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下载——依靠科技创新 努力转型升级 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我们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正值中国积极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情况,也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认真总结回顾近年来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回顾
一、是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粗钢产量5年跨越三个台阶
“十五”粗钢产量突破2亿吨、3亿吨之后,“十一五”时期,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下,2006年粗钢产量跨越4亿吨台阶;2008年跨越5亿吨台阶;2010年又跨越6亿吨台阶,2011年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
二是钢铁工业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2011年底仅钢铁协会会员企业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已经达到249座,而5年前,全国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仅88座。目前宝钢4966立方米、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和沙钢58013l立方米高炉进入世界特大型高炉之列。
三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目前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2005年有9类钢材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2010年则有18类钢材达到这一比例。近年来,钢铁工业紧随下游行业快速发展和优化升级的步伐,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满足了奥运工程、西气东输二线、三峡水电站、高铁及核电站建设,以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的要求。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时期,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工艺技术与装备、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大力推广的高效低成本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性能预测与控制及一贯制生产管理等关键工艺技术,促进了钢铁工业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真空精炼、大方坯连铸、宽带钢冷连轧机组以及取向硅钢工程自主集成建设等装备技术的国产化,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已具备主要工序核心装备与关键工艺的自主集成能力;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工程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具备自主设计、制造、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千万吨级钢厂的能力。
五是节能环保投入加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时期,钢铁企业在节能环保、污染治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与2005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加。2005年以前我国建成投产的干熄焦装置仅有20套,2010年投产运行的干熄焦装置已达104.套,生产能力占我国炼焦总产能4.5亿吨的22.5%,其中会员钢铁企业焦化干熄焦率从2005年不足30%提高到2010年的80%;2005年以前仅有49座高炉配套了干式除尘TRT,到2010年底则达到了550座。
六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格局基本形成
过去5年是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进展最快的5年。跨省市兼并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沙钢、本钢通过兼并重组竞争力明显增强;区域内重组方面,河北、山东、天津三省市大型钢铁企业实现了省市内强强联合。与此同时,河北钢铁集团在探索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方面也取得进展。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钢铁工业在取得上述进步的同时,由于粗放式发展使资源能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重复建设未能有效遏制,淘汰落后和产业优化布局进展缓慢;原燃料价格不断上涨推动钢铁企业成本大幅上升,企业陷入亏损等许多新的困难。
二、“十二五”钢铁行业的重点任务
针对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按照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今后特别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快产品升级,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
要把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和实物质量,加快标准升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加强钢铁产品标准与下游建设、制造标准规范的衔接,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提升建筑、机械、轻工、造船等行业用钢材的产品质量。
二是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要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地区分解任务指标,进一步降低钢铁企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用水量,减少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时要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循环经济。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能源管理体系,依法开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
三是大力加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应继续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应用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针对中国资源状况,加强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矿资源开发与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参与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钢铁新材料。
同时,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实现钢铁工业优化升级。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两化”融合和安全生产等重点,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企业现有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升级企业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加强安全生产保障。
四是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要积极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实施投资区域多元化,在具有资源优势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有序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同时,还要进一步规范国内铁矿石市场秩序。同时,还要加快建立适应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
五是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协同
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发展钢材深加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推进产业结合,推广钢材新产品应用。鼓励钢铁企业建立钢材服务中心,联合下游行业开发钢铁新材料和下游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行业互利共赢。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技术中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钢铁服务业。积极开展维修、仓储、物流等服务外包,以及制氧、石灰、渣处理、废钢分类加工等辅助工序外包。
六是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国际化经营,深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钢铁工业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境外先进知名钢铁企业参股和投资国内钢铁企业和项目,在钢材产品深加工领域投资设立企业和研发中心,提升钢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依靠科技创新,努力转型升级,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中国钢铁工业在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困难局面表明,中国钢铁企业以量取胜的规模效益阶段已经结束。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钢铁行业克服困难,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转型升级,最根本的是要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资源能源环境挑战,适应上下游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通过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大力节能、减排、降耗,优化企业供应链,推动全行业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面对气候变化、原燃料供应紧张、替代材料竞争等重大挑战,科技创新也是全球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将本届大会的主题确定为“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我们希望,通过对政策环境、绿色钢铁技术路线图、产品升级、产业链经营等议题的探讨,对近年来钢铁工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的实践和经验进行总结,指导钢铁工业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