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首钢第十七届五次党委扩大会上,朱继民做了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的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首钢“十一五”工作;布署了首钢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对2011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今日本报二三版刊发报告摘登,供各单位和广大读者学习参考。——编者
“十一五”时期是首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首钢全面推进搬迁调整、实施战略性转型的五年,总公司党委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创新创优创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持续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为了贯彻中央决策,首钢始终把“创新创优创业”作为贯彻中央决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三创”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通过创新创优创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同时形成了新时期首钢思想文化。各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形成“人人是创新主体、处处有创新课题”的浓厚氛围;打造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了“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开放合作、求真务实、人才为本”的思想文化;带动了板材文化建设,促进了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推动了学习型企业建设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人与企业共同发展。首钢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称号和“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奖,总公司领导荣获“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二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基本形成
经过八年艰苦奋战,各新钢厂建设已基本完成,实现了从长材生产为主向高端板材和精品长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先期建设的首秦公司成为260万吨规模的“专精深强”的宽厚板生产基地,为首钢香港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和提高融资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迁钢公司成为能够生产冷轧硅钢的800万吨规模的大型钢铁企业,不仅成为试验场和练兵场,而且成为首钢搬迁调整核心基地。顺义冷轧公司成为汽车板和家电板生产基地,产量达到170万吨,已向众多知名汽车和家电企业批量供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按照国家提出的“建成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要求,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已建成1000万吨规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工艺流程基本打通。
在搬迁调整的同时,贯彻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首钢先后联合重组了水钢公司、贵钢公司、长钢公司、伊犁钢铁公司、通化钢铁公司,使首钢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1世纪新首钢的框架基本形成。
(三首钢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向技术研究院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98个实验室,370多台套试验设备,科研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不断增强,以高级别管线钢为代表的研发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汽车板为标志的高端产品实现重大突破。科研人才迅速壮大成长,以21名首席工程师、百名博士、双百硕士和140多名高级工程师为代表的研发管理团队,成为首钢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做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6年至2010年,取得科技成果277项,比“十五”期间增长88.4%,其中4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项次成果获得国家奖励;申请国家专利754项,比“十五”期间增长3.7倍,其中发明专利470项、实用新型专利284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66项,增长2.4倍,其中发明专利120项、实用新型专利246项;参与制订和修订国际标准28项,增长2.1倍,国家标准69项,增长8.8倍。2010年“三地”拳头产品完成1028万吨,其中汽车用钢、管线钢、船板超额完成了三个100万吨的目标。新增“中国名牌”产品1项,累计获得金杯奖29项,用户满意产品服务奖3项,出口免验产品1项,国家级新产品2项。不仅是数量变化,而且表明首钢技术创新已进入钢铁业高端领域,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首钢技术中心在2009年国家认定的569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名列第四位,首钢总公司进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第五位。
(四非钢产业盈利水平大幅增长
在首钢搬迁调整中,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首钢列入北京市国资委改制计划的108家单位全部完成改制,其中辅业改制94家,通过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非钢产业从原来整体亏损,到2004年扭亏为盈,之后又实现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在金融危机使钢铁业效益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为集团整体效益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钢与180多家上下游企业、科研、金融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德国蒂森钢铁公司、日本新日铁、日本电装、日本黑崎播磨、韩国现代重工、比利时CMI公司等进行技术合作或建立合资企业;与国际铁矿供应商、国内煤炭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信、中远、中海集团等开展合作,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和运输渠道,不断开拓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五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
适应首钢搬迁调整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总公司党委制定了《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的决定》等一系列新制度,开展大规模的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考察培养,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领导干部岗位说明书和素质模型。完善三支人才队伍纵向发展、横向贯通的“绿色通道”,完善薪酬激励、岗位作业标准、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和职级升降工作,加强复合型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2006年以来干部调整交流2596人次,2010年首钢直管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33.46%,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8.82%,高级职称占55.82%;“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知名专家和高层次人才52人,拥有首钢技术专家194人、技术带头人254人、优秀青年人才1176人,提前两年实现了“博士过百、硕士过千、本科过万”的“十一五”目标;2010年首钢高技能人才达到16006人(其中高级工12761人、技师2913人,高级技师332人),占技工总数的比例达到40.01%,比2005年提高23.31个百分点。
相关链接
首钢“十一五”取得成绩的八点基本经验
一是中央、北京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首钢搬迁调整、改革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首钢视察并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和北京市多次专题研究首钢搬迁调整问题,不仅解决了我们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而且给予大量资金和政策支持。
二是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既赢得了发展条件,又以首钢一流水平的工程、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打硬仗的作风,取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实现首钢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实施创新创优创业,引领首钢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
四是抓住发展不放松,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把压产搬迁、布局调整、产业升级、加强管理、安置职工、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完成了都市大型钢铁企业整体搬迁的任务。
五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从规模效益型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品种质量效益型、资源能源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六是把积极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发展质量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把市场压力转变为提高企业能力素质的机遇,瞄准先进、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用心执行,全面提高竞争力。
七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企业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加快发展,通过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八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创建学习型企业,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十一五”期间“三创”活动主题
2006年: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的新首钢。
2007年:弘扬长征精神,立志创新创优创业,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
2008年:为创新深入对比思考,为创优找准目标定位,为创业定准措施、练好基本功。
2009年:为创新加强学习开拓视野,为创优精细管理赢在执行,为创业攻关破难追赶先进。
2010年:为创新转变发展理念、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为创优瞄准先进、潜心研究、用心执行、矢志不渝;为创业认清资源、定准目标、选好路径;为建设新首钢坚守奉献、永不懈怠、促进转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