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16t双梁小车式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探讨.doc
16t双梁小车式桥式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探讨
武宝贵
(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301)
摘 要:为了满足起重设备高精度,多速度行车的需要,对16t双梁小车式起重机的金属结构进行设计。介绍了16t双梁小车式起重机的金属结构的设计思路。对设备的载荷、主梁的结构及刚度、强度进行了设计计算,达到了节省成本,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起重机的性价比的设计目的。
关 键 词:双梁起重机;载荷;主梁;强度;刚度;设计
1 引言
起重机是减轻操作人员体力劳动量,提高作业效率,实现安全生产的起重运输设备。是冶金企业生产和物资运输中的重要机械设备。
我国的起重机行业是从建国后开始建设,大部分是采用苏联标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起重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特种设备,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制造、检验标准。为了满足起重设备高精度,多速度行车的需要,机械部分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更精确。本文就16t双梁小车式起重机的金属结构设计进行介绍。
2 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载荷的计算、梁的结构、刚度、强度设计,达到节省成本,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起重机的性价比的设计目的。
3 载荷的计算
作用在桥架上的载荷有自重载荷,起升载荷,活动载荷,水平惯性载荷等。
3.1 自重载荷
自重载荷可以分为均布载荷和集中载荷两种。均布载荷有:主梁,走台栏杆,配电管道等的重力。集中载荷有:司机室,大车运行机构,布置在走台上的气设备的重力。在普通设计当中只是以照经验选择载荷。那么本车的一根主梁的半个桥架即G桥为4t。
3.2 移动载荷
移动载荷为小车的自重载荷和起升载荷,以小车轮压方式作用在主梁上。
轮压图如图1所示。
小车各支撑、轮压的计算:
式中,G2为小车的自重;Q为货物的重力;t、e为小车及货物的重心在支撑平面内的投影,t=1040mm,e=1000mm。
轮压分布如图2所示。
4 主梁的结构及尺寸选择
4.1 按梁的强度条件确定梁高Hs
其中,C1为将小车轮压转化为跨中集中载荷时小车的换算系数,C1=1-b/2L;B为小车的轴距;[δ]为腹板的饿总厚度,为20mm;[б]为材料的许用应力,取120MPa;α=腹板加劲板的重量/腹板的重量≈1/3。
4.2 按刚度条件确定梁高
4.3 梁的截面参数取值
一般的设计中选择:梁高h选择,h/L=1/14~1/20,那么在以上几个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表选择h=850mm腹板,翼缘板的厚度。为起重量是16t所以腹板的厚度取10mm,受压翼板的厚度,有局部稳定性条件,一般为δ≥b/60,所以取10mm。
翼缘板宽度b,对于正规箱型,取b=(0.33!~0.55)h,所以取450mm。
两腹板的间距b0=b-(40~60),所以选择390mm,加劲肋的间距a,可根据腹板高度h0与腹板厚度之比来确定。
H0/δh=141.6,故在100(235/δs)1/2≤h0/δh≤170(235/δs)1/2。
所以按以下计算方式:当h0η1/2/δh≤1200时,直接a≤2h0,那么a在设计中选择1000mm。低加劲肋选择a的1/2~1/3。
5 主梁设计计算
5.1 强度计算
在垂直平面内的普通弯曲应力按简支梁计算,受力如图3所示。
B为端梁的长度,为4182mm;c为端梁除去轨道宽度,一端的长度为1406mm;l为轨道的宽度,为2000mm。
所以,r=17.5m。
P大惯=(16000+6227)×9.8×0.19=41.386kN
q惯=1658.1N
那么,MH=114.37kN·m。
主梁分布、集中惯性力如图4、图5所示。
跨中翼缘板总的弯曲应力:
式中,Mv为固定和移动在计算截面引起的弯矩之和;Wz为在垂直方向上截面抗弯模量,Wz=bh2/6=0.05;Wy为在水平方向的截面抗弯模量,Wy=hb2/6=0.023。
σw=99.6+4.9=104.5MPa≤[σ]=120MPa
跨端截面腹板的最大剪应力为:
式中,Ix为计算截面上的惯性矩bh3/12=0.0246;S0为计算剪应力处截面的最大静矩0.152;Δ为腹板厚度6mm。
τ=30.16MPa≤[τ]=90MPa
故以上强度条件满足要求。
5.2 主梁的刚度计算
主梁的垂直静刚度计算如下:
对于四轮小车:
式中,P1、P2为小车的计算轮压;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200GPa;I为梁的转动惯量,计算结果为0.02175。
fv=4.29≤[f]=16500/2000=8.25
故刚度符合要求。
6 结束语
未来桥式起重机机械部分将向着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便宜而优质的材料,更加合理了构造方式,较低的制造成本等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桥式起重机的高效化、实用化。因此,采用优化的机构,减少用材,提高材料的性价比是不忽视的。以改善桥式起重机的整体性能,对推动起重更新换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质.起重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 祝权.实用五金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3] 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濮良贵.机械设计[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