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宏观利好的带动,近期钢厂组织订单较为顺利。宝钢日前发布2013年3月价格政策,其主流热轧、冷轧品种上涨幅度达到200元-300元/吨,力度较之前明显加大。实际上,宝钢已连续4个月提价,累计涨幅最高超过500元-570元/吨。作为钢价“风向标”,宝钢提价意味着整体钢价将会上涨。
钢铁市场分析师认为,宝钢提价是顺势而为。虽然目前整体钢铁行业较低迷,但是价格的波动还是有的,去年9月份以来钢价持续震荡上涨,跟原料成本有关系,也跟整体经济大环境有关系。
然而,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进口矿价格累计涨幅超过60%,焦炭价格累计涨幅达到25%,原料价格的上涨导致钢厂平均成本增加200至300元/吨左右。因此尽管钢价涨幅明显,并且有继续上涨趋势,但2013年包括铁矿石在内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钢铁企业仍难以摆脱微利经营的困境。
难捱的2012
过去的2012年,对钢铁企业来说,用悲催一词来形容似乎毫不为过。
在经济下行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需求萎缩对行业的影响正在深入发酵。钢材价格连续下跌,个别钢材价格跌回到18年前的水平,钢企利润随之至历史低点,无奈被逼向了养猪、物流等从未涉水的传统行业。钢企一边进行抓紧自救,一面期待来自宏观层面刺激政策可以临幸于整个行业,却无奈在产能过剩的怪圈里踉跄前行、举步维艰。
2011年下半年,钢铁业的颓势开始逐步显现。到了2012年,整个行业的销售额开始大幅下滑,钢企利润急剧萎缩。据中钢协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来看,去年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亏损约52.23亿元。钢企在经历了此前由基建、地产开发所带来的福利之后,属于钢铁行业的冬天不期而遇,对“钢铁人”来说这也是最难捱的一年。
张先生曾在一家国有钢铁企业担任销售总监工作,在行业内打拼了十余年。在2012年,公司业绩持续下滑,个人收入锐减,无奈之下他离开了钢铁行业,转向了正在兴起的生态农业。他对记者讲到,自己的离开主要的原因就是个人收入的降低,更重要的源于对行业未来的预判一片茫然,不知何时会走出低谷。在他看来钢铁业在底部徘徊的态势暂时不会得到缓解,所以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我不会拿自己的青春赌注明天。
利润被压缩到极点,很多钢企面对生存的压力只能选择堤内损失堤外补,集中向非钢铁领域扩展。其中,“武钢养猪”在业内的影响较甚,也有人质疑其根本的动机。即便如此,武钢仍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90亿元发展非钢产业,如国际贸易、煤化工、物流产业,其目标是将非钢产业的收入比例提高至集团总收入的30%。除此之外,越来越多钢企也加入“不务正业”的队伍,首钢集团已在门头沟区鲁家山建设生物质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而有钢铁“一哥”之称的宝钢董事长徐乐江对向非钢铁领域进军的钢企也持赞同态度。
分析师也对记者讲到,“钢铁行业长期微利亏损,受房地产调控等国内市场萎靡,而出口又遭遇反倾销受挫,主业可能做得越多赔本越多,只要有市场在,拓展非钢产业未尝不可。”
城镇化的期待
“十八大”期间,政府提出了加速城镇化的建设规划,这条消息的发布刺激到了钢企的神经,持续在底部运行的钢企似乎见到了一丝曙光,期待着借此领域扬眉吐气,一扫此前的阴霾。
眼下,有关城镇化建设的具体细节还未发布,但不置可否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伴随大量的工业、民用建筑和公用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而其中,钢铁作为最基本的工业和民用材料,毫无疑问仍将保持较长时间和拥有巨大市场需求。
结合钢铁行业的现状,钢协网分析师分析师对此却持相反态度,他告诉记者:“尽管城镇化的启动带动钢材需求将是利好,只是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未来进度会放慢,对钢材的拉动作用也不会像过去10年那么厉害。”从目前来看,过度关注周期性的波动,再去研究中国钢铁工业会不会还有一个高速增长期的可能,对于陷入困境的钢铁企业来说意义不大。攀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自也认为。
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城镇化的启动在短期内会拉动需求的增长,减缓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钢铁行业仍需加快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已经结束,钢铁行业也走到了必须作出改变的时刻。
结构遏制产能
过往的十年,是中国钢铁业无比辉煌的十年,基建工程批量动工、房地产火热开发,中国钢铁业获得了高速增长,各钢企也对此积极更换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逐步的造成产品拥堵,步入了产能过剩的怪圈。
据中钢协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国内钢铁消费量达7.17亿吨,同比增长6.8%。与此同时,出口量达5088万吨,同比增长12.7%。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讲到,“以价换量”是对2012年我国钢材销售情况真实的描述。从数据上来看,国内消费量和出口量有所增长,不过是源于国内钢价的报价远低于国际钢价水平,从需求上来说,虽然不及此前数年的那样凶猛,但依然在低速增长,但碍于堆积如山的库存,目前的市场需求根本改变不了行业的现状。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讲到,严重产能过剩是导致国内钢价的大幅下跌、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总结起来卖也是赔,不卖赔的更多。大的企业能扛一阵,甚至有资金转向其他行业,而规模相对较小的钢厂的日子更为艰难。同时,部分规模的企业也一直想尽办法在压缩成本,而压缩成本的通用的一个方式就是增加单位产量,这样最终却导致了库存不减反增的怪象。
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着生产企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即进行集约化管理,最终达到控制产量与市场需求基本平衡的目的。对此工信部也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比如批复河北唐山民营钢企“抱团”成立渤海钢铁集团方案,其后又批复工信部又批复首钢和吉林通钢重组方案。甚至在备受外界关注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武钢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正式获批也处在这个期间。
即便如此,结构调整依然步履维艰,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一般来说,在行业景气度低的时候,大多数企业会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但对钢铁业却恰恰相反,尤其是2012年,考虑到全行业利润微薄的实际情况,需求的增长继续放缓,钢铁业并购风险较大,大部分并购步伐都已放缓,导致去年钢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大幅缩减。
通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行规模化的管理模式,或许是中国钢铁企业在经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必须面临的调整。而常常见诸报端的由需求引起的行业不景气实为外因,相比内因占的比重更大,只有跳出周期的思维,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避开现有产业层次上的过度竞争,钢铁行业才会拥有持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