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004年,我国钢产量超过了2.7亿吨,相当于美国、日本、俄国3个国家产量的总和,成绩是令人鼓舞的。然而我国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高端产品不足,吨钢能耗水平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目前,节能与环保是钢铁工业的重大课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以技术进步促进工艺结构调整,大幅度降低能耗,改善环境并使生产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决实现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1992年钢铁行业推行清洁生产,也就是推广环保节能技术,以达到目前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在钢铁联合企业中将大量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用作燃烧气体和直接送到发电厂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节能方式。转炉负能炼钢是一项综合技术,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钢厂就成功地实现了转炉煤气回收,但是至今实现转炉负能炼钢的厂家并不多。国家“十五”钢铁规划提出 2005年全国转炉煤气吨钢回收70m3。显然,重钢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此情况下只有采用科技手段适用技术,大力降低生产工序能耗,借鉴实现了转炉负能炼钢钢厂的成功经验,通过攻关达到公司实现负能炼钢的目标,为本公司的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作贡献,为建立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2 节能降耗与转炉煤气回收
2.1 节约工序能耗
我国钢铁工业把节能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并在千方百计节约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钢铁工业的节能,每道工序不仅要注意节能,还要注意降耗。“节能”指节约各工序所消耗的能源,“降耗”指降低本工序所消耗的各种原材料。只有既节能又降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工序能耗指钢铁工业各工序生产一吨合格产品直接消耗的能源量。在计算过程中,煤、油、气、电等各种能源的消耗量均按规定折算成标准煤重量。能源和原材料在钢铁生产的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在其他条件下(如最终产品的品种)相同的情况下,只要钢铁工业是节能型的,它就必定也是效益型的。
2.2 回收转炉煤气
在转炉炼钢吹炼期间,转炉生产一吨钢水通常产生0.75G/J或>80m3的转炉煤气。转炉炼钢过程中铁水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同时也有少量的碳被直接氧化成二氧化碳。碳氧反应后形成的含有CO、CO2、N2等混合气体称之为转炉煤气。
氧气顶吹转炉的煤气成分一般为:CO为45~65%,H2<2%,CO2为15~25%,O2为0.4~0.8%,N2为24~38%。转炉煤气发热值在6500~8400kJ/m3。日本氧气转炉生产技术水平较高,其煤气发热值为8374kJ/m3。氧气转炉煤气温度一般在1400℃~1500℃,和1600℃。在吹炼过程中产生的转炉煤气不能排放到大气中。转炉煤气需要被冷却净化后收集在煤气柜中储存。即炼钢过程中产生的1600℃左右的烟气,经炉口进入固定式烟罩,烟气中约20%的一氧化碳与进人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二次氧化,燃烧后放出大量的热,在转炉炉口部分燃烧,造成烟气温度在2000℃左右,故应加强对这部分余热的回收。烟气经双级文氏管除尘、降温后,烟尘量降至l00mg/m3以下,温度降至67℃以下。经过两次弯头脱水器、折流板脱水后再经煤气分析仪分析,将碳含量大于30%、氧含量小于2%的煤气,通过风机和回收切换装置输入煤气柜储存,并按需要提供给用户,用作燃烧气体。不合格的煤气进人烟囱点火放散。转炉煤气的发热值是高炉煤气发热值的2倍,焦炉煤气发热值的1/2。因转炉煤气技术装备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的不同,造成转炉煤气回收量波动较大,一般为每1吨钢回收的煤气量在50~100m3。3.5 m3转炉煤气相当于lkg标准煤,即回收3.5m3转炉煤气就降低了lkg标准煤的工序能耗。转炉煤气不含硫,含氢量也很少,是一种好燃料。转炉煤气的物理热可以通过余热锅炉来回收,所产生的蒸汽基本上能够满足炼钢工序能源消耗,实现负能炼钢,蒸汽可以用于炉外精炼工序中真空精炼。转炉煤气热值比高炉煤气高,可以用于热风炉烧炉,混铁炉、钢包等的烘炉,还可以用于轧钢加热炉、耐火材料厂炉窑的燃料,也可以用于发电。
3 转炉负能炼钢
众所周知,能耗是构成产品生产成本最主要的因素,如宝钢,其能源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20%。随着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深入,能源消耗总量将减小。不断的降低能源和各种其它消耗,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这是钢铁生产管理最日常的目标。据统计,2004年全国重点,企业吨钢转炉煤气平均回收量为42m3/t,最佳值为95 m3/t。宝钢转炉煤气吨钢回收量为95m3,是全国最高值;其次为鄂钢(88)、太钢(86)、本钢和石钢(85)、武钢(83)。首钢、湘钢、承钢、宝钢集团上海一钢在60m3/t以上。
3.1 实现负能炼钢的情况
负能炼钢的概念:在转炉冶炼过程中,把转炉冶炼中产生的炉气净化处理后回收利用,回收的能量(煤气和蒸汽)大于消耗的能量(水、电、氧等),使转炉工序能耗(kg标煤/t钢)成为负值,即为负能炼钢。我国转炉负能炼钢的情况如表1。
表1 转炉负能炼钢的情况
时间,年(月) |
企业名称 |
转炉公称容量,t |
序能耗,kg标煤/t钢 |
1986 |
宝钢 |
300 |
-2.04 |
1989 |
宝钢 |
300 |
-1.05 |
1994 |
宝钢 |
300 |
-6.5 |
1999(3) |
武钢 |
250 |
-1.06 |
1999(6) |
武钢 |
250 |
-3.72 |
2000 |
武钢 |
250 |
-5.55 |
2004 |
武钢 |
250 |
-3.77 |
2003(1、2) |
鞍钢 |
100 |
-3.62、-2.28 |
2002(9) |
马钢 |
95 |
-0.6 |
2003 |
马钢 |
95 |
-0.5 |
2003 |
湘钢 |
80 |
-0.35 |
2003(7) |
本钢 |
120 |
-0.66 |
2000 |
莱钢 |
25 |
-0.77 |
转炉负能炼钢是在转炉煤气回收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通过降低各种消耗能源介质的方法,使回收能量大于其消耗能量而得以实现的。各厂的转炉能源消耗组成比例和能源回收组成比例分别如表2和表3。
表2 能源消耗组成比例%
企业名称 |
电 |
氧气 |
煤气 |
氮气 |
氩气 |
蒸汽 |
水 |
其它 |
武钢 |
28 |
31 |
18 |
6 |
6 |
|
|
11 |
宝钢 |
38 |
41 |
|
|
|
11.1 |
|
9.9 |
马钢 |
33 |
50 |
5 |
4 |
|
|
5 |
|
本钢 |
26.1 |
38.7 |
4 |
31 |
|
|
0.3 |
|
表3 能源回收组成比例%
企业名称 |
煤气 |
蒸汽 |
武钢 |
70 |
30 |
宝钢 |
81 |
19 |
马钢 |
55 |
45 |
本钢 |
79 |
21 |
3.2 各企业实现负能炼钢的具体措施
3.2.1 武钢
1988年武钢第二炼钢厂三座公称容量50t转炉全部投入煤气回收。采用OG(氧气转炉气体回收)法煤气回收装置。主要由烟气冷却系统,烟气回收系统和有关附属设备组成。武钢对原装置引进烟气含O2、CO、CO2测定装置;引进二文R-D的伺服装置及炉口微差压自动控制系统;改造R-D阀和煤气三通蝶阀;引进微机控制系统;更换风机,建贮气柜及柜后煤气加压、使用设施。采用全自动回收操作工艺。煤气回收流程如表4。
表4 煤气回收流程
操作过程 |
下枪吹炼 |
→ |
降烟罩 |
→ |
开始回收 |
→ |
升烟罩停止回收 |
间隔时间 |
|
2min |
|
2min |
|
10~12min |
|
煤气自动控制回收要求条件如下,缺一个条件微机将控制拒绝回收。
①烟气O2含量≤2%;
②CO含量前期达到30%时,延时30s开始正式回收,冶炼后期CO<40%则停止回收;
③烟气流量>12000Nm3/h;
④氧枪下降到吹氧点;
⑤贮气柜不在“柜满”位置;
⑥氧气压力>8.5kg/cm2;
⑦氮气压力≥2kg/cm2;
⑧一文水量>70m3;
⑨炉口微差压处于自动控制位置;
⑩风机马达供电系统无故障。
武钢三炼钢厂250t转炉实现负能炼钢,转炉炼钢生产工序流程:铁水预处理→转炉吹炼→二次精炼。铁水运至三炼钢厂脱硫站按钢种计划100%进行铁水脱硫,铁水经扒渣后兑入转炉,转炉吹炼作业由计算机进行静态计算和动态控制,经副枪测温、定碳、定氧后确定吹炼终点,依照钢种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合金化和二次精炼,合格钢水送连铸机浇铸。武钢三炼钢现代化全连铸炼钢厂实现能耗动态管理,在微机上编制《能源分析报表》,加强能源计量管理。通过减少煤气放散,使炉口微差压控制、风机转速、一文喉口开度等工艺参数更合理,提高转炉煤气回收水平,降低电力消耗。用全汽化冷却方式,提高蒸汽回收量,减少蒸汽和水的损耗。开展技术改造,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煤气回收的操作水平进一步的工作方向:修改下副枪时氧气流量陡降的操作模式来达到增大煤气回收量;提高转炉煤气的发热值;减少精炼炉的处理炉次来节电;加强生产调度组织降低吨钢能源介质消耗。
3.2.2 宝钢
降低电力消耗的措施:改进风机运行,风机高速时转速为710r/min,功率3161kW,低速时转速535r/min,功率1730kW,比改造前使吨钢电耗下降:缩短冶炼周期,就意味着降低能耗单耗,尤其是电力。提高转炉煤气回收。回收条件:CO浓度达到40%,回收时间达到设定值,8万m3煤气柜当柜位到7.2万m3时,自动停止回收,烟气流量达到7万m3/h
时开始回收,小于5万m3/h后自动停止回收,煤气中氧气浓度要小于1%。转炉煤气达到以上要求时开始回收。设备正常运行是煤气回收的首要条件,用氮气替代压缩空气。提高操作工的水平。提出今后的工作主要采用干式除尘并将未回收显热加以回收,应用全密闭裙罩回收系统后煤气可以提高11m3/t钢,裙罩内燃烧率可由10%降至2%~3%。采用高纯度二氧化碳代替转炉复吹使用的氩气,加强管理降低氩气消耗,因为氩气的生产成本高于氧气和氮气,消耗1m3的氩气相当于消耗3.5kg标准煤。充分利用回收蒸汽减少放散,充分利用低温循环水。煤气自动回收程序如图1(略)。
3.2.3 鞍钢
今年一季度,鞍钢首次实现全转炉工序负能炼钢。“九五”以来,鞍钢在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中,坚持环保设备与主体设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产;坚持大力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新工艺、新设备,做到技术进步与节能降耗同步进行,做到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回收废烟、废气用作二次能源,是鞍钢的着力点。2000年,鞍钢新建一套8万m3的转炉煤气回收系统,对一、二炼钢转炉煤气进行回收,回收后的煤气用于1780、1700、中板和中型等轧钢工序加热炉,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从而结束了鞍钢转炉煤气放散的历史,既节省了能源,又减少了转炉煤气放散燃烧给大气造成的污染。在炼钢的同时,每炼一吨钢可回收蒸汽15.45kg,回收煤气20.32kg,回收的二次能源合计为35.87kg,大于转炉炼钢能源消耗量。从2003年12月起,鞍钢第二炼钢厂的3座百吨转炉实现了负能炼钢。2005年1月份,鞍钢又首次实现全转炉工序负能炼钢。2004年,鞍钢生产铁、钢均超过1000万t,钢材超过1000万t,实现利润超过100亿元,做到了钢产量持续增长,而原料和能源消耗却在下降,污染物排放量也大幅度减少。
鞍钢的转炉煤气回收方式为半燃法回收,特点是烟气温度高、煤气热值比降罩回收法低,设计吨钢回收量为80 m3。提高转炉煤气回收、余热蒸汽回收水平;降低氧气消耗,2002年吨钢氧耗55.41m3,通过降低铁水硫含量,采用五孔双夹角氧枪,缩短冶炼时间3min来降低能源消耗;优化生产的过程控制,降低能耗;改进用能设备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钢包寿命、优化烘烤和周转制度,降低煤气消耗。鞍钢通过不断调整、完善、提高炼钢技术水平实现了负能炼钢。鞍钢从长计议,提倡高投入、低运行的投资理念。
3.2.4 马钢
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能源紧张,钢铁行业能耗高、污染较严重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资源、能源消耗的多少,与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马钢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发展循环经济。负能炼钢是代表炼钢工序能耗水平的综合指标。从2002年开始,马钢在95t转炉上开展负能炼钢试验。对煤气回收量及热值、蒸汽回收量、吹炼氧耗进行数据采集,跟踪标定及对比分析,最终使95t转炉能源回收总量降至-0.2至-0.9kgce/t钢。马钢转炉负能炼钢攻关对策。规范煤气回收操作。煤气回收时,将活动烟罩降到位,防止大量空气被吸人烟罩内;煤气回收期,严格控制枪位,氧枪的提升严禁超过开氧点, 以防止枪位过高,造成氧气直接被一次风机吸走,杜绝煤气回收期间氧含量超标:煤气回收末期,停止吹氧30s提升活动烟罩;煤气回收系统设备自动控制。修改煤气回收工艺参数,延长煤气回收时间。CO含量大于25%允许回收,先降活动烟罩,后下氧枪,煤气回收时间提前40s。炉口微差压控制,当罩口压接近于零并稍偏于微正压时(煤气回收期,烟罩内压力宜控制在0~20Pa),较少量空气被吸人烟罩内,CO烧损率低,煤气热值较高。采取可行措施,最大限度地回收汽化蒸汽。依靠科技进步,大力降低电力消耗。抓好风机的运行管理和技术进步,也就抓住了降低工序能耗的主要环节,在PLC控制系统中增加转炉一次风机自动减速功能。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各种能源介质消耗。提高职工节能降耗降成本,杜绝浪费增产增效益的意识。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电力和煤气消耗。电机变频调速非常适用于负荷变化频繁的转炉风机,节电效果达50%以上。采用高效烘烤装置(如蓄热式)保证包罐的合理周转、减少在烘烤点的待用时间以降低煤气消耗。今后转炉顶、底复吹,副枪操作、自动化炼钢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促进转炉进一步缩短冶炼周期,提高炼钢质量,增加能源回收。
3.2.5 湘钢
提高回收转炉煤气水平。由PLC控制的炉口微差压技术和转炉闭罩吹炼相配合,使用液压装置驱动二文喉口,它的开度根据炉口微差压值自动进行调节,煤气以l00m/s高速通过喉口。炉口微差压自动调节的控制范围在土20Pa。炉口压力控制在+5Pa。采用全密闭裙罩回收,时间为11min。充分回收烟气的显热。采用了低压与高压全汽化冷却相结合。优化用能模式、能耗计算机动态分析技术、能源数据的日分析、注重环境保护,提高转炉除尘效率。总之,湘钢通过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源与节流并举,既不断提高转炉煤气、蒸汽回收水平,又降低转炉的能源消耗,采用各种节能新技术,利用科技进步,优化用能模式实现了负能炼钢,预期2004年达到负能炼钢-5kgce/t钢。
3.2.6 本钢
本钢认为实现负能炼钢要增加外供蒸汽量,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和热值,降低氮气消耗。生产的综合管理,转炉煤气回收,提高煤气回收量,动态凋整煤气起、停收CO设定值,目的是达到煤气回收量与热值合理匹配的运行。提高煤气热值。降全罩吹炼(烟罩下降高度为550mm)。减少一氧化碳与空气中氧燃烧,提高煤气中CO含量,改善煤气热值。二文喉口自动调节,保证炉口微正压(0~20Pa)。在手动调节二文喉口开度时加强操作,合理控制烟气流量保证炉口微正压。改进二次除尘系统,提高二次除尘效果,有助于提高转炉煤气热值。实现饱和蒸汽外供。从2003年7月开始实现了蒸汽大量外供焦化厂、冷轧厂生产使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动力介质消耗。加强操作,减少非生产用氧,减少热能损失,降低水耗、电耗。
3.2.7 其它钢厂情况
莱钢采用提高原料质量:降低铁水硅含量,使硅含量在0.7%左右;提高石灰质量,使CaO含量由原来的77%提高到88%以上,活性度由原来的250ml提高到340ml,吨钢石灰消耗由原来的105kg/t降低到55kg/t。采取系统节能措施,降低动力能源的消耗。对风机电机应用变频调速节电技术;降低氧气消耗;提高蒸汽回收和煤气回收。应用溅渣护炉降低耐材消耗,减少回炉钢,降低出钢温度等来降低能源消耗。并且实现节奖超罚的能源节约原则。终于在2000年底实现了负能炼钢。
4 国外的节能工作状况
1973年全日本转炉煤气回收量平均为25.2Nm3/t钢。由于OG法不断改进完善,转炉煤气回收量逐年提高。1985年3月新日铁开发了密闭转炉吹炼技术,转炉煤气回收量从110Nm3/t钢提高到120Nm3/t钢,转炉煤气回收率从82%提高到88%,同年9月创造
了转炉煤气回收量141Nm3/t钢的新纪录。回收热量为转炉工序能源消耗的两倍。新日铁君津厂1988年1~9月转炉工序能耗为-6.27kgce/t钢。日本加古川厂对转炉煤气回收进行了改善转炉炉压控制技术。所谓炉压控制,就是将煤气管道内的气体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RSE(环形狭缝元件),使管道内的煤气压力与设定值相同。当管道内的煤气压力过高时,煤气会从转炉活动烟罩排出,造成煤气回收的损失。相反,当管道内的煤气压力过低时,空气会从转炉的活动烟罩被吸人,使CO燃烧,造成煤气回收的损失。因此,应设定与操作状态相适应的炉压值,使管道内的煤气压力与该设定值相等,由此能提高转炉煤气的回收量。改善转炉炉压控制,通过操作数据的记录、物质平衡的解析和操作信息的收集,建立了炉压设定值的曲线图。利用此曲线图构建了用于设定最佳炉压值的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实机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负荷,确立了提高CO回收量的技术。通过收集转炉炉压控制的操作数据,进一步改善了炉压控制系统。由于构建了用于设定最佳炉压值的实验系统,并在实机进行了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可提高CO回收量。
据俄刊介绍,在节能方面的最新研究文章有:“燃料—能源、资源利用率指标标准化的问题”,“西西伯利亚钢铁公司2号氧气转炉车间转炉煤气燃烧系统的改造”,“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节能方面的积极工作”,“乌克兰企业降低冶金工艺动力消耗量的措施”,“冶金节能部分科学—实践会议的方案”等。他们做的工作主要是大力宣传节能思想,节约转炉炼钢工序消耗的各种能源介质,依靠提高能源和二次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产品生产的能源消耗、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节能工艺,降低生产产品成本结构中的能量部分,交流节能的经验。在“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节能方面的积极工作”一文中提出,节能是以有效利用能源为目的的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的综合措施,能使任一企业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就是保证生产的能源安全,降低产品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新利佩茨克钢铁公司有效利用能源的问题在二十世纪80和90年代就已解决,但在1999年燃料动力综合体建立了节能部门。2001年建立了节能中心,研究目标是通过实施节能措施、工艺和设备,保证生产规定质量产品并且消耗量最小。文章涉及能源计算的发展、标准化、节能、有效利用燃料气体、有效利用蒸汽、有效利用饮用水、有效利用余热供暖水和供热网化学净化水的热能、有效利用氩气、有效利用压缩空气。该公司建立的节能管理体系,能保证在公司所有工序稳定地降低产品的耗电量。
5 结语
转炉负能炼钢是一项系统的综合节能技术。各钢厂因设备和具体条件的不同,操作上有不同的要求和着重点,但共同点是通过风机改造来降低电耗,通过提高炼钢技术的操作水平来提高煤气和蒸汽回收量,降低氧气、电和各种能源介质的消耗量,最终达到回收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实现负能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