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介入之前,钢贸商生意并不好做,直到四万亿刺激政策出台后,银行、钢贸商、国企等纷纷加入游戏,钢材成套取资金的一种金融品。伴随着财富滚滚而来,多家上市公司及国企扮起了“二银行”角色,直到丧钟终于敲响。
防火防盗防钢贸 钢贸行业遭遇信贷危机
据悉,由于钢市的不景气、个别企业的不守信以及银行业本身坏账率的上升,商业银行不断收窄钢贸业的信贷规模,从而使得本就水深火热的钢市压力倍增。“上海法院网”开庭公告显示,2013年3月18日至4月17日,一个月间,上海将有209起银行起诉钢贸商的案件开庭,涉及23家银行,而在2012年银行追讨钢贸贷款的逼债高潮期——2012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类似起诉总共仅为27起。
回溯起来,全国钢材市场价格大概自2011年四季度左右开始陷入低谷,钢贸行业也基本在同一时间段起遭遇信贷危机。同时,钢贸商圈里资金丑闻频出,上海银行集体逼债钢贸商、典当行打包起诉13家钢贸商、北京中担联保事件等信贷危局,让钢贸商信誉一落千丈。据报道,多家银行出台了“防火防盗防钢贸”的内部文件。知名行业机构研究员近日还称,兴业银行信用卡的工作人员对所在公司含“钢贸”的人员不给办理信用卡。
揭秘钢贸资金链:曾是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对于钢贸商来说,2009年是难忘的一年。当政府出台4万亿刺激政策后,作为基础建设配套产业的钢贸业,其业务需求不断提升,钢贸市场不断增加。钢贸市场经营模式从上海长三角地区复制扩大延伸到全国各地。不少银行为钢铁贸易融资设立了部门和机构,并且出台了专门的融资产品,甚至有银行以钢贸市场为中心建立了支行批量放贷。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了“金融30条”,数次强调放宽中小企业贷款。这一年,钢贸老板们终于全面、充分地领略了银行的“服务热情”。
为了拼抢业绩,银行展开了“服务竞赛”,银行拿着钱找贷款人的罕见现象在全国上演,钢贸行业成了银行追逐的重要客户。而纯粹的钢材贸易行业的利润微薄,钢材贸易商又能融资,自然无法阻挡“投资”的诱惑,如此,钢贸企业则慢慢演变成钢贸商的融资平台。于是钢贸商拿着钱开始用这些资金在楼市和股市进行投机,于是巨大地资金链融资圈开始形成。
例如,原本五折的房产抵押率,逐步上升到最高峰1.5倍,也就是说一套价值100万的房子,可以贷出150万。而银行与钢贸商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商会组织的活动,银行行长们悉数到场。福州的银行信贷员们,也飞到上海,争相给“老乡们”放贷,鼎盛时期,一张福建周宁县的身份证市价50万——在银行眼里,周宁就是福建钢贸商圈的代名词,有了这张身份证,就能有办法从银行贷出500万。
曾经的沧海 如今的桑田
随着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紧缩,打破了钢贸融资的盈利模式。投资下滑,尤其是地产投资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下滑,限制了钢材需求,造成钢价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下跌。于是一系列的资金问题牵引而出,房地产行业受到打压,市场低迷,钢铁行业进入微利,甚至亏损,于是很多钢贸商巨额贷款资金不能正常回笼,银行欠款还不了,一时间金融危机肆起。钢贸商接受不了如此突变,于是乎跑路,跳楼,自杀等各种骇闻频现,让钢贸行业顿感人人自危。 据统计,截至 2011年末,中国钢铁行业的总债务余额为4000亿美元(约2.5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一个南非的经济规模。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一些大型钢铁厂中,一厂的负债规模就高达两千亿到三千亿元人民币。
多米诺骨牌倒下:五矿、中材等多家央企涉钢贸危机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钢贸贷款运动中,资金充裕的国企、上市公司都在钢贸融资链上扮演起了“二银行”的角色。 由于国企的先天优势是能从银行拿到低息贷款,一家分公司或子公司在一家银行的授信高达30亿到50亿,贷款成本是5%左右的银行利息,同期市场上的拆借利率在16%-22%不等,一转手就有10%以上的息差。
在钢贸圈里,以民营钢贸商为主,但也有像中国五矿这样的国字军——这些大型国企的下属子公司、分公司也在从事钢贸业务, 他们先帮助缺乏资金的钢贸商支付货款,钢材放在第三方仓库进行监管,一段时间后钢贸商再通过加付一定的佣金费用或者利息费用偿还资金后,以拿回钢材货权,这种业务俗称“托盘” 。2008年底。当时“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多数投向“铁工基”项目,房地产市场也开始回暖,国企、上市公司也受益于宽松的银根,获得大量银行低成本资金,于是资金雄厚的企业,摇身用银行的钱赚钱。
按照“托盘”的行规,钢贸企业要付给托盘方每月1.3到1.8分的利息,走账期6个月。也就是说,充当托盘方的大型国企从银行贷出资金,只要在办公室打几个电话,半年净赚10%以上。钢贸商还要塞好处,求着金主。这对国企来说,可谓是“躺着赚钱”。
银行给钢贸企业贷款前要进行贷前审查,这降低了“托盘”风险,而国企甚至不需要考察钢贸企业资质,跟领导打个招呼即可放款。 但是保证“托盘”资金安全的前提是代表货权的仓单真实有效。一旦钢贸企业用虚开的仓单抵押融资或一批钢材重复质押,麻烦就来了。
等到2012年8月,“托盘”危机爆发后,一位国企的代理律师查遍工商资料后发现,钢贸商控制仓库的手段也极其隐蔽。早期还能发现许多蛛丝马迹,比如关联股东同时出现,比如钢贸商的老婆作为仓库的法定代表人或股东。但后来,仓库与钢贸商表面看起来都毫无瓜葛,他不得不买通仓库的内部人才得知其中的关联。他说,“几乎都被换成了‘白手套’。”
一些国有仓库虽然没有被钢贸商直接控制,但也失守,包括行业里信誉最好的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物)。
中国铁物宝杨路库的某位经办人和上海金舆商贸有限公司联手,开具虚假仓单,将一批货物“托盘”给贸易公司上海托克的同时,还重复开单给厦门象屿、上海闽路润等多家托盘公司,累计涉案金额超过5亿。
到后来,“托盘”已经演变成单纯的融资——“托盘”公司实际并不需要货物,只要钢贸资金链不断,货权实际归属并不重要,“托盘”公司收到的仓单更接近借款凭证。 在这个游戏里,如果钢材价格一直上涨,托盘就永远不会掉下来。
2012年8月22日,上海市国资委下发《关于排查钢贸融资领域的紧急通知》,提示说部分在上海经营钢贸企业的福建宁德人员使用虚假仓单,向国有企业融资,已形成国有企业的重大风险。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将全面查清委管企业涉及情况,妥善处理问题,排除风险。
至此之后,钢贸链条上的企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家家倒下。截至2012年年底,因为钢贸回款问题,中钢天源、厦门信达、马钢、中储股份、中材国际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风险提示。
风雨之后何时才能见彩虹
至少从眼前来看,行业未现希望。据了解,春节前,在成本推动和乐观预期之下,钢厂和经销商都在做多钢价。在需求尚未起来时,钢价出现大幅拉涨,透支了所有的利好。房地产新国五条出台,加上经济复苏情况低于预期,如今不少钢贸商转于悲观。
2月20日起,钢价再度下跌,目前已经跌了200多元/吨,导致钢厂和钢贸商普遍亏损。“如果4月份需求环比有所改善,钢价总体可能呈震荡上行趋势,但由于经销商出货急切,钢价涨幅可能只有100元/吨-150元/吨。只要钢价有所上涨,钢厂日均产量可能又会回到210万吨以上的高位,仍对钢价有很大的压制。”这位钢贸商判断,如果进入5月,新一届政府还没有出台利好政策或者地产调控政策加码,钢价将面临较大的下跌风险,届时又会有一批钢贸商出现于“死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