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春节后,冷热价差预计将继续调整,可能收缩至600元/吨左右,但仍将维持在成本差(550元/吨)以上运行。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 冷热需求端恢复节奏分化
? 冷轧需求恢复滞后:制造业企业延后复工(延后企业占比同比增10%),尤其是汽车和家电行业,导致冷轧需求恢复延迟。同时,高库存压力拖累下游车企的生产材料采购意愿,或进一步抑制冷轧需求回升。
? 热卷出口支撑需求恢复:热卷出口需求保持稳定,海外价格优势支撑其需求恢复,维持需求韧性。
2. 供应端变化
? 冷轧产量回升:节后独立轧钢厂复产积极,冷轧产量预计持续上升。
? 热卷供应趋紧:2月中下旬起,多家热卷厂计划新增检修,热卷产量压力边际缓解。
3. 价差调整幅度有限
? 冷轧需求修复预期:车企促销有望释放前期因观望补贴政策而延迟的购车需求,3月冷轧需求或持续修复,支撑冷热价差高位运行。
? 热卷价格承压:热卷产量虽边际下降,但整体维持高位(预计2月热卷周均产量仍将保持320万吨),叠加出口支撑有限,价格上行空间受制。
【正文】
一、当前价差走势回顾
1月中旬(春节前两周),冷热价差从740元/吨的高点持续回落,至2月11日收窄至680元/吨(图1)。回落主因包括:
1. 冷热需求分化(图2)
临近春节,制造业对钢材补库结束,冷轧需求边际放缓;而热卷出口保持稳定,支撑热卷需求韧性。
2. 库存压力差异
春节后第一周,冷轧钢厂库存攀升至44万吨(2020年疫情后同期最高,图3),而热轧厂库维持低位,连续四周低于历史均值。
二、节后冷热价差或继续调整
展望春节后,预计冷热价差可能将继续调整,或将收缩至600元/吨位置。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需求端:冷热需求恢复节奏分化
1. 冷轧需求恢复滞后
据调研,今年选择元宵节后复工的制造业企业占比较去年增加10%,尤其是冷轧需求较高的家电、汽车行业(图4-1、图4-2)。因此预计终端企业对冷轧的采购需求可能出现滞后。
a) 汽车库存周期恶化: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增至62.3,创近12年同期新高(除2020年疫情,图5)。
b) 汽车消费疲软: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1月汽车消费指数为61.1,低于23年同期(23年同样是1月过年)水平。此外,春节后车企延续“价格战”,表明国补政策持续难以根本扭转需求颓势,商家仍需要通过进一步降价拉动消费。
2. 热卷出口支撑需求恢复
春节前,钢厂及贸易商的 2、3 月钢材出口订单维持稳定。假期后,越南与中国的热卷价差约为 229 元/吨,高于近1年均值216元/吨(图6),随着海外客户陆续开盘报价,价格优势或继续支撑中国热卷出口需求。
(二)供应端:冷轧增产与热轧限产并行
1.冷轧产量回升
因冷热价差从24年年末起长期高于成本差100元/吨以上,刺激独立轧钢厂节后复产积极性。据调研,大年初八后,春节期间集中检修的独立轧钢企业开始陆续复产。
2. 热卷供应趋紧
2 月中下旬起华北、华东多家钢厂计划新增高炉检修,预计热卷周均产量将见顶回落。
三、价差调整幅度有限:或收缩至约600元/吨
尽管冷热价差可能进一步收缩,但仍将高于成本差(550元/吨)。价差有限调整主因:
1. 冷轧需求修复预期
车企促销有望释放前期因观望补贴政策而延迟的购车需求, 3月冷轧需求或持续修复,支撑冷热价差高位。
近3年汽车“价格战”基本从3月开始明显加强力度,并且促销落地后,3月乘用车销量环比2月明显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去年3月降价车型高达53款,为历史罕见高点。而24年3月乘用车销量环比增速高达53%,说明降价促销的效果依旧显著。
2. 热卷价格承压
热卷产量虽边际下降,但整体维持高位:预计2月热卷周均产量仍将保持320万吨(图7)。叠加出口支撑有限,热卷价格上行空间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