格证书”甘肃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地质勘查资质乙级证书升级至甲级甘肃省测绘局颁发的测绘资质乙级证书升级至甲级积极申办甘肃省国土资源厅乙级或国土资源部甲级颁发的地质实验测试资质包括岩矿鉴定、岩矿测试和选冶试验,以及地球物理勘查资质和地球化学勘查资质,为集团公司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扩大提供技术服务的范畴、深度和广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使其成为培养和造就集科学研究、工程咨询设计、工程项目管理为一体的各专业技术创新团队的基地成为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各专业研究所对外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咨询设计、技术服务等横向与政府纵向项目的平台与载体。

三是不断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各类管理体系的认证或认可在现有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 实验室认可、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CMA计量认证的基础上,开展 OHSA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落实管理责任,提高工作执行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 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创新潜能,引领企业发展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想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执行力强且人才队伍稳定的技术创新团队,就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因此,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环境需求的创新型管理模式,以及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将极大地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潜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去挖掘项目,开展创新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不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在加快白银有色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配套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技术中心内设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为此,制订了《技术中心岗位薪酬管理办法》,以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薪酬在集团内部是一个较高的水平为突破现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障碍,制订并出台了《技术中心项目管理与考核办法》,以项目为纽带,以考核为手段,以项目绩效奖励为目标,来激励或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研究的潜能同时设立《白银集团技术创新基金》,对项目研究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进行奖励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应用推广,按其所产生的技术经济增量及其利润总额,给予技术创新团队和研发人员一次性重奖或根据技术增量的额度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给予奖励等。这些制度化措施的落实,保障了白银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真正达到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目标。

结语

展望未来,西北矿冶研究院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开发为主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巩固、优化和发展现有技术优势,研究开发和培植其它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应用领域研究,努力建成国内能够解决重大矿冶工程理论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内主要技术开发难题的前沿团队,为白银有色集团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企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标凝聚力量,创新引领发展。西北矿冶研究院将在白银有色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发展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健全的科研业务和多种资质全面的综合性研究院,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 扫一扫,访问冶金之家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加QQ:1525077243
更多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冶金之家 www.GTjia.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   客服传真0311-80927348  客服邮箱gtjiacom@126.com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冶金之家QQ群] 炼铁技术交流群:53122098 炼钢技术交流群:116793970
工信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11014312号-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不承诺拥有其版权 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