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十余年来,首钢认真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深度融入京津冀、借势京津冀、服务京津冀,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积极担当“链主”之责,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绿色转型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首钢持续奋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作为、新成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
深化产业协同筑牢区域发展根基
首钢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在产业协同方面成果斐然,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首钢以“龙头”效应打造京津冀钢铁产业发展生态圈。首钢京唐作为入驻曹妃甸的第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围绕当地产业链布局,加大沟通协调,提升融合水平,首钢京唐周边聚集了近百家企业,包括华润电力、国投港口、金隅供应链、京能鑫华源智能停车、厦门日上、三一重工等企业。与秦皇岛港务局、京唐港、河北省建投、唐钢合资建设曹妃甸30万吨矿石码头。与钢铁业下游形成产业链,带动建筑、房地产、交通运输、加工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营造区域发展新生态。
首钢致力于推动区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合作。首钢技术研究院联合新天绿色能源、长城汽车等5家津冀地区领军企业,重点围绕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用钢技术、汽车用钢等方向开展协同攻关,为国家“双碳”战略实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首钢股份深化与首都科创资源的战略协同,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锐等多家机构合作,重点突破电工钢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技术难题,助力巩固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全球领先地位;首钢股份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电工钢用于汽车电机,助力区域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与奔驰等单位联合开发了复相钢系列产品,实现了对北京奔驰汽车等高端车企部分零件的独家供货。首钢京唐供马可迅和正兴37.5-39kg商用车重卡车轮达到欧标ES3.23双轴疲劳测试2.4万公里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下游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首钢曹建投公司围绕钢铁产业链上下游,重点聚焦“服务钢铁”和“消费钢铁”项目组织招商,除实现首钢内部资源10余家企业转移聚集曹妃甸外,还成功带动多家中央企业、市属企业、上市及知名民企落地并投产运营。近年来,曹建投公司发挥产业聚集作用,协同示范区管委会及当地政府重点对接钢铁、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招商,完成签约129个产业项目,签约投资额485亿元,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几年来,首钢致力于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京唐二期工程是首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首钢产线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的重点工程,首钢京唐二期一步工程于2019年全面建成投产,产品定位高端板材,有效提升了首钢在高端产品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增强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如今,首钢持续深化产业协同,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在静态交通方面,深耕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及大湾区四大区域,各个区域营运均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以来,首程控股停车业务稳步推进,顺利完成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停车业务经营权项目运营,通过协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停车场项目、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停车场项目及张家口宁远机场停车场项目,服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出行。驿停车以智慧停车为切入点,率先开启行业整合,以“精益运营”和“精准投资”奠定了其国内交通枢纽类停车项目的龙头地位。作为中国领先的核心基础设施资产服务商,首程控股围绕资产运营和资产融通两大核心业务,形成了“资产循环+强运营”的商业模式,构建了基础设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服务闭环。
助力“新两翼”高质量建设。首钢充分发挥产品和服务优势,积极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建设。首钢产品先后应用于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雄安新区高铁站、雄安新区白沟河特大桥、张北—雄安特高压工程等重点工程。除此以外,首钢还积极参加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安置房、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成为首批入围雄安新区大宗建材集采服务平台钢铁企业,绿色建材服务于雄安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首钢多年来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行政办公区提供了交通、安防、物业、服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智慧化支撑。首钢基金发挥资本运作平台的优势,与通州区合作设立副中心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落地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Pre-REITs基金,助力副中心打造绿色金融产业集群;积极导入金融类、科技类、智能制造类企业,为通州区累计对接近300个拟落地项目,引入落地20余家,并为副中心提供重点企业投融资、基础设施不动产REITs等服务。
积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入驻河北曹妃甸的第一个龙头企业,首钢通过建设京唐钢铁项目,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招收高校毕业生约5000人落户曹妃甸,带动上下游相关服务业将近2万人就业,推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曹建投公司完成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市政道路、河道等十多个项目建设,满足了转移企业落地配套需求;打造中国绿谷特色小镇,“首堂·创业家”获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奖励;建成全国首座零能耗被动式幼儿园,成功引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运营;为曹妃甸分校提供奖学金,为转移企业京冀两地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首钢作为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坚持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通过不断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激发创新动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首钢致力于打造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首钢建立了以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迁顺技术中心、京唐技术中心等多中心为支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累计搭建联合研发平台40多家,在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5年来,“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支撑生产经营效能有力,形成了一批行业领先的产品和工艺关键技术,在立足京津冀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做优做强、辐射全国。
——产品与工艺技术取得明显突破。
首钢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加快产品创新和推动技术创新上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厉害了!首钢板支撑大国重器试采可燃冰成功
从“蓝鲸1号”钻井平台可燃冰试采到航空发动机、高铁制造,从西气东输二线、中俄东线工程铺设到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壁立千仞……首钢产品以“超凡的强度、海洋的深度、现代的速度、服务的热度”遍布国计民生各领域,遍及国之重器、国内外重点工程,百年“首钢”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溢彩流光。
高端特种金属材料中国造 北冶技术团队做客创新北京特别节目
极薄规格“蝉翼钢”应用于5G基站设备、新能源汽车电池中枢平衡器等高端电子产品;直径仅为0.01毫米的“蚕丝钢”,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电机组核心部件就有1辆采用“首钢芯”;高温母合金材料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北斗”星载原子钟、“两机”专项等重大领域重点项目。
7毫秒“闪送”2080公里,首钢电工钢大国重器再铸新功
首钢汽车板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具备整车供应能力,连续多年成为宝马、长城、北汽第一大供应商。首钢电工钢高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具备超、高压变压器材料供货资质,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世界第一梯队。首钢新能源电工钢成为新能源头部车企全球主要供应商。在全国每2台变频空调中就有1台来自首钢电工钢制造。首钢镀锡板成为国内具备DI材生产能力的两家企业之一。
——推动产线升级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技术创新促进了产线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曹妃甸基地,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建成投产,引领了薄规格高强热轧带钢高效绿色智能制造新方向;在迁安基地,世界首条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和具备100%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相继建成,提升了首钢在新能源领域的材料供应能力。构建了基于原料质量保障及铁烧球焦联动的铁前一体化管理平台,在采购高性价比的资源的同时,通过铁前一体化协同管理,保障入炉烧结矿、球团矿及焦炭的质量稳定,控制入炉有害元素,为高炉提高利用系数提供原料保障。建立了薄板坯连铸高拉速控制技术体系,满足了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产线的无头轧制稳定生产;开发了基于超快冷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柔性调控技术,控制精度达99.2%。
听说,首钢京唐又为两座大桥供了货,其中一座还是世界之最!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服务下游龙头企业,助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开发光伏支架用耐候钢中标中水十四局项目;MCCR产线高强方管钢实现批量供货,规格拓展至1.1mm;精冲钢产品覆盖汽车发动机密封片、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纺织针等领域,在奥力根(福州)等工具龙头企业占比超过50%;桥梁钢供货金沙江特大桥、怒江特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项目;海上风电钢供货山东半岛胶州湾、广东青州等海上风电场;高强度、大厚度搪瓷钢实现了单层搪瓷拼装罐设计,成功应用于多米尼加2.9万立全球最大单层拼装罐饮水项目及沙特2.6万立污水罐项目;助力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管线钢供货国内首条长距离、高压力掺氢管道包临线,占比超50%,实现工程示范应用。
——加强上下游协同合作 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首钢积极参与河北省、北京市创新平台建设,智新公司先后获评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硅钢技术创新中心,首钢股份公司获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等。
为了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首钢积极与北京科技大学、燕山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宝马、中集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致力于推动产业链在新材料应用、绿色低碳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的稳步研发。通过联合研发、技术交流和成果共享,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协同发展。
2024年首钢京唐牵头联合长城汽车、燕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共同成立“河北省高品质汽车用钢创新联合体”获河北省科技厅批复,旨在集聚优势力量,上下游协同,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通材料研发、工业生产、零部件制造和整车应用的链条堵点,助力河北省汽车产业高端制造,辐射全国,为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未来,首钢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及关键技术研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创新驱动引领京津冀产业升级。
践行绿色发展守护区域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是钢铁企业转型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背景下,首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用实际行动彰显国企责任和担当,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始终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全面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贡献首钢力量。
引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步伐。近年来,首钢践行“双碳”战略,超前布局绿色低碳项目,探索钢铁长流程生产减碳。在股份高炉开展了喷吹焦炉煤气富氢冶炼工业试验和喷吹生物质炭工业试验,焦炉煤气置换比达到0.46,生物质炭置换比达到0.5,为降低高炉炼铁化石燃料消耗奠定基础;围绕高炉煤气开发源头治理多污染物深度净化及硫资源化应用技术,实现稳定运行;开发钢铁流程煤气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及利用技术,建立中试平台,CO2捕集效率超过95%,研发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制燃料乙醇技术。在京唐转炉开展50%高废钢比冶炼实践,实现50%废钢比7炉连浇,在某知名车企汽车侧围外板实现全球首发。首钢股份和首钢京唐入选行业首批“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企业,首钢京唐烧结工序获评工信部能效“领跑者”。累计帮助六十余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
首钢京唐从基于全生命周期(LCA)绿色产品的顶层设计、制造实现和终端服务,到全面践行绿色发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自觉把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决策和生产经营全过程;从创新实施特大型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的源头“减碳”,到炼钢“全三脱”工艺过程的稳定“控碳”,到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的“碳循环”高效转化、梯级利用,到率先应用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年节约地表水2600万吨……为中国钢铁企业从绿色制造向制造绿色的深层次迈进,为新时代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出了“首钢智慧”。
首钢汽车板注重绿色环保,开发了新一代免中涂外板,与车企合作实现了VOCs吨钢减排89kg,为汽车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开发的新一代高耐蚀锌铝镁镀层外板产品,以其出色的耐蚀能力和生产效率提升,赢得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广泛赞誉,相比于普通镀锌产品,耐蚀能力提升3-5倍;新一代高强外板产品则着眼于汽车轻量化,实现了外板件整体减重7%以上,为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钢朗泽在曹妃甸建成生产基地,利用钢厂煤气转化为生物乙醇及饲料蛋白等高价值产品,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和颗粒物排放,有利于京冀地区大气环境改善。这一技术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成为推动区域环境治理和行业发展的先进示范,成为国内乙醇行业首家取得碳标签认证的企业。
首钢朗泽作为将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行业的全球先行者,深耕合成生物技术领域,不断创新项目拓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轻资产运营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贡献积极力量。首钢朗泽已于2024年11月启动河北首朗二期项目,并将采用二代负碳技术建造。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河北首朗二期项目是中国第一个采用二代技术的规划项目。该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将成为全球首个能够利用钢厂产生含CO2工业尾气生产无水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级旗舰项目。
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新动能。首钢秉承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极致追求,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首钢致力于研发低碳环保的冶炼和轧制技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首钢股份通过采用高炉煤气一体化控硫、升级脱硫脱硝系统、优化布袋除尘器等技术,实现有组织超低排放;同时,针对无组织排放,实施源头分散控制、增加物料封闭等措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全面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在京唐开发了大型高炉高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京唐3座超大型高炉实现50%以上球团矿冶炼,吨铁污染物排放降低53%,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建成国内首例白灰窑尾气二氧化碳回收项目,将回收的二氧化碳用于转炉炼钢,替代了传统的氮气、氩气,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高达5万吨。
首钢矿业以多年矿石开采积累形成的“砂山石山”巨量“资源”为依托,先后利用矿石在线生产流程抛废工艺建成大石河、水厂、杏山铁矿等绿色建材附属产线,利用大石河铁矿二马、裴庄停产采区废土石堆料建成绿色建材独立产线,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能超2000万吨/年。销售市场直抵京津冀鲁长三角。曾经的“砂山石山”,正以“金山银山”的绿色变身、绿色赋能,成为新时代首钢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首钢积极整合区域内优势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极。2021年首钢股份与金隅集团共同成立的迁安金隅首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钢铁企业排放的矿渣粉、钢渣粉等废渣转化为新型建材产品。
努力建设生态美丽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钢走出了绿色发展之路,成为中国钢铁企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典范,让京津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首钢北京园区遵循绿色生态和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充分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老首钢的“素颜值”与新园区的“绿颜值”完美融合,纳入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成为国内首个C40正气候样板区,获得“国际绿色建筑先锋大奖”。首钢迁安矿区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行动,荣获“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首钢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强化国企责任担当,从全生命周期视角重视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和谐共进、共同减碳。围绕绿色制造深化科技创新,努力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先锋。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企业经营发展统筹协调,守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谱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