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以来,市场频现“钢铁业盈利状况好转”的声音。对此,笔者从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出发,并回顾分析行业盈利的历史走势,尝试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加深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一、上半年钢铁市场和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上半年,各品种市场价格走势虽各有差异,但总体呈现下跌趋势。今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总体持续下跌。截至6月底,普钢综合绝对价格指数为3421.1元/吨,环比下降1.62%,同比下降4.85%。上半年该指数除4月份环比小幅增长1.30%,其余月份均同比、环比下降,跌势明显。具体到各个品种(如图1.1所示),其中螺纹钢3、4月份反弹明显,幅度为200元/吨左右,在4月15日达到3340元/吨的短期高点后,继续下跌,7月开始反弹迹象初显;热轧卷价格从3月底开始缓慢上升;冷轧卷则是一路下跌。
图1.1主要品种价格走势

在钢价普遍下跌的情况下,3月以来市场上不断有消息称钢厂盈利有所改善,部分钢厂开始恢复生产或增产。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
一是原料价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钢材价格的下降幅度,成本明显下降使钢厂盈利相对好转。
1-5月份,全国铁矿石产量总计5.68亿吨,同比增长10.7%;进口铁矿石累计3.83亿吨,同比增长19%;截至7月18日,进口铁矿石港口总库存为11055万吨,2013年7月19日该库存为7203万吨,同比增长53.48%。而同时,上半年生铁产量增长幅度只有0.26%。可见铁矿石供过于求已成定局,价格大幅下滑(如图1.2所示)。截至7月18日,铁矿石绝对价格指数为712.7元/吨,同比下降24.25%;62%的IODEX普氏铁矿石价格指数为95.75美元,同比下降27.19%,且该指数曾一度跌破90美元。
同时,焦炭价格也未见起色,焦炭价格指数表现为一季度持续下降,4月份至今呈低位平稳运行(如图1.2)。7月18日该价格指数为934.7元/吨,较去年底降低350元左右,跌幅明显。
图1.2原材料价格走势

二是由于国内钢价相对于国际市场明显低位,3月份开始钢材出口大幅增加(如图1.3所示),缓解了国内市场的压力,使国内钢材下降幅度相对原料表现较小。上半年,我国钢材出口量总计约3929万吨,同比增长53.86%;1-5月份钢材出口金额累计257.4亿美元,同比增长22.05%;出口均价794美元/吨,同比下降79美元/吨,同时从国际市场进口钢材均价1247美元/吨,同比增长52美元/吨,进出口差价扩大到453美元/吨(如图1.4所示)。
图1.3钢材出口数量及金额

图1.4钢材进出口均价

原材料价格下跌和出口大幅增长两方面因素的刺激,使钢铁企业在钢价持续走低背景下的盈利恢复成为可能。截至5月底,该月全国重点钢厂合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为3166.55亿元,环比下降0.53%,同比增加1.69%,实现利税95.81亿元,环比增长24.76%,同比增长70.69%;利润总额28.47亿元,环比增长1.32倍,销售利润率为0.90%,较上月继续小幅增长0.42%,较同期增长0.85%;亏损企业数减少为15家,这是2011年10月以来的低位。纵观今年上半年重点钢厂的经济效益,除2月份表现欠佳外,其余几月均表现为缓慢回升,收入、利润小幅增加,亏损面持续下降,钢厂整体上实现扭亏为盈。受盈利状况转好的影响,钢企会选择恢复生产或增产。
二、钢铁行业经济运行的历史发展
1、行业发展总规模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77年是漫长的盘整阶段,尽管其中有过大跃进的时代;1978-2001年为改革开放后的稳步发展阶段;2002至2011年可谓是中国钢铁业的“黄金十年”;以及2012年开始的低迷调整。
特别是2002-2011年,钢铁行业的规模在这十年间快速扩张(如图2.1.1所示),尤其2004-2008年全国重点钢厂资产总额以25%-3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虽明显放缓,但仍然较高,加之前期基数庞大,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大量形成,产能过剩的问题显现,并愈演愈烈。
图2.1.1重点钢厂资产总额

从图2.1.2看到,我国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在2006-2008年期间以高于15%的速度高速增长;08年下半年至09年上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度呈负增长,09年6月开始在国家“四万亿”刺激下又迅速恢复;2009-2010年间增长速度在10%到15%之间;2011年以后,同比增长速度减缓到10%以下。相对应的,2006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和GDP也表现为增长下台阶(如图2.1.3、2.1.4所示)。正是由于钢铁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而我国工业则占到GDP的40%以上,这三者的对应关系才会如此明显。
图2.1.2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图2.1.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图2.1.4GDP同比增长

2、行业盈利的发展变化
对个别企业来说,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严谨的学术研究者,对钢铁行业的财务状况研究多是选取某些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解读其财务报表。这里,笔者尝试将用于企业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对行业整体的分析上。
1)、偿债能力分析
整体偿债能力下降。伴随着钢铁行业资产规模的扩张,行业负债规模亦逐年扩大,且负债增长快于资产增长,表现为资产负债率从50%左右的合理位置上升到70%左右的高风险区域,居高不下(如图2.2.1所示)。高筑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率,显示我国钢铁行业的资产质量大幅降低,资产流动性减弱,行业整体的偿债能力下降。
图2.2.1重点钢厂资产负债图

负债结构趋于不合理。从负债结构上看,企业短期借款较长期借款增长更快,尤其是2011年以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行业经营环境恶化,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如图2.2.2所示)。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化,一方面是企业在盈利空间缩小的情况下主动减少财务费用的结果,同时也从侧面反映行业运营日趋艰难,不得不“火烧眉毛,顾眼前”了。
图2.2.2重点钢厂负债结构

2)、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经过了黄金期,进入了最差阶段。利润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这里我们把重点钢厂的总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和投资结合在一起(如图2.2.3、2.2.4所示),可以发现2001年以来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3-2005年。这三年,资产负债率明显提高,但对应钢厂利润率也是明显提升。这是一个供不应求的阶段,是市场利润拉动型的投资增长,是良性的增长;第二,2006-2008年。这三年,企业负债率基本稳定在56-57%的水平,这一阶段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稳定,但企业的利润率保持在相对高的平台上是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这是企业效益最好的阶段。第三,2009年至今。2009年非常特殊,当年8-12月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度高得惊人,一个月度甚至是过去几个月度之和,但此时企业的利润率已经明显下了一个台阶。2009年之后产能开始大量形成,企业负债率明显上涨。这些投资形成的前提是“四万亿”给的市场机会,是投资成本太低、资本太便宜,给扩大产能创造了机会。但此时起,市场形势已经开始转变,供过于求明显,企业利润率走低,盈利已经不足以消解高负债。特别是连续亏损时,企业无力偿还负债,因而负债率一直高达70%。
图2.2.3重点钢厂负债率和利润率

图2.2.4重点钢厂固定资产投资

利息收入倍数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另一个指标,同样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正在下台阶(如图2.2.5);行业利润水平持续徘徊在盈亏边缘,亏损面扩大(如图2.2.6)。
图2.2.5钢铁行业利息收入倍数

图2.2.6重点钢厂亏损面

三、结论
尽管今年3月以来,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这是由于铁矿石、焦炭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下跌幅度更大,和国内钢价超跌刺激钢材出口增加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行业规模庞大,整体盈利能力依然低下;国际市场需求也没有显著改善。这样的盈利恢复,放于整个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看,只是昙花一现,中国钢铁行业盈利能力恢复需要结构调整的长时间考验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