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能源需求习惯难以改变,石油和煤炭仍将是一次性能源消费的主力。不过,伴随着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不断技术攻关,市场发展壮大,人类能源消费结构已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绿色能源发展道路逐渐成为共识。
“所有的事情都在表明,‘绿色道路’是智能发展的道路,是唯一发展的道路。”丹麦气候、能源与建筑部长马丁·里德加德在论坛间隙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显得十分自信。当然,作为全球风电和生物质能领域领头羊,丹麦在这一领域确实具有发言权 据BP年鉴,除水电外,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17.7%,其中,欧盟消费占比达41.5%,非经合组织国家占比为24%。而占全球总人口约0.08%的丹麦,其可再生能源占比达2.8%。目前,丹麦的人均风电装机容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0倍,位居世界第一。按其可再生能源战略,丹麦计划到2020年,全国电力需求的50%将来自风电。
当然,丹麦并非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唯一明星,特别是在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上,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目前的技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部分发达经济体甚至因新兴经济体的成本优势,采用反倾销立案调查等手段对后者进行“狙击”。
BP年鉴显示,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17.7%,其中风电以25.8%的增幅领先,其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所占比例首次过半。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中国是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太阳能由于比较基数较低,去年发电量增幅达86.3%。
不过,并非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都十分迅猛。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生物燃料生产仅小幅增长0.7%,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幅。BP认为,这是因为汽油中的乙醇燃料比例已达到所谓“掺混瓶颈”,美国生物燃料生产增速放缓,但也达到了10.9%;巴西由于甘蔗欠收,去年生物燃料生产大幅减少15.3%。
BP生物燃料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纽认为,南美国家使用生物质能作为汽车动能的技术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未来的发展瓶颈在于成本降低和基础设施,如燃料添加基站等。他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提供全球发电量的11%。欧盟在2030年将有26%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处在领先地位,但中国和美国将在这一领域发起强劲挑战。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秘书长阿德南·阿明在峰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风电技术已处在国际领先地位,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2015年相关战略的推出,中国在这一领域将获得更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