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换另外一幅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所有  文献  资讯  行情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焦化技术  炼铁技术 炼钢技术  烧结技术 球团技术 轧钢技术 国外技术 质量标准 操作规程 企业名录 冶金专利 视频中心 兑换中心 会员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技术文献 >> 炼钢技术 >> 综合资料
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试验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3-11-14]  作者:廖鹏,侯泽旺,秦哲,张兴中,仇圣桃  编辑录入:admin  点击数:537

点击下载——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试验的研究.doc

 

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试验的研究

廖鹏,侯泽旺,秦哲,张兴中,仇圣桃

(钢铁研究总院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钢铁流程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要: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在同一转炉内进行前期脱磷倒渣后,中后期少渣脱碳以冶炼超低磷钢的工艺,即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工艺。结果表明:在铁水磷质量分数为0.11%~0.14%条件下,半钢和终点渣碱度控制在2.0~2.3和3.6~3.8,TFe质量分数控制在14%~16%和16%~18%,半钢倒渣量40%~60%,可以使转炉终点磷质量分数控制在0.007%以下。

  词:复吹转炉脱磷率磷分配比炉渣成分

磷对于绝大多数钢种来说是有害元素,磷偏聚在晶界上会降低钢的低温韧性和引起回火脆性,磷还降低钢的力学性能、可焊性、抗裂纹性、不锈钢的抗腐蚀性[1]。目前,由于世界各国国防、交通、石油和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钢铁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苛刻,对钢中磷含量提出更高要求。一些低温用钢、海洋用钢、抗氢致裂纹钢(用作长期野外作业的重轨,天然气、石油输送管道以及石油精炼设备等)要求w(P)小于0.01%或0.005%[2]。顶底复吹转炉冶炼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降低成本、减少喷溅和提高炼钢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3]。其中,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法是在铁水预处理过程中,利用复吹转炉吹炼前期低温的有利条件实现充分脱磷,半钢倒掉40%~60%脱磷渣后进行少渣吹炼,并出钢留脱碳渣作为下一炉前期脱磷渣,以提高脱磷效果。这样在不增加冶炼设备的条件下,不仅使转炉热效率提高,而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4]

本文根据新钢(低温保碳出钢)现场试验结果,通过计算脱磷率和磷在渣/钢间分配比,研究它们与温度、炉渣组成、半钢w(C)/w(P)比值的关系,确定了复吹转炉脱磷期控制温度范围,以及前期脱磷和后期脱碳过程相关的工艺参数。

1 研究方法及试验结果

1.1 研究方法

在新钢120t顶底复吹转炉上,采用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法进行试验。造渣料主要包括石灰、烧结矿、白云石。前期氧枪供氧流量为15000~18000m3/h,工作氧压0.80~1.05MPa,相对枪位1.50~1.90m中后期氧枪供氧流量为20000~23000m3/h,工作氧压0.80~1.05MPa,相对枪位1.40~1.70m底吹供气流量140~160m3/h,底吹供气压力1.00~1.10MPa。原料铁水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及平均温度见表1,废钢比约为15%。

1.2 试验结果

试验总共20炉,表2列出了其中5炉半钢及终点钢、渣成分和脱磷效果,以及20炉试验的相应平均值。由平均值可知,脱磷期脱磷率49.83%,磷分配比为17.60脱碳期脱磷率85.71%,磷分配比为154.05整个转炉炼钢过程平均总脱磷率92.57%。

 

2 分析与讨论

2.1 温度对脱磷效果的影响

图1和图2分别表示半钢和冶炼终点温度对脱磷效果的影响。由图1可知,随温度升高,半钢脱磷率和磷分配比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最大脱磷率为68.50%,对应温度1421℃,磷分配比最大为39.17,对应温度1432℃。由图2可知,随温度升高,终点脱磷率逐渐减小,磷分配比先增大后减小。其中,磷分配比最大为346.38,对应温度1590℃。

为了获得较好的脱磷效果,半钢温度应该控制在1400~1440℃较为合理,终点温度控制在1580~1600℃较为合理。而李建新等[4]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当半钢温度小于1320℃时,ΔG<0,转炉熔池中[P]优先于[C]氧化,认为此时可以在[C]大量氧化前,并且温度没有升高的时候,倒炉排脱磷渣时机最好。导致理论计算和新钢现场试验结果的差异的原因是:脱磷是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脱磷,平衡常数KP值减少,会使磷分配比降低,对磷从金属向炉渣的转移不利但炉内铁水温度还要满足渣料熔化的要求,低温难于获得碱度高、流动性好的均匀渣,温度升高降低了炉渣的黏度,加速了石灰的熔解,从而有利于磷从金属向炉渣的转移。炼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温度过低不仅对脱碳段的升温和终点温度控制不利,而且影响脱磷期碱度和脱磷动力学条件的提高。因此,现场实际脱磷要选择一个比理论计算值偏高的、合适的温度范围,同时保证熔池温度平稳上升。

由此可见,冶炼初期要根据铁水温度采用不同的操作制度。铁水温度低,要采用低枪位操作以提高熔池温度,加速石灰的熔解,迅速形成初期渣,充分利用前期炉渣(FeOn)高、炉温低的优势,快速脱磷。若铁水温度过高,冶炼初期要适当采用高枪位操作,并加入部分矿石,抑制炉温的快速升高,同时也有利于石灰的溶解,延长冶炼在低温区(1400~1440℃)的运行时间。

前期脱磷后,倒掉40%~60%高SiO2、高P2O5的炉渣,在中后期脱碳阶段,造高碱度炉渣,以保持前期的脱磷成果,但也要求转炉熔池温度升高,炉渣流动性变好的同时,高温返磷会影响终点脱磷效果。因此,终点温度也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脱碳处理后的渣留在炉内,作溅渣护炉使用,也可在下一炉脱磷处理时作为脱磷渣使用,利用其高碱度、高氧化性和物理热,加速前期化渣,提高前期脱磷率。

2.2 炉渣氧化性对脱磷效果的影响

脱磷过程中[P]与[O]结合生成P2O5后,与石灰中的CaO作用生成3CaO·P2O5或4CaO·P2O5。炉渣高氧化性有利于脱磷,(FeOn)在脱磷过程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是作为磷的氧化剂起氧化磷的作用,(FeOn)含量高可以促使铁水中的[P]更好地与固定剂结合另一方面充当把(P2O5)结合成(3FeO·P2O5)的基础化合物的作用。此外,(FeOn)升高会促进氧化钙在渣中的溶解,但过高的(FeOn)会造成铁损失率高。

图3和图4分别表示半钢渣和终点渣中TFe含量对脱磷效果的影响。由图3可知,当半钢渣中TFe质量分数在8%~19%,随TFe含量的增大,脱磷率和磷分配比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最大脱磷率为68.50%,对应TFe质量分数为13.81%,磷分配比最大为39.17,对应TFe质量分数为18.89%。由图4可知,当终点渣中TFe质量分数在12%~24%,随TFe含量的增大,脱磷率和磷分配比近似呈增加趋势。其中,最大脱磷率为93.48%,对应TFe质量分数为20.19%,磷分配比最大为346.38,对应TFe质量分数为20.19%。

炉渣TFe中主要成分为(FeO),脱磷反应中[O]的高低实际上是由熔渣中(FeO)的活度决定的。随着炉渣(FeO)含量的增加,(FeO)的活度增大,有利于脱磷。炉渣(FeO)含量越高,磷在渣/钢间的分配比越大。可见,要提高磷分配比,即提高熔渣的脱磷能力,必须提高熔渣(FeO)的活度。在转炉冶炼前期低温、低碱度条件下,(FeO)的活度系数变化不大,增加渣中(FeO)的浓度是增大(FeO)的活度的主要手段。另外,(FeO)含量高可以增加熔渣的流动性,对改善脱磷的动力学条件也是有利的。但(FeO)含量过高,将稀释(CaO)的脱磷作用,在生产实际中,渣中(FeO)含量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如不造成大的喷溅等。考虑中后期脱碳处理后,提高终点渣的氧化性以减少钢水回磷,以及终点渣留在炉内,在下一炉脱磷处理时作为脱磷渣使用,因而可以适当提高终点渣中TFe含量。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脱磷效果,半钢渣中TFe质量分数保持在12%~16%,转炉终点渣中TFe质量分数保持在16%~20%。

2.3 炉渣碱度对脱磷效果的影响

图5和图6分别表示半钢渣和终点渣碱度对脱磷效果的影响。由图5可知,当半钢渣碱度在1.7~2.7,随碱度的增大,脱磷率和磷分配比均呈增大的趋势。其中,最大脱磷率为68.50%,对应碱度2.02,磷分配比最大为39.17,对应碱度2.61。由图6可知,当终点渣碱度在2.2~4.0,随碱度的增大,脱磷率和磷分配比呈增大趋势。其中,最大脱磷率为93.48%,对应碱度3.65,磷分配比最大为346.38,对应碱度3.65。

 

炉渣碱度是表征炉渣性质的重要参数,是影响脱磷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常用的炼钢渣中的碱性氧化物CaO、MgO、MnO和FeO中,CaO的脱磷能力最强,MgO次之,而MnO和FeO则最弱。随着炉渣碱度的提高,石灰的活度也增加,有利于脱磷。(CaO)是使五氧化二磷的活度系数γP2O5降低的主要因素,增加(CaO)可以增大aCaO,降低γP2O5,使磷在渣铁间的分配比LP提高。高碱度、高氧化铁的炉渣能使磷呈现强烈的氧化趋势,(P2O5)将与(CaO)结合成稳定的磷酸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炉渣碱度可以大大地提高脱磷效率。但是碱度越高,所需加入石灰增加,炉渣的黏度增大,化渣受阻,部分CaO颗粒不能完全熔化,导致炉渣的流动性减弱,反而不利于脱磷。此外,炉渣碱度与氧化铁的活度也有关系,过高碱度会减少氧化铁的活度,从而影响脱磷效率。所以,对于脱磷过程,过高或过低的炉渣碱度对脱磷都有不利的影响。为获得较好的半钢和终点脱磷率,应该保持半钢时渣碱度在2.0~2.3,终点渣碱度在3.6~3.8。

2.4 半钢w(C)/w(P)比值对前期脱磷效果的影响

由表1和表2可见,半钢平均脱碳量约为铁水平均碳含量的31.81%,但熔池温度相对较低。半钢操作时,偶尔出现溢渣现象观察半钢渣,石灰熔化较好。综合前面的分析,前期脱磷渣氧化性较高、流动性好、造渣快,底吹强度适中,使前期碳在渣钢间间接氧化(吸热反应)的程度较大,半钢温度相对较低,且钢、渣有一定的乳化,均有利于前期脱磷。即控制好半钢渣性质、半钢倒炉温度和钢、渣的活动状态是解决好前期脱磷的关键操作。可见,前期适当地促进碳氧化,可使熔池适当升温以促进化渣,同时脱碳产物使钢、渣有一定程度的乳化而增大钢、渣反应界面。

为了控制好前期脱磷,半钢倒炉温度和钢、渣活动状态的控制可以关联为半钢w(C)/w(P)比值的控制,这样也近似把钢、渣活动状态量化了,同时w(C)/w(P)比值也反映了半钢渣的脱磷性能。可见,如何控制好w(C)/w(P)比值,也是解决好前期脱磷的关键操作。

针对新钢的铁水条件,其半钢w(C)/w(P)比值对脱磷效果的影响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半钢w(C)/w(P)比值为66.7~80.3时,脱磷率较高,为64.6%~68.5%磷分配比则随w(C)/w(P)比值的增大而增大。由于w(C)/w(P)比值为66.7对应的半钢碳、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07%、0.046%,w(C)/w(P)比值为80.3对应的半钢碳、磷质量分数分别为2.81%、0.035%,根据试验中半钢脱磷率较高的炉次的数据,半钢碳质量分数应控制在2.81%以上,磷质量分数应在0.046%以下,且w(C)/w(P)比值不小于66.7。

此外,还需要控制合适的半钢温度,需要氧化足够的碳,图8为半钢碳质量分数与半钢温度的关系图,由图可见,要使半钢温度在1400~1440℃之间,半钢碳质量分数必须小于3.13%。

因此,为获得较好的半钢脱磷效果,必须控制好半钢碳质量分数的范围,即2.81~3.13%。

3 炉渣碱度、氧化性对脱磷效果综合影响

在对脱磷过程的分析中,冶金工作者得到了一系列用来描述熔渣脱磷能力的等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Healy[5]等式和Balajiva等式[6],以及由Suito[7]据此回归得到的Healy等式和Balajiva等式。在本试验条件下,根据Suito回归得到的Healy等式,回归得到如下Healy等式。

把用渣碱度w(CaO)/w(SiO2)和全铁分浓度w(TFe)表示的式(1)、(2)变形成式(3)、(4)。其中,取半钢钢水温度为1420℃,终点钢水温度为1590℃,渣中MgO、MnO、P2O5、Al2O3等微量成分的浓度为试验结果平均值。另外,假设氧化铁全部为FeO,w(TFe)可通过原子量比求出。

通过式(3)、式(4)计算获得不同渣碱度下TFe含量和磷分配比的关系,如图9所示,图中各个散点为实际生产试验数据,曲线为回归计算数据。由图可知,炉渣碱度对磷分配比的影响大于TFe含量对磷分配比的影响在相同TFe含量下,随着碱度的增大,磷分配比增大,脱磷效果增加相同碱度条件下,磷分配比随渣中TFe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R=2.0时,半钢渣中最佳的TFe质量分数区间在14%~21%R=2.3时,半钢渣中最佳的TFe质量分数区间在14%~20%试验数据表明,半钢渣中TFe质量分数在12%~16%,磷分配比相对较大。当R=3.6时,终点渣中最佳的TFe质量分数区间在12%~18%R=3.8时,终点渣中最佳的TFe质量分数区间在12%~18%试验数据表明,终点渣中TFe质量分数在16%~20%,磷分配比相对较大。因此,在采用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法时,前期应该控制渣中碱度在2.0~2.3,TFe质量分数在14%~16%,中后期应该控制渣中碱度在3.6~3.8,TFe质量分数在16%~18%。

4 结论

1)随着冶炼前期和中后期温度的升高,半钢和终点脱磷率、磷分配比均呈明显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渣碱度对脱磷效果的影响要强于TFe含量对脱磷效果的影响,在保证化渣充分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渣碱度值,保持合适TFe含量,既利于提高脱磷效果,又可以降低铁损失如何控制好w(C)/w(P)比值,也是解决好前期脱磷的关键操作。

2)基于新钢铁水条件及低温保碳出钢的要求,控制合理工艺参数,半钢和脱碳期脱磷率可分别高于49.83%和85.71%,总脱磷率高于92.57%,转炉终点w(P)控制在0.007%以下,转炉终点渣钢间磷分配比高达346.38。具体参数为:①半钢温度控制在1400~1440℃,终点温度控制在1580~1600℃②前期控制渣中碱度在2.0~2.3,TFe质量分数在14%~16%,中后期控制渣中碱度在3.6~3.8,TFe质量分数在16%~18%③控制半钢C质量分数在2.81%~3.13%。

   献:

[1]   朱勋,章立丹,王士本.磷对中碳Cr-Mn-S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钢铁,1991,26(1):42.

[2]   田志红,艾立群,蔡开科,等.用CaO系渣进行钢水炉外深脱磷的研究[C]//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63.

[3]   汪大洲.钢铁生产中的脱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4]   李建新,郝旭东,仇圣桃,等.复吹转炉多功能法脱磷工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1(8):970.

[5]   Healy G W.A New Look at Phosphorus Distribution[J].JIron Steel Inst,1970,208(7):664.

[6]   Balajiva K,Vajragupta P.A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sphorus Reaction in the Basic Steeling Process[J].J IronSteel Inst,1946,CLⅢ(1):115.

[7]   Suito H,Inoue R.Thermodynamic Assessment of Hot Metal and Steel Dephosphorization With MnO-Containign BOF Slags[J].ISIJ International,1995,35(3):258.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 扫一扫,访问冶金之家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加QQ:1525077243
更多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冶金之家 www.GTjia.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   客服传真0311-80927348  客服邮箱gtjiacom@126.com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冶金之家QQ群] 炼铁技术交流群:53122098 炼钢技术交流群:116793970
工信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11014312号-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不承诺拥有其版权 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