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下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信息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都为钢铁工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钢铁行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钢铁行业大型钢铁集团企业基本上完成了4层(即从基础自动化到生产过程控制,再到制造执行MES,最后到企业ERP)钢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与分析的第5层智能信息系统也在逐步建设中。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也已经把分散的信息数据孤岛逐渐融合,实现数据集中与共享。
现阶段钢铁行业的两化融合程度由低到高,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与创新阶段。基础建设阶段,是指建立了少数单项应用支撑系统,大部分单项系统没有建立,或已经建立的单项应用系统业务支撑面还不够。其次是单项应用阶段,是指大部分单项业务支撑系统已经建立,还有少部分单项应用系统没有建立或者这些建立的单项应用系统的支撑面和覆盖面还不够。综合集成则是更高一级融合程度的阶段。综合集成阶段的企业单项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比较完善,部分综合集成业务已经得到系统支持。而融合程度最好的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大部分或全部综合集成业务已经得到系统支持,部分协同与创新业务的信息化支撑项目已经完成,也就是说这阶段企业的信息化的重点已经进入协同与创新业务领域。
根据201 1年钢协开展的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目前钢铁行业中处于基础建设阶段的企业约19.7%,处于单项应用阶段的企业约28.1%,处于综合集成应用阶段的企业约31%,处于协同与创新阶段的企业约21.2%。可以说整个行业两化融合正在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近些年来,钢铁企业逐渐对信息化基础建设加深重视。从企业信息化规划与组织方面来看,企业领导重视信息化建设,90%的以上的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和职工队伍。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近年来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201 1年钢铁行业的信息化保持了较快发展,但增速略有放缓。在信息化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企业在硬件、网络、系统环境上正不断加强。对于企业的信息资源上,企业逐渐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制定企业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
在各单项业务环节中的应用上,钢铁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如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已基本普及;在生产管理上,车间级制造执行管理、司磅称量管理、检化验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在财务方面,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已实现信息化,但预算管理方面基本缺失;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的采购管理、公司层生产管理、公司层质量管理、销售、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等也基本实现信息化,但对于电子商务、工程项目管理的支撑力度还不够。
在综合集成阶段,企业基本实现管控衔接和产销一体化,但管控衔接的集成比例、集成程度尚有提升空间,其订单优化排产、作业计划编制的全局优化与动态调度也是制造管理深化应用的薄弱环节。对于业财无缝,企业也基本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无缝衔接,但是其财务系统与周边业务系统的衔接还有待加强。
对于协同与创新阶段,智能管控、产业链集成、环境经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四个方面的应用基本上代表了目前钢铁行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企业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对数据分析比较重视,特别是财务风险分析、产品盈利分析;对物流链的集成;对废弃物利用的系统管理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钢铁行业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的覆盖面较好,但其深度应用依然不够;企业的能源管控系统业务覆盖而亟待拓宽,对能源的调控、质量分析等方面需深入研究;对于信息系统的持续改善和运维管理要加强重视;在两化融合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共性问题、关键技术的能力上仍显不足。两化融合还需持续推进。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
两化融合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推进两化融合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顺应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走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之路。当前推动钢铁行业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围绕“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改善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钢铁行业由大变强提供强有力支撑。
对于行业协会,首先要不断深化对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内涵、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认识,持续做好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坚持继续不断完善《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的适用性、动态性和连续性,逐渐形成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引导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强数学模型的应用,提升品种质量;三是做好节能减排,提高企业能源管控系统的覆盖面,加强对能源调控,能源质量分析能力等;四是提升集团型企业的管控能力;五是加大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六是推进综合集成技术标准的形成,打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