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热处理温度对连铸用Al2O3-C材料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doc
热处理温度对连铸用Al2O3-C材料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王建筑1,赵俊学1,2,张厚兴3,潘磊3,王作创3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2.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3.濮耐高温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濮阳 457100]
摘 要:以板刚玉、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单质硅粉为抗氧化剂,酚醛树脂为结合剂,采用等静压成形工艺制备了连铸用Al2O3-C材料,分别在不同温度(700、900、1100、1300、1500℃)下处理。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连铸用Al2O3-C材料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材料残余线变化先减小后增大,1500℃热处理后试样为膨胀状态,其他均为收缩状态;显气孔率逐渐升高,体积密度逐渐降低,但二者变化幅度均不大;常温及高温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00℃热处理后强度最高,热处理温度在900~1300℃之间时,材料呈现优良的力学性能;高于1100℃的热处理试样内有碳化硅晶须生成,且热处理温度越高,碳化硅晶须的生成量越多,晶须直径越粗大。
关 键 词:Al2O3-C材料;热处理温度;力学性能;显微结构
Al2O3-C材料因抗热震性能好、耐侵蚀等特点,在钢铁冶金工业中广泛应用[1-2]。连铸用Al2O3-C材料一般采用树脂结合,并加入一定量的单质硅粉等提高材料性能[3-4]。生产过程中需经高温处理,以获得更加稳定且有较好强度及致密度等性能指标的坯体[5-7]。在当前能源价格日渐高涨和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寻求最佳热处理温度,以实现在满足材料性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8]。通过研究热处理温度分别为700、900、1100、1300、1500℃时材料的常温、高温性能以及显微结构的变化,期望对连铸用Al2O3-C材料的烧成工艺有一定指导意义。
1 试验方案
1.1 原料
试验原料包括粒度为0.5~0mm的板刚玉骨料,煅烧α-Al2O3粉的粒径小于0.044mm,98单质硅粉的粒径小于0.044mm,899天然鳞片石墨。固体酚醛树脂作为结合剂,乙醇含量为95%(质量分数,下同)的酒精作为溶剂。试验所用部分原料的化学组成如表1所示。

1.2 试样制备
试验各方案的原料配比如表2所示。

制样流程如下,首先各种原料及结合剂在高速逆流倾斜式造粒机内混合均匀,之后加入4%的酒精,高速造粒20min。造粒后的物料控制挥发分的质量分数为0.8%~1.0%,于150MPa等静压成形,并在200℃下进行固化。方案S1、S2、S3、S4、S5的试样分别于700、900、1100、1300、1500℃下埋碳热处理,热处理后制成检测所需试样。
1.3 性能检测
采用洛阳精达型号为APBD-001的设备,按照GB/T2997标准检测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采用济南型号为YE-2000A的设备,按照GB/T3001标准检测抗折强度。采用济南型号为YE-2000A的设备,按照GB/T5072标准检测耐压强度。采用洛阳精达型号为HMOR-03A的设备,按照GB/T13243—1991标准检测高温强度。采用美国FEI-NOVA-NON-ASEM23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的显微结构。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处理温度对Al2O3-C材料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热处理后试样的残余线变化的规律如图1所示,显气孔率及体积密度变化的规律如图2所示,常温抗折及耐压强度变化的规律如图3所示,高温抗折强度变化的规律如图4所示。




通过图1可看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材料残余线变化率先减小后增加,低于1300℃的热处理后的试样为收缩状态,1500℃热处理后试样为膨胀状态。酚醛树脂受热变化过程为:在100~200℃形成交联树脂结构;从340~360℃起进入热分解阶段;到600~900℃时释放出CO、CO2、H2O、酚类等物质,最后达到炭化网状结构。从材料的残余线变化看出,热处理温度超过900℃以后,材料的收缩量开始明显减小,显示出炭化网状结构基本形成。
通过图2可以看出,材料的显气孔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逐渐升高,体积密度出现降低的趋势,但二者改变幅度均不大。热处理温度继续提高时,随着显气孔率的提高,1300℃以后体积密度开始下降。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常温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00℃热处理后强度达到最高。从图4可以看出,高温抗折强度自900℃热处理后开始明显增加,之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00℃热处理后高温强度达到最高,但高温强度变化幅度相对常温强度变化幅度较小。热处理温度在900至1300℃之间时,连铸用Al2O3-C材料呈现较为优良的力学性能指标。
2.2 热处理温度对Al2O3-C材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由于经700℃热处理及900℃热处理后的试样内没有发现碳化硅晶须,因此不再给出电镜照片。经1100、1300、1500℃热处理后的试样的电镜照片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看出,在1100、1300、1500℃热处理后,有明显的碳化硅晶须生成;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碳化硅晶须的生成数量增多,且逐渐生长变粗大。
碳化硅晶须生长过程中,受到热处理温度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局部温度起伏等因素造成晶须内应力增加,引起晶格的畸变,产生层错、位错及弯晶等晶体缺陷,在宏观上表现为晶须表面弯曲、粗糙、多节;如果无杂质进入晶格、温度场均匀,则形成光洁的直晶[9-10]。从图5看出,1100、1300℃热处理后碳化硅晶须细小、弯曲,1500℃热处理后晶须粗大且直。
碳化硅晶须的生成对材料体积、常温及高温强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图1中自1100℃开始残余线变化逐渐减小,常温强度大幅提高均是因为试样内生成碳化硅晶须的原因;而1500℃常温强度下降,则是因为气孔率增加、体积密度下降所致。而在各温度热处理后试样的高温强度变化幅度小,这是由于1450℃做高温抗折强度试验时碳化硅晶须继续在各试样中生成。
3 结论
1)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连铸用Al2O3-C材料的残余线变化先减小后增加,1500℃热处理后试样为膨胀状态,其他温度(700、900、1100、1300℃)热处理后均为收缩状态;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显气孔率逐渐升高,体积密度逐渐降低,但二者的变化幅度均不大。
2)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常温及高温强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300℃热处理后强度最高,热处理温度在900至1300℃之间时,连铸用Al2O3-C材料呈现优良的力学性能。
3)高于1100℃热处理后试样内有碳化硅晶须生成,热处理温度越高,碳化硅晶须的生成量越多,晶须越粗大。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杰,李楠.碳复合耐火材料[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90.
[2] 田守信,牟济宁.连铸耐火材料及其发展[J].中国冶金,2003(65):41.
[3] 贺中央.连铸用功能耐火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耐火材料,2011,45(6):462.
[4] 王振兰,李小明.连铸用功能耐火材料的发展[J].山东冶金,2008,30(1):8.
[5] 王建筑,孟红涛,王廷力,等.树脂加入量对造粒效果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8,31:187.
[6] 郭海珠,余森.实用耐火原料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7] 王维邦.耐火材料工艺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8] WANG Jian-zhu,ZHAO Jun-xue.Effect of the Amount of Recycled Materials on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Al2O3-C Materials[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641/642):321.
[9] Lee G J,Cutler B L.Formation of Silicon Carbide From RiceHulls[J].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Bulletin,1975,54(2):195.
[10] 宁叔帆,刘晓霞,马勇,等.SiC晶须制备方法及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