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换另外一幅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所有  文献  资讯  行情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焦化技术  炼铁技术 炼钢技术  烧结技术 球团技术 轧钢技术 国外技术 质量标准 操作规程 企业名录 冶金专利 视频中心 兑换中心 会员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技术文献 >> 论文投稿
“十三五”开局:钢企如何顺势而为
发表时间:[2016-03-15]  作者:唐前贵  编辑录入:小钼  点击数:1511

结构优化  压缩产能之势不可逆转

2016年1月29日,中钢协披露数据称,2015年会员钢企亏损总额645.34亿元,亏损面高达50.5%。中钢协发布数据称, 钢材价格持续下跌是直接原因:2015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实现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上年为盈利225.89亿元,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截至去年12月末,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56.37点,与前一年同期相比下降26.72点,降幅32.16%。分产品来看,2015年,长材价格下跌超过800元/吨,板带材及管材价格下跌超过1000元/吨。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8.04亿吨,同比下降2.3%,略低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此前预测的8.06亿吨,为34年以来首次负增长。我国钢铁去年生铁产量6.91亿吨,同比下降3.5%,钢材产量11.24亿吨,同比增长0.6%。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据此测算,2015年中国钢材实际消费量6.64亿吨,同比下降5.4%,同样低于此前的预测值6.68亿吨。这意味着,中国钢铁市场的萎缩比预想的更严重。产能过剩、大亏损、低需求是三大原因。从国家统计局的8.04亿吨的产量计算,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为68.72%,产量过剩1.02亿吨。即使在2014年我国共淘汰了炼铁2823万吨、炼钢3113万吨、铁合金262万吨,粗钢产能仍旧在12.5亿吨左右,有3亿多吨落后能力。2015年淘汰炼铁1300万吨、炼钢1700万吨,过剩依旧超过亿吨。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全面亏损的后果就是面临停产潮。据机构不完全统计,国内钢铁企业的停产潮已持续一年,且停产规模越来越大:从2014年末至2015年12月,全国钢铁停产产能达到6435万吨。2015年10月份以来,福建三钢、河北宣钢、成渝钒钛、包钢、首钢长治、新抚钢、云南永昌钢铁等钢厂相继以不同方式变相停产,而河北唐山地区不少钢铁企业高炉直接停产。2015年11月14日,唐山淞汀钢铁厂宣布停产,成为继山西海鑫之后第二个500万吨以上的停产钢厂。

2015年我国钢铁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折,钢铁业开始进入减量发展阶段。其中,我国钢材的产量和消费量双双下降,供需矛盾已经扩大至钢铁上下游各个行业。在此大背景下,不论是从企业退出机制的完善方面,还是从企业自律方面,都为化解产能提出了挑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去产能”被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首。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与深化改革、企业重组、优化升级相结合。明确提出抓好三项任务: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

值得一提的是,顶层设计就是按照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度和政策开始的。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国正式出台《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工作目标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市场预期明显向好。《意见》从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加大对钢铁企业的标准要求,从政策上倒逼钢企提升管理水平和档次,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钢企压缩产能。

无论是从行业发展形势,还是从国家政策引导来看,压缩产能之势已不可逆转。

拓展空间  国际市场能否有效依托

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拓展生存的市场空间自然成为一条“化解”途径之一。然而,各家有一本自己的经,市场开拓总是伴随着诸多矛盾。现今,钢铁产能过剩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更何况贸易保护主义时时存在。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信息显示,随着钢铁出口的不断增长,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也在增加。2015年针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多达37起。2015年我国出口钢材1.1亿吨,同比增长19.9%;进口钢材1278万吨,下降11.4%;折合净出口粗钢10338万吨,同比增长25.6%,占我国粗钢总产量的12.8%。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钢材产品发起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或对“双反”调查做出相应裁定,而产品则涵盖了热卷、中厚板、螺纹钢、冷轧、钢管等。去年11月,更有美欧9家钢铁协会发出联合声明,称全球钢铁行业正遭受产能过剩危机,而中国钢铁行业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影响者。并且该声明对2016年12月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表示反对。

展望后市,业界普遍认为,我国钢材出口近两年高速增长,国家取消含硼钢出口退税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附加值钢材产品出口,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具有成本优势,国内企业仍会积极寻求出口。2016年,我国钢材出口总量预计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由于受贸易摩擦压力及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影响,钢材出口的阻力仍然较大。

纵观目前国内和全球两个市场的形势,钢铁化解过剩产能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市场“容量”压力。

政策变化  钢企自当看准风向标

钢铁的潮起潮落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一个行业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煤炭、煤化工、矿山、物流、水泥、房地产、国家大型项目建设等多个领域。化解产能的背后还涉及到资产处置、人员安置、保险、社会稳定等诸多棘手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表示,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初步统计显示,大约煤炭系统是130万人,钢铁系统是50万人,共涉及到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

产能过剩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化解产能过剩也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上下联动、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产能过剩才能得到根除。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坚决遏制涉企乱收费行为。

201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意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该政策明确了信贷的“喜好”: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将受青睐。对于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而“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则要吃“闭门羹”。“僵尸企业”再遭利空!由此可以预言,在新一轮市场竞争的“淘汰赛”过程中,缺乏自我生存的内生竞争动力的钢铁企业必将是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在发生悄然变化。2015年,多家钢企获地方财政补贴。2015年12月25日,凌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财政补助7.9亿元,并将上述政府补助资金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包钢股份和重庆钢铁也在当期公告获得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分别为5.8亿元和1.5亿元。过去有的钢企寄希望于“靠政府财政资金补贴过日子”的时代,这种基本依靠政府托底的思路和依赖性,有可能在新一轮化解产能过程中终结!有关信息表明,本轮化解产能,更加明显体现出“市场化”特点。企业今后的出路更主要的还在于行业及跨行业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抱团取暖,相互支撑和依托,同时企业内部必须练就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功”,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与以往的行政手段不同,政府对钢铁产业“拉一把”的方式也正在转变,过去是不少地方政府直接拿出财政资金补贴困难钢企,而今是转变成“为钢企牵线搭桥找市场和拓展市场”,再加政策引导方向。2016年 3月3日,河北省工信厅当市场“红娘”,帮助供需双方“相亲”对接,举办了全省重点钢铁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产需对接活动,组织全省35家钢铁企业和80家装备制造企业面对面对接洽谈,通过直面需求、精准对接,共有15家钢铁企业和46家装备制造企业现场达成购销协议123.58万吨,涉及钢材品种59个,金额达49亿多元。今年2月,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准备用2—3年时间去除一批过剩产能、一批房地产库存、一批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压减煤炭、钢铁、造船等行业产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前决定,将停止对“僵尸钢铁企业”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保护政策;同时,将通过差别电价、环保节能政策等经济手段,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坚决制止钢铁、水泥等行业新增产能。自治区工信委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仅仅靠财政补贴和出台各项扶持的优惠政策,已不能解决新疆钢铁产业的问题,只有化解过剩产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据了解,目前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均在按中央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要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政策悄然变化的背后,可能改变“都希望其他地方去产能而保全自己”的钢铁业囚徒困境。据《经济参考报》的消息,27个省份都明确将“去产能”作为今年工作重点,重庆、贵州、甘肃、广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多个省份纷纷制定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重点是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退出、战略性兼并重组、国企内部改革。目前重庆、贵州、甘肃、山东、河北、四川、宁夏等多个省区市也公布了去产能的具体规划。贵州近日发布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提出,制定“双退出”年度实施计划,用3至5年时间关闭退出煤矿510处、压缩煤矿规模7000万吨左右。河北则提出到“十三五”末,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分别控制在2亿吨、2亿吨、2亿重量箱左右。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称,河北省政府已部署“6643工程”,即到2017年,要减产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和3600万重量箱玻璃。

突围脱困  钢企强协作补短板忙取经

“十三五”刚刚开局,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突围脱困,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均已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钢铁如何破局,求得生存和发展?市场形势逼人的背后,钢铁行业也已悄然出现了三个新变化:一是许多钢企均放低了自己的姿态,并打破所有制界限,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不少钢企的高层和中层领导们都已开放思维,打破所有制界限,在马不停蹄地忙活着,他们走出去开展同行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启发突围脱困的思路,探讨应对市场的对策和出路,真是“内外交流取经忙”。二是打破行业界限,加大对外战略合作力度,加强业务对接,相互“拉一把”,相互支撑和依托,抱团取暖度寒冬。三是新常态下,钢企发展已不再是靠“量”而是靠“质”来取胜,产能大并不意味着就能赚钱,因为内部成本控制直接与市场销售价格相关联,这——才是关键点,

在西南地区,许多钢企都在探讨如何扬长避短的问题。2015年12月18日,攀钢集团董事长张大德、达州钢铁集团总裁江善明、四川德胜集团董事局主席宋德安、川威集团董事长王劲齐聚成都座谈,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发展进行交流,商讨建立四川省钢铁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川内钢企的协同与合作,在产、供、研、销等方面加强广泛合作,并通过技术交流、渠道共享、搭建平台等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共同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应对新常态,携手度过钢铁市场“寒冬”。

2015年下半年,攀钢集团董事长张大德到访四川德胜集团,交流沟通市场运作对策。为充分发挥西南地区钒钛资源富集的优势, 2015年9月, 攀钢、龙蟒集团、川威集团、达州钢铁、德胜集团、重钢西昌矿业、昆明云钛等40余家企业,在攀钢召开四川省钒钛产业协会第一届第三次理事会议,分析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发挥西南地区钒钛产业优势,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转型发展 ,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初,云南德胜钢铁公司的高层先后两次造访昆钢,探讨应对区域市场策略。

市场再艰难也有赚钱的。而别人在赚钱我却亏损,原因为何?了解别人,才能正视自己;取人所长,才能补己之短。2016年2月,云南德胜钢铁公司中高层专程前往云南玉昆钢铁、呈贡钢铁和仙福钢铁三家私营钢铁企业参观交流和取经,然后比照这些企业在现场管理、安全环保管理、文明生产、定置管理、指标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找出自己的差距加以整改完善,扬长避短,增强企业的内生竞争动力。

目标更高   钢企能否逆势蜕变

山高人为峰,钢企当自强。在化解产能的种种压力下,2016年许多钢企反而调高了生产经营的目标,其目的是自我

加压,争取在新一轮产业调整升级中脱颖而出。

江苏沙钢确定今年生产经营目标为利润40亿元。山东日照钢铁拟计划投资25亿元淘汰部分旧高炉,实现装备技术升级。2016年初,云南德钢确定根据原料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变化情况,按月下达各分厂的成本考核指标,并与领导收入挂钩考核,争取成本竞争的优势,同时加强与云南建工物流等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在环保升级方面,云南德钢已于去年投资4000余万元,委托首钢国际和十四冶实施炼钢转炉煤气回收利用项目改造。凡此种种目标和举措,直接反映了钢企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逆水行舟,奋力前行,争取逆流蜕变的愿望和追求。

同时,钢铁企业在新一轮调整中能否经受住考验并最终胜出,存活下来之后又是否好过,关键在钢企自身,顺应国家产业调整发展的大势才是王道。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存活下来的钢铁企业,必将在这一轮结构调整之后,重新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机遇,也必将获得更好的赚钱机会。“十三五”压缩过剩产能风暴来袭,有的钢企过去靠扩大规模、消耗资源、造成污染而侥幸过日子的时代已宣告终结。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钢铁企业,唯有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进一步主动升级装备技术,不断降低能耗并节约资源,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消费大众的认可度,打牢基础,夯实自己的市场运作,加强战略合作,才可能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占据一席之地。

供给侧改革  钢企应顺势而为

新一轮压缩产能风暴,必然带来钢铁行业及其相关产业一段时期的震荡。虽然国家已确定把压缩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作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工作的核心之一,且正陆续出台各项配套性政策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消逝,只是刚性需求的质与量的变化。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2016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结构性改革内容的表述。做减法意味着损失和阵痛,而政府的托底政策将为这看似激烈震荡的转变加上一道缓冲带,从而保证经济健康安全地着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国家不再以直接支持方式鼓励钢铁发展,但间接通过项目投资和有保有压方式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并提升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为此,钢铁企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顺势而为。

一是彻底转变发展观念,通过产业升级增强适应能力。2016年2月1日国务院国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从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方面加大对钢铁企业的标准要求,从政策上倒逼钢企提升管理水平和档次,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钢企压缩产能。这是硬性要求,也是发展的标准尺度。抓基础强根本,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和和档次,从而增强竞争力,已刻不容缓。那种还是靠消耗资源能源、牺牲环境、技术档次和产品档次低下、效率和效益低下的发展模式必将被淘汰出局。

二是彻底改变各自为阵的市场操作模式,只有通过强化行业内部和跨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协作、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新常态。这方面在西南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云南德钢加强与昆钢在市场运作方面的沟通协调,四川德胜集团加强与攀钢、川威、达州钢铁之间在产供销、产品市场定价、技术交流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为避免产品跨区域的市场冲货导致市场混乱,2015年,四川和陕西两省钢企的高层还专门相约商讨了市场操作问题。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很多钢企还加大了与跨行业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稳定客户,从而确保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稳定。

三是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练就企业成本“内功”。在钢铁市场需求处过剩的情况下,钢企相互压价成为大家共同的致命伤痛。价格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赚钱,竞争主要靠产品档次和成本,没有成本优势,肯定无竞争优势。企业内部强基固本,从点滴做起,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实行“倒推成本”已成为各家钢厂的必修课。

四是借助国家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项目投资的机遇,精准把握区域市场。压缩过剩产能,并非一味打压钢铁产业,而是为了实现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对于具备竞争优势的钢企而言,机会仍然很多。各家钢厂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衔接,重点关注当地政府启动的对区域市场有影响的重大建设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地方推出的PPP项目建设,精准把握机会。比如,2015年6月,云南省发改委就推出第一批99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812.27亿元,涉及能源、供水、污水垃圾处理、金融、文化等方面。首批公布云南PPP项目库有71个项目,总投资额685.0153亿元。其中,市政设施25个,总投资43.0378亿元;公共服务22个,总投资85.2575亿元;交通设施9个,总投资495.0107亿元;水利设施7个,总投资11.6114亿元;其他能源建设7个,总投资15.4179亿元;生态环境1个,投资34.68亿元。项目数和总投资额分别占全国首批PPP项目的6.81%和3.48%。这些PPP项目同样为钢铁企业提供了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9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滇中新区成为我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2016年3月10日,滇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举行揭牌仪式,开启了滇中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征程。围绕新区建设“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谋划“十三五”发展愿景:到2020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突破2000亿元,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16年,是国家级滇中新区开发建设的起步之年和“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出今年将全力以赴推进“321工程”,即30个重大基础设施、20个重点产业、10个片区土地收储和综合开发项目,确保“一年打基础”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其路线图是:推进百个产业项目。今年,滇中新区将重点推进总里程600公里、总投资1000亿元的46个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205亿元以上。同时重点推进13个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17953套,6月底前开工60%以上,8月底前开工90%以上,10月底前100%开工。支持机场集团加快长水机场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总投资9.8亿元的停机坪扩建工程年内完工,新增机位39个,旅客吞吐量达3900万人次。

产业发展方面,今年将重点推进100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64.7亿元。其中,竣工20个,续建36个,新开工44个。到2020年,力争新区六大产业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力促新区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超5000亿元。此前,云南省政府于2014年10月21日正式公布《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构建了以昆明、玉溪、曲靖、楚雄4州市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为发展空间的“4+1”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蓝图。《规划》中的“4+1”空间范围国土面积为11.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

五是树立信心,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寻求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产钢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钢铁产品出口国,虽然过去遭遇了一些贸易摩擦,但我们应该树立信心,坚持走出去。毕竟全球化既存在挑战,同时也蕴藏机遇。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 扫一扫,访问冶金之家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加QQ:1525077243
更多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冶金之家 www.GTjia.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   客服传真0311-80927348  客服邮箱gtjiacom@126.com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冶金之家QQ群] 炼铁技术交流群:53122098 炼钢技术交流群:116793970
工信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11014312号-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不承诺拥有其版权 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