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务院19号文件),翻开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崭新的一页。2010年1月,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同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内容纳入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并成立部市协调委员会和工作层面推进机制,从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2年8月,在航运市场陷入低迷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政府再次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在上述四个方面深化合作,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要素的全面集聚和优化提升。
8月10日,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联合举行“合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阶段总结推进会,暨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和上海市副市长沈骏代表双方签署《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政府将重点围绕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邮轮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有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和航运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航运要素的全面集聚和优化提升。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指出,此次会议召开和新的合作备忘录的签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不断深化合作、合力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发布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19号文件,三年多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取得重要进展:航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功能显着提升;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航运功能性机构加快集聚,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此外,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为“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上海海事大学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授牌;中国船东协会与交银租赁、民生租赁签约,这些项目将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航运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航运三年飞跃
三年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首次实现‘双世界第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迈上新的能级。”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认为,上海港的“双世界第一”标志着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球航运资源配置拥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
陈戌源表示,提升水水中转比例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优化中最为关键的指标和任务。为加快实施长江一体化运作,上港集团成立了统一的平台公司,逐步对长江流域投资的码头、航运、物流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启动班轮化运转,推行标准化运作,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水水中转比例,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流域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三年来,上海港集疏运体系能级得到了有效提升。2011年5月实现长江口深水航道12.5米水深双向正式通航。2012年对深水航道现有条件下双向通航船舶交汇宽度极限进行研究,并于7月2日首次试验船舶85米超宽交会获得成功。三年来共确保123370艘次大型船舶安全进出长江口深水航道。2011年,实现洋山港区内支线船舶海港二档作业和油轮夜间靠离泊作业,大大提高码头泊位利用率。2012年5月起开展洋山港区内航道及外航道疏浚段双向通航准备工作,并于7月1日首次实现洋山港区主航道双向试通航,有效缩短船舶候泊时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桥头堡”的洋山港区,从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营运到今年6月底,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567万TEU,洋山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逐步显现。
三年来,在促进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上海海事局积极参与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2010年11月设立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记中心,满足船舶交易等航运服务产业需求;2011年12月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在洋山保税港区设立新船籍港--中国洋山港;2012年3月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记中心保税区分中心揭牌,开创国内保税港区保税船舶登记的先例,首艘试点船舶登记工作于7月底完成;持续实施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截至2012年6月30日,共有26艘特案免税船舶(332564总吨)进行了特案免税登记。
三年来,上海的全球航运话语权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其中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航交所)的努力功不可没。上海航交所总裁张页介绍说,上海航交所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价指数体系。2009年,上海航交所对外发布新版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该指数现已成为国际上运用最广的与集装箱运输合约挂钩的指数以及OTC集装箱衍生品交易的结算标的,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甚至专门为此修改有关法规。2011年,在原有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CBFI)基础上,上海航交所发布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CBCFI),每日发布沿海煤炭货种的分航线分船型市场运价和即期市场综合运价指数。2011年9月,上海航交所发布二手船交易价格指数(SPI),为国内外船舶买卖提供价格参考指标。在上海航交所的牵头和支持下,上海已初步建立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2011年,上海航交所控股的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成立,宣告世界集装箱运价集中电子交易平台零的突破。
三年来,在航运金融方面,上海银行业在航运领域的各种尝试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上海银行业逐步建立起航运金融组织,并在港口融资、船舶与飞机抵押贷款、航运资金结算、贸易融资等各领域进行尝试和创新。截至2011年末,航运授信总额为1961.39亿元,客户总数为1141家,同比增长46.85%,贷款总额达到640.32亿元。航运行业划分为水上运输工具、港口及航道设备、航运物流及仓储、船舶制造,其中航运物流及仓储的授信额最大,达到713.21亿元,占36.36%.
交通银行推出“码头泊位租赁”业务,以港口公司已投入运营的码头泊位、水工结构为租赁物,采取售后回租模式,将上述资产售卖给融资租赁公司,再从融资租赁公司租回继续使用。通过此模式,港口公司在不影响码头运营的前提下盘活固定资产,获取资金以满足项目后续建设和流动资金所需。该业务在租赁物的选择上,突破以往港口机械设备的局限,以占比大的码头资产为标的物,拓宽了港口公司融资渠道。
招银租赁推出的“方便旗船舶租赁”,以境内保税区SPV为主体,开展方便旗船舶租赁业务。方便旗船舶租赁业务涉及的交易结构、法律结构以及资金筹集都比中国旗船舶租赁业务复杂很多。2011年3月和8月,招银租赁分别完成国内首笔通过保税区SPV操作的方便旗船舶融资租赁项目和经营性租赁项目的合同签署,当年投放5.3亿元,业务以境内保税区SPV为载体,满足了境外承租人对船旗的要求,其承租人为境外企业,租金以美元结算,光船登记在境外。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创新推出“航运运价交易-股商存管业务”,将股商存管系统与交易所对接,为交易商提供保证金第三方存管服务;推出航运行业综合服务方案,包括对航运行业企业的运营分析、账户管理、结算服务、资金理财、投融资、电子银行等一揽子企业金融服务,实现全方位、多元化服务功能。南京银行上海分行的“航运运价交易资金存管业务”接受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及其客户(交易商)的有效转账指令,办理客户航运运价交易结算资金划转和清算业务。
三年来,在邮轮产业发展方面,上海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陈戌源表示,上港集团以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为主要载体,认真落实国际邮轮境内多点挂靠政策,加强与口岸单位协调,提高通关便利性。除了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上海吴淞口宝山国际邮轮码头也已经建设完毕投入运营。2012年前7月,上海海事局共保障国际邮轮安全进出港252艘次。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立在上海的中央航运企业,中海集团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休戚相关。中海集团副总经理张国发介绍说,过去两年间,中海集团的运力规模增长37.8%,船舶数量增长12%,其中的大部分船舶都注册在上海。在上海集疏运体系建设中,中海集团旗下的浦海航运全程参与了江海直达船型设计的课题,并成为启运港退税政策首批惠及的两家企业之一。为积极支持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中海集团与国泰君安、上海国际集团和虹口区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上海航运产业基金,促进航运金融的发展。
新起点谋求新跨越
成绩已属过去,起点又在脚下。在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的基础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迎来更大的挑战,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港口能力建设,还需努力提升航运服务功能,争取尽快建成具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张国发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提升服务功能的同时,仍要将港口能力建设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目前,集装箱干支线码头能力及其结构布局还需要完善,否则将影响上海口岸的竞争力。他建议,要加快上海港支线泊位、锚地建设速度,继续大力推进海铁联运、江海直达运输以及海河联运,逐步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物流集聚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完善港口物流园区,形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适应的物流产业体系。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局局长冯俊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长江口航道和上海港公共航道的资金投入,满足港口业务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疏浚土综合利用力度,促进航道疏浚工程与长江口区域吹填促淤工程的有效结合。
陈戌源也表示,上港集团将致力于“创新洋山业务内涵、凸显洋山集聚功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建设。一是进一步优化洋山港区航线资源配置,加强同班轮公司的中转业务合作,提高水水中转特别是国际中转比例。二是大力谋划洋山业务模式创新,积极呼吁业务监管由个案审批向制度化发展,加快推动洋山高端型、增值型物流业务的集聚和发展。三是协作落实好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其他关键政策需求,切实发挥好洋山“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此外,上港集团还将致力于提升口岸服务效率、丰富口岸服务内涵。一是积极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支持长三角区域及长江干线港口、航运信息交换系统建设。二是以信息化经营为目标,加快港口信息系统升级步伐,全面提高上海港的码头作业效率和船舶调度能级。三是巩固与相关口岸单位的合作优化机制,探索在口岸监管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提高船舶进出航道效率和码头利用效率。
上海海事局局长徐国毅表示,下一阶段,上海海事局要加快推进国家级船员考试评估中心项目建设,争取今年完成项目审批,明年土建工程开工;加快推进中国船员发展与保障中心建设,积极争取落实该中心机构设置;推动“中国洋山港”籍船舶登记试点工作;扩大长江直达洋山深水港区特定航线标准型船舶的比例;争取中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管理中心落户上海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并完善海上监管救助基地、国家溢油应急基地建设;加强船载危险品、化学品以及各类有毒有害物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上海航交所对于未来也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张页建议将航运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作为资源配置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举措和重点工作。上海航交所将在“十二五”发展期间开发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国际油轮运价指数等大宗商品运价指数的编制发布工作,不断丰富航运运价指数品种,并在规范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开发其他航运要素衍生品交易业务的发展,探索航运碳排放交易的可行性。同时,上海航交所将大力扶持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建设、全国舱单数据中心建设、全国班轮运输备案中心建设以及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诚信服务评估等多项工作。
政策扶持低迷航运
徐国毅认为,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萎缩,航运经济形势逐渐低迷,航运企业生存日趋困难,在此情境下,直接的经济效益对航运企业的吸引力也更加明显。“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拓展项目,充分发挥好’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在更多关键领域促进航运企业和要素的集聚。”
徐国毅表示,全球经济形势的低迷,对航运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动摇了现有的国际航运市场格局,但也为航运产业的转移、航运操作模式的变革、航运相关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环境,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加大’先试先行‘的力度,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吸引全球航运企业和航运要素向上海集聚。”
为积极应对航运业的困难局面,促进航运业平稳发展,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代表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三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一是允许将融资租赁船舶视作认定企业资质的自有运力,并在上海先行试点。对融资租赁的船舶,当航运企业已付租金达到应付款项的一定比例时,并经融资租赁双方共同书面确认,及航运管理部门备案后,该融资租赁船舶可认定为航运企业的自有运力。该项政策是一种新的探索,需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虑到上海航运、金融环境优势,交通运输部在上海先行试点此项政策。这将缓解航运企业资金压力,帮助航运企业盘活现有资产,有效应对当前严峻的航运形势,并有助于上海航运业的集聚和壮大。
二是促进中国国际海运业平稳有序发展。通过强化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维护国际航运市场秩序,推动国际海运业结构调整升级,构建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加强合作提高企业抵御危机和防控风险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督导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报送工作。
三是完善管理促进国内航运业健康平稳发展。通过加强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监测和分析,加强国内水路运输市场宏观调控,规范国内水路运输市场准入,加强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监管,开展国内水路运输运政管理工作专项检查。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学会化挑战为机遇,借市场调整的机会重新审视战略、明确定位、提升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张国发表示,中海集团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转型升级。首先是进行船队结构的调整,进一步调整优化主力船队结构,同时适时发展LNG船、汽车船等特种船队;其次是大力进行船型结构调整,加快处置高能耗、高成本以及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老旧船;再次是继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适度向航运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增强企业经营的平稳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张国发认为,航运企业必须推进大合作战略,一方面,加强业内合作,将合作制度化、长期化,合理控制运力增长,保持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积极延长产业链,既可规避周期性波动的风险,也可提高服务水平。
尽管处于行业低迷期,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良好的政策环境还是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的集聚。8月12日,上海市政府与中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战略合作的范围包括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家级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综合物流领域、航运服务业领域等五方面;合作内容包括共同推进各类航运业务发展、建设国家级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开展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业务、拓展综合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完善航运服务业务结构、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等方面。中远集团将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拓展上海地区业务,加大投资强度,把上海作为中远集团发展航运、物流、海洋工程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特种船舶修造等业务的重要战略基地,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上海市政府将支持中远集团把上海作为项目投资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地,将为中远集团在沪项目的规划、立项以及土地、岸线等资源的使用提供优良服务和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