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揪心的疼痛,也让我们每一个材料科学工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责任感,要为建造能够抗击强震的建筑提供最好的材料,要为我们的孩子建造永不垮塌的校舍。
从国内,国外的抗震经验可知,在建筑高层建筑中,用钢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根据日本阪神大地震资料,钢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损率远低于混凝土结构建筑。目前,钢结构建筑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发达国家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在日本,钢结构已达到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美国、西欧新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也以钢结构为主。钢结构建筑除了具有高抗震性能之外,还具有结构轻、空间大、可工业化生产、缩短工期一半和节能等优点。
钢结构建筑之所以具有好的抗震性能是由于钢具有加工硬化的能力,其中,屈强比是衡量钢的加工硬化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屈强比越低,钢结构抵抗强震的能力就越强。欧洲建筑钢要求屈强比小于0.91,而日本要求建筑钢屈强比小于0.80。
研究表明,要降低钢材料的屈强比,必须拉开钢中软相组织与硬相组织之间的强度差,由软相组织保证低的屈服强度,而由硬相组织提供高的抗张强度。试验证明:当钢中的软相与硬相之间的强度差较大时,钢的屈强比较低;当软相与硬相之间的强度差较小时,钢的屈强比较高。必须通过调整化学成分和工艺条件,优化铁素体、珠光体或贝氏体等各种组织的含量比及分布,选择恰当的晶粒尺寸来实现上述屈强比目标。(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