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三高,一低”的设计思路,开发出了一种RH用新型脱硫剂。新型脱硫剂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其脱硫效果优于现场使用的石灰60%一萤石40%均为(质量分数)脱硫剂。并且新型脱硫剂满足少氟的设计要求,具有脱硫速度快,对钢液碳含量的影响小,对真空室插入管耐火材料浸蚀轻的优点。
关键词:RH;少氟;脱硫剂
近年来,RH真空室内加脱硫剂,进行脱硫的功能开发逐渐受到重视。目前该工艺使用的脱硫剂多为石灰60%一萤石40%(均为质量分数,下同)型,其硫容量大,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但在采用机械加入法时,使用该脱硫剂对弱脱氧钢进行处理,脱硫效果就差,而且对RH插入管耐火衬的浸蚀十分严重,对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文中研究试图开发出1种RH用新型少氟型脱硫剂,来取代石灰一萤石型脱硫剂。
1新型脱硫剂的设计
新型脱硫剂采用的基础渣系为CaO-A12O3-SiO2。该渣系较高硫容量的组成(质量分数)集中在:CaO为60%~65 %、A12O3为25%~30%、SiO2<10%范围内。在此范围内,硫平衡分配比Ls可高达200~300。由图1可知,成分在此范围内的脱硫渣系,熔点在1 550 ℃以上。此时,虽然硫容量很高,但其脱硫动力学条件很差,对脱硫处理效果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本研究认为,石灰、萤石型渣系,或CaO_A12O3一SiO2型渣系的脱硫热力学条件都很好,但动力学条件较差,所以希望开发出1种具有“三高、一低”(即高碱度,高CaO活度,高熔化速度,低熔化温度)特点的脱硫剂。新型脱硫剂必须满足少氟的设计要求,同时,它还不能导致相关钢液大幅增碳。但高碱度、高CaO活度与高熔化速度、低熔化温度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本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选用预熔型脱硫剂。相关文献介绍,预熔渣较非预熔渣的熔化温度低20~40℃。
(2)将脱硫剂成分调到低熔化温度区间,并配人适量的助熔剂,如萤石、B2O3等。

2 实验方法
首先筛选低熔点脱硫剂的配方。先用化学试剂机械混合出若干种脱硫剂,检测它们的熔化温度,再用工业原料机械混合出它们中熔化温度较低的几种,检测其熔化温度。为了检验预熔渣与机械混合渣熔化温度的差异,按同样组成,用碳管炉制出相应的预熔渣,再检测它们的熔化温度。通过上述实验,筛选出1~2种符合“三高、一低”要求的脱硫剂用于脱硫熔炼实验。
然后针对以下2个钢种,在碳管炉中进行脱硫熔炼实验,全程通氩气保护。其成分见表1。

3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试剂配制的新型脱硫剂的熔点
检测结果与分析
对化学试剂配制的机械混合脱硫剂,进行了熔点检测,筛选出部分试样a1~a6(Cao质量分数由低到高,最高的大于60%),其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随着试样中CaO含量的升高,CaF2和Al2O3含量的降低,熔点和完全熔化时间曲线均出现了最小值。一般优选的脱硫剂成分点应落在两曲线交叉点。从图中看到,完全熔化时间的最小值居于熔点低谷的右侧,即CaO含量更高一侧(CaO活度也会更高一些),因此脱硫剂的成分点选择为a4、a5时,除熔点略高一些外,其完全熔化时间较短,CaO活度较高,而且此处的ω(CaF2)<4%。根据本研究更侧重于脱硫剂的熔化速度的设计思路,最后选中a4、a5的成分点。
3.2 工业原料配制新型脱硫剂的熔点检
测结果及分析
用工业原料配制a4、a5,得b1、b2,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见表2。考虑到石灰60%一萤石40%中含有一定量的SiO2,其成分点对应于图3中的a点,所以从CaF2—CaO-SiO2三元相图中查其理论熔点,结果也列于表2。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熔点仪发热体为Pt丝,石灰60%一萤石40%脱硫剂(A1)的熔化温度远高于熔点仪的测量上限,所以无法进行实测。

从表2看到,同一成分的脱硫剂,预熔渣熔点明显低于机混渣熔点,其熔化温度之差可达20℃左右。两种新型脱硫剂的熔点均大大低于石灰为60%一萤石为40%的脱硫剂。最终选择了b1、b2用于熔炼实验。

3.3脱硫熔炼实验
将b1、b2渣预熔,分别针对G1、G2钢进行脱硫实验,部分结果见表3。

表3中L′s为钢一渣问经过30 min处理后硫含量实际分配比,最小也达到了170以上。这说明新型脱硫剂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
钢中硫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图4。图中两曲线在前5 min内几乎平行,且呈直线,这说明两种新型脱硫剂的脱硫反应速率相当且保持不变。从动力学角度分析。脱硫处理5 min后,钢液与渣液中的传质阻力增大,造成脱硫反应速率急剧下降。但钢液中硫浓度较高,仍会有一定的脱硫反应速率。持续一段时间后,渣液一侧边界层内的硫浓度逐步下降.致使反应速率又有所回升,直到将钢液中的硫脱除到较低水平。
由图4还看到,前5 min便均能将硫含量降至要求水平以下。说明新型脱硫剂熔点低,熔化速磨陕,成渣所需时间短,可以满足现场生产快节奏的要求。两种情况相比较,b1处于更苛刻的脱硫条件,但L′s和叩均较高,所以最终选择了b1,用于现场脱硫试验。

4现场脱硫试验
钢种G1、G2出钢时钢包渣平均ω(FeO+MnO)分别高达27.5%和28.9%。通过出完钢后,向钢包内加入钢包渣改质剂,钢包渣中ω(FeO+MnO)含量明显下降,到“脱碳结束”,开始脱硫时,平均已降为12.0%以下,此时脱硫条件较出钢状态下脱硫更为有利。为了调整钢包渣成分,在加入钢包渣改质剂的同时,向钢包内加入适量的石灰。将b1预熔,破碎到适当粒度,在RH处理过程中,将振动给料器调整到最小给料速度,到“脱碳结束”时,加入到RH真空室内进行脱硫。在本研究开发出新型脱硫剂之前,采用A1进行脱硫时,粒度较大,而且加入速度较快,显然反应动力学条件较差。为了对比,也将其粒度、加入速度调整到与新型脱硫剂的条件相同。采用了b1和A1两种脱硫剂进行试验,结果列于表4。

由表4可知,使用新型脱硫剂处理弱脱氧钢时,均取得了较好的脱硫效果,特别是对钢种G1,其脱硫率平均为31.65%。对于同一钢种,当脱硫剂加人量相同时,使用新型脱硫剂比使用原脱硫剂A1有更明显的脱硫效果。
从表4还可以看出,除在RH处理过程中配加碳粉的炉次外,钢液碳含量在脱硫处理后均未升高。这说明,新型脱硫剂不会导致钢液增碳。另外,在过去处理弱脱氧钢过程中,脱硫剂A1对插人管耐火材料浸蚀相当严重,往往成为RH生产的瓶颈。本研究在现场试验过程中也发现:采用新型脱硫剂连续处理4炉G1钢后,插入管的内表面状况正常,可以继续使用。而使用脱硫剂A1后,仅连续处理2炉,插入管便出现了裂纹和掉砖的现象,因而不得不停产维修。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新型脱硫剂具有少氟的特点,而脱硫剂A1中ω(萤石)高达40%。另外新型脱硫剂中含有适量的MgO,从热力学角度看也对镁质耐火材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在使用新型脱硫剂的过程中,不但对真空室插入管的浸蚀程度远小于脱硫剂A1的浸蚀程度,而且还解决了RH生产的瓶颈问题,并表现出良好的环保效果。
通过以上工业试验,可以证明新型脱硫剂确实具有很多优点。但试验炉次较少,很多工艺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其效果有待进一步体现。例如,钢包渣中ω(FeO+MnO)≤12%这一条件,是否最佳;新型脱硫剂加入量的优化,以稳定脱硫效果,以及能够延长RH真空管道与真空泵寿命这一效果的体现等等。
5结 论
通过对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在开发新型脱硫剂时,采用“三高,一低”(即高碱度,高CaO活度,高熔化速度,低熔化温度)的思路是可行的。
(2)新开发出的少氟型脱硫剂,其主成分(质量分数)为:CaO=55%~60 %,Al2O3=25 %~30%,(SiO2+MgO)<8.5%,CaF2<4%,具有较强的脱硫能力。在采用机械加人法时,其脱硫效果优于60%石灰一40%萤石脱硫剂(质量分数)。
(3)新型脱硫剂还具有脱硫速度快,不会导致钢液增碳,对真空室插入管浸蚀程度轻的优点。由于是少氟型,还具有环保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