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7日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出台,一场以北京为核心的呼吸保卫战全面打响。
这些政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措施最综合、保障措施最周密、考核最为严厉的空气治理行动计划。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这些政策最大的亮点就是力度非常大,而且还皆提出了具体的数量目标。
在5年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的大目标下,又为各地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到2017年北京、天津、河北PM2.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5%左右,山西省、山东省下降20%,内蒙古10%。其中,北京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目标已是非常明确,保证以上目标落地则需要下大功夫。
马军表示,行动计划中的最大亮点还在减排的治理措施以及实施的激励措施。比如法律手段、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甚至把环境质量纳入了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只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激励措施,目标才有可能落地,否则就会成为空谈。
为确保各项任务措施真正落地,行动计划对考核和问责作了明确规定,“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业。”
在政府官员中刮起一场头脑风暴或许简单,但要想这场风暴落地、并达到空气质量好转的目标却决非易事。
利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实现以上众多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要完成替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据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煤炭市场分析师认为,火力发电在整个发电量的比例要逐步降低、煤炭逐渐被淘汰这是长期趋势,但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现状决定我国较长时间内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格局难以有大的改观,加之短期内新能源还不能弥补传统能源消减下来所造成的空缺。
京津周边地区要消减燃煤量,但电力需求仍在,只能从内蒙古、山西等地调配,不可能一下子消减。分析师认为,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有分析人士预计,在环保风暴之下,沿海及京津冀地区火电项目受限的同时,新建燃煤电厂将向晋陕蒙宁等煤炭产地转移的趋势将越加明显。
在天然气分析师看来,用天然气完全替代80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实现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分析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替代8000万吨的标准煤就意味着要增加6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而事实上,去年一年我们整个天然气的消费量才1513亿立方米,而且整个冬季还时常发生气荒。
作为研究者,马军建议,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公开披露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如果信息不能充分披露的话,市场手段很难发挥其应有好的作用。比如绿色信贷,这其实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政策,我国已经建立了黑名单制度,但由于缺乏信息披露导致该政策流于形式,很多重污染企业依然能够获得贷款。
对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马军建议,我们要改变以往低于多少产能就关闭的行政命令式、一刀切的方式,而采用环保这个标尺,只有企业排排或者环保达标才能生产,而不是看企业规模的大小,否则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各企业纷纷上马更大更高项目,反而提高了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