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国家的支柱性主导产业。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满足率基本上达到98%以上。近10年来,电工钢、汽车用钢、油气管线钢等重要产品的供给有明显突破,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钢铁生产与消费概况。自1996年中国粗钢年产量突破1亿吨以后,由于生产流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得到解决并且大力推进装备国产化,中国粗钢产量快速增长,特别是2000年以后,发展势头越发迅猛。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为2000年的5.58倍,人均粗钢产量约为534千克;生铁产量为2000年的5.02倍;钢材表观消费量为63682万吨,约为2000年钢材表观消费量的4.85倍。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钢材消费与GDP总量同步增长,而且明显地受到投资的拉动。1990年~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投资共计4008亿元;2001年~2010年,钢铁工业投资剧增,达到22375亿元,为前者的5.58倍。在此基础上,2011年~2012年,钢铁工业新增投资达到9173亿元,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新世纪以来,中国钢材的构成比例有了较大的变化,长材比由2000年的61.92%降到2012年的46.64%,板带比由2000年的29.01%提高到2012年的42.85%,管材比变化不明显,约为8%~9%。在一些高端产品的生产方面,变化较为突出的是电工钢、管线钢和汽车用钢,2000年以来发展迅猛。
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情况。新世纪以来,中国钢厂的技术进步快速推进,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能耗、水耗等指标持续优化。全连铸已成为新厂建设和老厂改造的不二选择,二次冶金、板材生产快速发展。同时,干熄焦、高炉干法除尘、转炉干法除尘、高炉TRT发电、蓄热式加热炉、工业水的循环利用等技术被广泛地推进,重点钢厂的吨钢能耗、水耗逐步降低(见02版图6和图7)。此外,高炉焦比、喷煤量、转炉炉龄、连铸比、钢材综合成材率等技术经济指标均有所提高。(见02版表1)
钢材进出口的变化。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板材产能的快速发展,钢材进口量逐年减少,钢材出口量逐步增长。2005年,中国由钢材净进口国转变为钢材净出口国。2007年是我国钢材、生铁、铸坯等产品出口最多的一年。该年净出口钢材5158万吨,这些出口量相应地消耗了大约7600万吨铁矿石、4100万吨标煤(折合5700万吨煤炭)。
铁矿石、废钢的进口情况。由于生铁、粗钢产量快速增长,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7000万吨增加至2012年的74350万吨,铁矿石进口依存度由34.46%提高到68.21%。而随着国际铁矿业垄断格局的确立以及国际金融资本的介入,新世纪以来,铁矿石价格暴涨,形成了矿价暴利。201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平均价格约为2001年的6倍。
中国钢铁工业使用废钢的总量很大,2011年的废钢消耗量约为9100万吨,但是吨钢的废钢单耗很低,只占13%~14%。相应地,电炉钢比也逐年降低,2006年以来仅占粗钢总产量的10%左右。(2000年以来我国电炉钢产量见图10)
令人忧虑的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上游铁矿石等原燃料价格暴涨及下游需求下降、钢铁产能过剩导致的钢材价格不断走低的“双重夹击”,逐步走向全行业亏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