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试制21.4毫米规格X80管线钢,填补国内空白;以46.5万吨管线钢中标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和中缅线国际工程,成为13家竞标钢企中中标量最多的一家;成功跻身宝马镀锌汽车板供应商行列;家电板进一步扩展了规格以及耐指纹和无铬钝化等新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升至全国第一;集装箱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获“特优质量奖”,成为钢铁行业名牌产品……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一个个品牌荣誉的取得,这只是首钢技术研究院落实首钢“十二五技术创新规划”、实施技术创新、提速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科技创新正成为首钢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作为首钢的科研开发专业部门,技术研究院坚持以增效为目的,不断完善已形成的热轧板卷、冷轧板卷、宽厚板、长材四大系列的品种结构体系。
热轧板卷产品进一步拓展了管线钢、耐候钢、高强工程机械用钢等重点产品的规格组距,提升了强度等级,改善了板形质量及工艺稳定性,承接订单能力全面提升。冷轧板卷产品以汽车板、电工钢、家电板为主导,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汽车板实现了1850毫米以上宽幅汽车板的生产,目前,首钢已成为北京现代、长城汽车等六家用户最大的国内钢板供货商。成功开发了焊管用钢SHG1、LED支架用钢及搪瓷用钢等冷轧专用新品种,填补了产品空白。无取向硅钢实现格力、美的等客户的批量稳定供货,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在宽厚板产品方面,管线钢X80中厚板完成33毫米规格认证,管线钢产品认证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最大厚度;高等级X65MS抗酸管线钢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成功打入中东市场等。长材产品在继续稳定典型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和操作工艺,提高了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同时推进了大线能量焊线、管线焊线、镀锌板焊线等领先产品的开发。
围绕首钢发展要求,技术研究院坚持全力以赴做好储备产品的开发工作,同时,各基地充分发挥设备优势,实现了产品协同开发。2012年,技术研究院完成工业试制新产品22类、89个牌号,累计生产10.9万吨。同时,首钢的高端和领先产品产量同比大幅增加,高端产品全年完成52万吨,领先产品完成122万吨。推进产品计划安排785万吨,完成810万吨,高端和领先产品比例不断增大,加速了首钢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效益逐步显现,全年产品结构调整增效7.1亿元,吨钢增效37元。
工艺成本是体现首钢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技术研究院还把降低工艺成本作为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努力抓好总公司短平快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水平,为钢铁生产打指标、创水平提供保证。2012年,总公司入炉焦炭完成359千克/吨,比计划降低13千克/吨,比上年降低42千克/吨;高炉焦比京唐完成305千克/吨、迁钢完成315千克/吨,分列国内第二、三名。在保证高炉顺行稳定的基础上,炼铁系统积极开展降成本经济炉料攻关工作,加大品质相对较差但性价比合适的低价矿、煤的配用力度,京唐、迁钢、首秦吨铁成本分别比上年降低653元、339元、598元,热轧综合成材率达96.71%。
围绕结构调整目标和任务,技术研究院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引导科技资源向“高、精、尖”项目和技术倾斜。2012年,申请专利467项,同比增长25%;获授权专利246项,同比增长24%;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39项,国家、行业标准46项;全年实现科技成果鉴定验收124项,其中,19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6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2项次获得上级科学技术奖励。围绕产线工艺创新和品种开发等多领域,启动了“三个联合研发中心”三期合作,扩大了开放合作范围,发挥新建科研基地作用,有效增强了科技创新对首钢转型发展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