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13个省份的6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明显低于30万千瓦级机组,也低于常规燃煤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存在发电小时倒挂现象。”国家电监会总监、新闻发言人谭荣尧11月3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谭荣尧的案头,有一份电监会刚刚完成的调查——《2010年度全国30万千瓦及以上常规燃煤机组发电利用小时专线监管情况通报》。他说,火电机组发电小时数倒挂影响了清洁高效机组的发电出力,不利于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13省份大机组窝电严重
通报显示,13个省份的6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于30万千瓦级机组,例如贵州倒挂1033小时、广西倒挂728小时、山西倒挂659小时。同时,13个省份60万千瓦及以上、8个省份30万千瓦级机组利用小时数低于常规燃煤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
据了解,容量等级较高的常规燃煤机组参数高、煤耗低,而容量等级较低的常规燃煤机组则参数低、煤耗高。根据测算,100万千瓦级机组标准煤耗为290克/千瓦时,60万千瓦级机组为310克/千瓦时,30万千瓦级机组则为340克/千瓦时左右。
谭荣尧表示,按照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应安排大容量、低能耗机组多发电,而“我们检测的结果恰恰相反,这不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也不利于缓解我国的电力供需矛盾”。
缘何煤耗低的大机组出力反而不如煤耗高的小机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一位发电企业新闻处负责人处得知,近几年新投产大容量等级机组由于缺煤停机,导致利用小时数偏低;还有大容量空冷机组受在超设计高温天气情况影响无法满负荷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年的利用小时数。
而电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刘宝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电网网架结构不合理以及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滞后是大机组出力受限的主因。”
电网网架结构不合理是主因
据调查,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多为近几年投产,位置远离市区,通过高电压等级网络送出。而近年来跨省区电网建设资金投入较大,省内电网建设资金不足,造成省级电网不够坚强,部分省内由于电网网架结构原因导致高电压等级网络下送容量不足,大机组出力受限而窝电,位于负荷中心区的30万千瓦级机组只能多发电。
谭荣尧介绍,以广东为例,受500千伏惠茅双回断面限制,粤东电源总计窝电约150万千瓦,造成部分大机组利用小时数偏低;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号、4号机组,容量100万千瓦,2010年利用小时数分别为2655小时和3031小时,这些均低于广东30万千瓦级机组的平均利用小时数6109小时。
刘宝华认为,电网企业应合理确定跨省区联网工程建设与省内电网建设投资比例,加强省级电网建设,高度重视大容量等级电源送出工程的配套建设,改善窝电和电网“卡脖子”情况,提高现有电网输送能力。
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滞后
根据调查,以省为单位的计划模式与电源布局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限制了部分大型机组发挥作用。
部分省份30万千瓦级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超过了区域内其他省份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谭荣尧随即给本报记者列出一个典型案例,如江苏30万千瓦级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5858小时,而华东区域内的浙江、福建、安徽、上海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5782、4608、5437、5125小时。
而且,现行电量形成方式不利于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多发电。本报记者了解到,电量形成主要依据政府有关部门下达的年度预期目标制定,部分地区在下达年度预期目标时,大小机组之间没有按照有关要求拉开档次,个别地区安排的电量就出现倒挂。
对此,刘宝华强调,应该加快电力市场机制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大电网的优势,加大跨省跨区电能交易监管,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电能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完善和改革现有的政府主导的电量计划分配制度,发挥区域市场平台的作用,建立灵活多样的电能交易机制,大力开展发电权交易,使大型高效机组在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宝华进一步分析说,应该尽快改进发电机组电量安排机制,加大合同电量差别化力度。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和国家节能减排有关要求,合理安排机组年度合同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