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换另外一幅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所有  文献  资讯  行情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焦化技术  炼铁技术 炼钢技术  烧结技术 球团技术 轧钢技术 国外技术 质量标准 操作规程 企业名录 冶金专利 视频中心 兑换中心 会员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行业聚焦 >> 钢企动态
363吨自卸车——搭载起华菱湘钢实业转型新希望
发表时间:[2013-03-07]  作者:  编辑录入:小钢  点击数:705

363吨自卸车

——搭载起华菱湘钢实业转型新希望

信部网站消息: HMTK600B 型(363吨)电动轮自卸车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整车性能最先进、运载效率最高的电动轮自卸车。

从华菱湘钢怀抱中脱胎裂变,到与中冶京诚联姻,再到问鼎400吨级矿用自卸车,中冶京诚(湘潭)重工才只走了6年,但在华菱“一业为主、相关多元”的“1+5”战略发展大局中,湘潭重工无疑将成为华菱改制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2013年1月20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以及解放军总装备部等有关技术专家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领导,在内蒙古准格尔对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363吨级矿用自卸车进行国家级鉴定,认为该产品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最大吨级自卸车的制造空白,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中冶京诚(湘潭)重工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家、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363吨级矿用自卸车的领军企业,打破了我国露天矿山大型自卸车长期依赖进口的格局,再一次在重型装备领域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力,进而向世界级制造迈进。

没过几天,湖南省省长徐守盛亲自为中冶湘重公司当“推销员”,给中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董事长张喜武写信,推介363吨矿用自卸车,据悉有意向签订17台的销售合同,总额达5.1亿元。此前,徐守盛曾多次视察中冶湘重公司,关注矿车开发进程,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肇雄也多次到公司视察。

中冶湘重,一支新军志存高远,以振兴民族重型装备制造业为己任,争当时代弄潮儿。新华社、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经济日报和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中国钢铁企业网等数十家媒体报道中冶湘重的自主创新实践;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从扶持辅业单位特色发展的角度,予以重点帮助。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中冶湘重公司技术团队远赴全国最大的露天煤矿神华集团内蒙古哈尔乌素矿。363吨矿用自卸车在此经历了春夏秋冬将近一年的全自然周期体验式工业运行,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8摄氏度。经过对这台矿车进行全面的“体检”,表明各项运行指标均达到或者超过设计要求,用户方评价至少不亚于进口同类型矿车,某些方面还要更加出色。

定位高端重工制造

作为多元发展的重要之举,2007年,华菱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将湘钢机电厂改制为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意在破除体制性束缚,使其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空间。目前,湘钢持有中冶京诚(湘潭)重工设备有限公司49%的股份。

既然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应勇于参与市场竞争——崛起于湘潭九华工业园的中冶湘重公司诞生伊始,面临着搞什么样的产品、未来将走向何方的重大思考,经历了彷徨和争议。董事会审时度势,认为在机械行业如果仍然停留于做一般性的大路货,竞争必然十分激烈,产量规模也上不去。结合转型改制前数十年的深厚积淀,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能够将机械、电气、液压、计算机等强项专业高度整合,发挥集成优势,选择竞争门槛较高的产品领域,具体体现在技术要密集、人才素质要高、投资强度要大、市场要相对规范,开发的产品要足以支持企业的盈利要求。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鼓励方向,确保企业从一开始就走在前途光明的道路上。

不能埋头拉车,先要抬头看路。在深入研究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国务院下达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基础上,中冶湘重公司董事会毅然确定,向高端重工制造领域的蓝海启航!

差异化成长

在强手如林的重工装备制造业,后发的中冶湘重,唯一的优势是选择。

大型钢铁企业中的辅业单位改制裂变,如果依然把希望寄托在钢铁主业的内部市场,要求给政策、给实惠,终将难有大的出息,永远处于修、配、改的边缘境地。况且,随着钢铁行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在“十一五”之后逐渐落幕,机电单元在内部市场这一块的业务量必然大幅萎缩,生存艰难。

中冶湘重不涉入一般性的通用工程机械和冶金装备制造领域,不搞虎口夺食,而是以驱动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大型、特大型的资源型、能源型装备研发与制造,同时向城市地铁建设、隧道工程以及页岩气压裂设备领域延伸。

流淌着钢铁血脉的中冶湘重,为什么回避冶金装备制造?公司总经理何国刚感叹,这个行业太成熟,可以说早就没有可以支撑中冶湘重进入发展的较大空间了。中国钢铁工业近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冶金装备制造的优秀企业,群雄逐鹿,我们错过了这一黄金期。目前,冶金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呈现两级分化,许多也正遭到淘汰,我们只能另起炉灶,拓宽视野,用前瞻性目光寻求市场机遇。出于安全和效率的考虑,矿山露天开采的方式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大型矿用车辆以国产替代进口,将会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体制的能量

战略确定之后,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包括人才的资源、技术的资源、资金的资源。在构建人才优势方面,中冶湘重公司按照“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开放性思维,从体制上走出一条人才创新的道路。在以自有技术骨干力量为基础的前提下,更把视线拓展到全球,整合外部与企业产品发展相吻合的精英力量,组建国内技术专家顾问团队,动态使用,既明显降低了人才成本,更无跳槽之忧。

开放性的人才体制,使中冶湘重得以瞄准世界本领域最前沿的发展状态,从中发掘需求和特点,解析这种技术的形成过程,以求为我所用。中冶湘重对美国卡特、日本小松这两大顶级企业363吨级矿车的技术水平进行透彻研究,力避简单模仿,不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而是通过集成创新掌握整车技术,努力形成自身产品特色。中冶湘重现阶段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是掌握了驱动技术的集成能力和车体结构设计能力,根据产品需求,知道应当集成什么、能够从哪里获得这些东西。同时在重型装备的轻型化、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凡与工业驱动技术紧密相关的领域,均是中冶湘重的产品发展方向,不断延伸、拓展应用,包括矿山装载设备、挖掘机械、压力机械、掘进机械。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曾经盛赞中冶湘重是典型的“波音模式”,全球采购、全球销售。

借助人才体制的能量,2013年底,另一台国产化率相当高的矿车将开发出来,控制程序也是自主设计,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增强对进口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当初,某家国外着名公司有意与中冶湘重在大型矿用车辆项目上合作,但对方要价太高,并且一定要控股,只允许生产220吨矿车,还必须是他们成熟的产品,知识产权是人家的,只能进行组装和喷漆,零部件向这家公司采购,产品标志是他们的Logo在前,中冶湘重在后,完全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花了大价钱,却等于把自己的脑袋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这样的傻事不能干。中冶湘重立志要自主开发“争气车”,终于凭实力升起为中国重工行业的一道风景线,国家工信部重大装备司对中冶湘重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中冶湘重公司已经形成240吨、270吨、320吨、363吨全系列矿车、年产200台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产值可达50亿元。为亚洲最大的铜矿——江西铜业集团供货的两台220吨矿山车辆很快将要下线。

中冶京诚(湘潭)重工,从湘钢的母体中脱胎裂变六年,他们奋斗进取,不甘平庸,不负股东的期盼,不负这个机遇无限的时代。既然改制是为了获得发展,就应当去潮头踏浪。好在,已经有了希望的开篇。

相关文章
热点排行
  • 扫一扫,访问冶金之家
更多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加QQ:1525077243
更多合作单位
版权所有:冶金之家 www.GTjia.com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客服电话0311-80927349   客服传真0311-80927348  客服邮箱gtjiacom@126.com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冶金之家QQ群] 炼铁技术交流群:53122098 炼钢技术交流群:116793970
工信部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11014312号-1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 不承诺拥有其版权 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