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LF精炼低硅控铝钢增硅原因的分析及对策.doc
LF精炼低硅控铝钢增硅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陈永金,韦军尤,杨剑洪,邓深
(转炉炼钢厂)(技术中心)
摘 要:分析低硅控铝钢在LF精炼过程中增硅原因:在当前工艺条件下精炼脱S任务重、转炉下渣量大、精炼时间偏长。提出并实施了提高铁水脱硫效率、提高挡渣效果、优化控铝模式、控制生产周期等措施,DC01钢种因Si含量高而改判钢种的比例由2.46%降到0.81%。
关 键 词:炼钢;精炼;低硅控铝钢;增硅;脱硫
1 前言
柳钢150t转炉于2009-08开始低硅控铝钢的研发工作,先后开发了SPHC、DC01、HP295、380CL、SAPH370、SAPH440、LG370C、ML08Al等钢种。该类钢的成功开发,拓宽了柳钢品种范围,增加了公司的经济效益,但在生产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为钢中Si超标。本文对增硅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获得改进。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控硅难度相对较大的DC01(化学成分见表1)为例,对增硅问题进行分析。

受废钢等原材料的限制,目前转炉厂生产DC01仍主要采用RH-LF路线。基本工艺流程:铁水预脱硫+废钢→转炉吹炼→未脱氧出钢→真空(吹氧)脱碳、控铝→LF造白渣,脱硫、控铝,钙处理→连铸。
该路线存在冶金周期长、LF进站温度低,通电时间长、脱硫压力大、硅难控等问题。对2010年1~12月累计生产DC01共33.9万吨的成分进行统计,w钢(Si)大于0.03%炉次占总炉次的2.46%。按规定,w钢(Si)超标炉次改判为SPHC或Q195系列,这影响到生产的顺行,增加了转炉厂炼钢成本,降低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3 增硅的原因
3.1 理论分析
一般情况下精炼过程温度处在1580℃~1600℃。文献[1]通过计算Al还原SiO2时的吉布斯自由能得出:在此温度区间,反应向生成硅的方向进行。
LF精炼炉具有脱氧脱硫、调节成分温度、去除夹杂物等冶金功能,其中脱硫反应前提是脱氧充分,而在脱氧充分的情况下也具备了增硅反应的热力学条件。LF精炼脱硫反应时在底吹氩强烈搅拌作用下,除了完成脱硫任务外,也为增硅反应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学条件,加快了w渣(SiO2)与w钢(Al)的反应速率,促进了增硅。
3.2 生产因素分析
3.2.1 转炉终点控制
优化前转炉终点控制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优化前转炉终点控制存在的问题:(1)出钢C-O-T不够协调,如w钢(C)低w钢(O)高、w钢(C)高w钢(O)低现象比较突出,增加了后道工序的处理难度;(2)转炉终点w钢(S)不稳定,大于0.025%比例较高,LF精炼炉脱硫任务较重。据统计,2010年9~12月份转炉终点w钢(S)大于0.025%比例高达54.8%。许多w钢(S)高炉次不得不改炼SPHC,严重影响生产顺行和调度排产。

由表3可以看出,DC01增硅的主要环节在LF精炼工序。真空出站至LF出站,w钢(Si)平均增加了0.015%。这主要是由于LF精炼过程中,渣中不稳定氧化物SiO2被Al、Ca还原所致。

3.2.3 钢包渣中SiO2
钢包顶渣中的SiO2主要来源于出钢下渣和外来带入。
(1)下渣量。转炉终渣含有大量的SiO2及较高的氧化性(车间转炉终渣w渣(SiO2)、w渣(TFe)一般在15%~20%),当大量炉渣在出钢过程中随钢流进入钢包时,不仅增加了钢包顶渣的SiO2含量,也增加了精炼造还原渣的难度。下渣量越大,精炼渣中反应物SiO2也越多,增硅的可能性也越大。生产实践表明,LF精炼过程中将渣中w渣(SiO2)控制在8%以下,有利于Si的稳定控制。
(2)外来带入。在外来加入的SiO2包括合金中硅带入、精炼造渣料中的SiO2。合金量比较大的低硅钢种,Mn是主要的合金元素,使用合金化的中碳锰铁一般含有一定量的硅。目前,大转炉车间使用的中碳锰铁w(Si)为2%。实际在生产380CL时,加入的中碳锰量陈永金等:LF精炼低硅控铝钢增硅原因分析及对策23约10kg/t,硅回收率按80%计,则可增硅约0.017%,要想把w钢(Si)连续稳定地控制在≤0.03%,难度比较大。大转炉车间精炼造渣料主要包括石灰、精炼调渣剂、改质剂、萤石等,这些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含有一定量的SiO2。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提高造渣料的质量,提高石灰的有效CaO含量,提高萤石的CaF2含量等,来降低精炼造渣料中的SiO2。
3.2.4 脱硫
在LF精炼过程中,由于脱硫反应是在脱氧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的,大量脱硫时顶渣还原性强,再加上脱硫时对钢水进行强烈搅拌,钢渣充分接触,增加了化学反应界面面积,脱硫反应与增硅反应热力学条件及动力学条件基本相同,因此LF精炼大量脱硫是造成钢中增硅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产实践表明,真空出站w钢(S)大于25×10-6个,LF脱硫量≥0.010%,钢液出站w钢(Si)基本在0.03%以上。
3.2.5 精炼时间
文献[2]指出:[Si]-[A1]反应平衡时的w钢(Si)在1.00%左右,远远大于钢种上限要求,所以该反应达不到平衡,一直会向增硅方向进行。因此,随着精炼时间的延长,回硅量也逐渐变大。现场实践表明,LF精炼时间超过1h,回硅量≥0.03%。
3.2.6 其它因素
在生产中还发现钢包残钢残渣、化验分析、中间包取样深浅等对增硅也有部分影响,但程度较小,且控制难度不大,在此不做深入分析。
4 改进及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增硅量:
(1)100%铁水预脱S处理,提高铁水脱硫效率,扒净脱S渣,加强废钢管理,优化废钢配比,使转炉终点w(S)尽量控制在0.025%以下,减轻LF脱S压力;
(2)严抓炉容炉况管理,优化吹炼操作,稳定转炉终点,尽量使终点C-O-T协调出钢;
(3)完善挡渣工艺,加强挡渣锥的烘烤及管理,减少出钢下渣量;
(4)确定各工序合理的石灰加入量,保证炉渣碱度及良好流动性,从而降低二氧化硅活度;
(5)优化精炼操作,规范LF精炼炉造渣、送电、控铝制度;
(6)提前与调度、钢包、行车等车间做好沟通与协调,合理安排生产节奏,使LF精炼时间尽量控制在60min以内;
(7)强化管理,制定详细的工序交接标准及考核标准。根据各工序S含量、精炼时间等判定责任并严肃考核,加强职工责任心。采取上述措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1~12月,柳钢转炉厂150t系统生产DC01累计2220炉,其中因Si高改判18炉,改判率由攻关前的2.46%降到0.81%。
5 结语
柳钢转炉厂150t系统在2010年生产DC01因硅高改判率达2.46%,分析发现LF精炼脱硫量大是造成Si超标的主要原因。另外,转炉下渣量大、精炼时间过长对钢水增硅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011年在生产中通过采取各种改进措施,如强化铁水预脱硫处理,减轻LF脱硫负担、提高挡渣效果、控制精炼时间等,以减少钢水增硅量,硅高改判率截止至2011-12已降到0.81%。但在目前的生产中还存在个别时候铁水供应不足无法预脱硫处理,废钢、石灰质量波动影响转炉终点S含量,生产节奏控制仍不尽合理,以及受班组操作水平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做工作进一步提高控制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徐学永.济钢低碳低硅钢增硅原因分析及对策,天津冶金,2008,3,41~43
[2] 王凤珍,李庆胜,郭辉.低碳铝镇静钢增硅问题探讨.河北冶金:2003,(2):1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