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换另外一幅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所有  文献  资讯  行情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焦化技术  炼铁技术 炼钢技术  烧结技术 球团技术 轧钢技术 国外技术 质量标准 操作规程 企业名录 冶金专利 视频中心 兑换中心 会员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
有序紧缩货币政策或为央行最优选择
发表时间:[2010-11-29]  作者:  编辑录入:admin  点击数:726

为遏止当前通胀压力,央行应当有序紧缩货币政策。一是尽早进入加息周期,控制市场的通胀预期;二是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缓解输入型通胀的较大压力;三是实施“量化紧缩”政策还应当配合实施资本管制;四是应该加快利率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建设步伐。

从近期中国央行针对通胀压力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政策措施看,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紧缩周期或已慢于通胀周期。这表明,为遏止通胀压力,未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将进入紧缩周期,但问题是如何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在笔者看来,中国央行的最优选择是有序紧缩货币政策。

这是因为,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已迫使中国央行连续收紧货币政策。例如,近日中国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旨在控制早已客观存在的市场充裕流动性,这是央行在9天之内连续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问题是如果过快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市场恐慌,短期内又会造成流动性紧张局面。还有,如果调控政策出台过频,将使得央行难以准确评估单一政策效果,因为政策效果显现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一旦收紧货币政策的政策措施出台过于密集和严厉,反倒可能造成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潜在风险。

在当前国内通胀压力不断上升情况下,笔者认为,在确保经济增速维持较为平稳前提下,除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之外,中国货币当局还应当配合使用其他多种手段来调控通胀及管理好通胀预期,特别是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过程中要注意政策调整的节奏与步伐,最好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来考虑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通胀压力。在明确了上述政策目标后,再来具体探讨如何有序紧缩货币政策才显得更有针对性。

第一,中国应该尽早进入加息周期,以控制市场的通胀预期。尽管中国央行于今年10月份已实施一次加息,但市场对中国是否已进入加息周期仍存有分歧,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市场尚未看清或明白央行的政策意图。

在笔者看来,要想将通胀预期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水平上,央行应该向市场明确其政策意向——新一轮加息周期已经启动。这样,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才会对未来的现金流形成一个明确预期,并据此进行资产配置,这将有助于减少市场的投机行为和市场波动。从这个角度分析,管理好通胀预期,关键是要向市场传递明确的政策意向。

第二,中国应该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来缓解输入型通胀的较大压力,并以此适度降低来自需求方面的压力。事实上,采取“量化紧缩”手段可以减少市场供给,但对适度降低需求却不会产生什么显著效果。

允许人民币以较快速度升值,可以减少输入型通胀压力。因为,允许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出口的作用,降低出口意味着降低了对原料和商品的需求。同样,鉴于中国的结构调整需要加快国内消费增长步伐,人民币升值引发出口需求下降,将有助于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并有利于减轻目前中国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因此,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可能是中国央行实施有序紧缩货币政策的较为理性选择。

第三,中国央行在实施“量化紧缩”的过程中应当配合实施资本管制政策。因为,国内经济增长前景看好、境外热钱进入中国规避资本管制的渠道广泛而又隐蔽,这是导致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被迫多次采取“量化紧缩”手段来控制货币供给,目标之一是阻止热钱的流入。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允许民间资本的适度流出或开放小QDII,使民间外汇资产可以有序外流,由此减少资本流入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四,中国应该加快利率自由化步伐,特别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因为,在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后,企业可能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此情况下,应该鼓励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商业票据等资本市场发展,特别是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不仅可以解决目前中国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被动局面,也可以保证在信贷窗口收紧后,企业仍可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资金。这样,就可以降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潜在风险。

总体而言,明年中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通胀压力,治理通胀将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为了应对或处置当前和未来的通胀压力,中国货币当局肯定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但应当配合使用多种手段,在货币政策调整过程中,还应该做到“稳健有序”,有针对性地逐步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 扫一扫,访问冶金之家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加QQ:1525077243
更多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冶金之家 www.GTjia.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   客服传真0311-80927348  客服邮箱gtjiacom@126.com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冶金之家QQ群] 炼铁技术交流群:53122098 炼钢技术交流群:116793970
工信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11014312号-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不承诺拥有其版权 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