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将有35%左右的平台贷款集中到期,这意味着近三年将有3.2万亿元的平台贷款到期。2012年,平台贷款将迎来首轮偿债高峰。
胡锦涛主席去年11月12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行政力量已经没有这么多资源来支撑经济,中国必然需要激活民间资本投身实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迎接经济的第二春。所以,地方债务危机将迫使政府的职能转变,改变影响微观经济的大环境。这些都是关乎投资者对股市的中长期预期。
改革阻力来自既得利益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之后回答媒体记者问题时提到,改革受制于能力与体制的限制,并强调对左派倾向的警惕,表达了改革绝不能开倒车的态度。
改革的本质在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思想上的阻力,在特殊历史和现实背景下,大政府小市场的思想仍在某些领域和区域盛行,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思想阻力极有可能来自左派思想,也有可能来自于既得利益。第二是利益上的阻力,主要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在分享改革成果之后,继续改革将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极力阻碍改革的深入。
这样的阻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进民退经济减速的现状,社会通胀持续高企,而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累积,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增大。在此情况下,左派思想由于关注普通民众利益而迅速兴起,并出台了一些让普通民众收益的改革措施,赢取一定的民心。而这些措施将威胁到现有既得利益格局,因此将倒逼既得利益集团做出有限的让步。
地方债务偿还压力来临
国家审计署去年计算得出,地方政府债务总和约为10.7万亿元。其中,2011年新增仅约3亿元,相比10万亿的总规模,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中央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进行整治之后,新增债务明显大幅缩减,由此可见,08—09年国家靠大肆投资刺激经济式的发展体制是地方债务激增的主要原因。
尽管新增债务得到控制,但地方债务危机已频临危险期。今年地方融资平台将迎来首轮偿债高峰,近三年将有35%左右的平台贷款约3.2万亿元集中到期,其中部分债务几乎注定将要违约。由于这些官办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系统,债务的违约将给银行带来较大坏账损失,并引发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
地方债务危机催生改革
地方债务危机是原有体制运转的产物,因此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原有体制改革的过程。不仅偿还债务需要体制的改革,债务延期后的偿付也需要改革的配合。
具体来看,短期内偿还债务对于深陷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来说,并无太多办法,直接有效的便是出售公路铁路等具有地方国资背景的资产。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垄断行业过去是民营资本的禁区,因此需要相关的体制改革。这一点我们已经看到,温家宝总理多次表态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并且要求相关的试点在上半年铺开。由此可以预见今年国资并购重组或全面展开,特别是地方国资针对民间资本的增发等行为或将增多。
债务延期同样需要改革的配合。债务置换主要通过新债换旧债,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试点已经展开,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广至更多地区。债务展期也已实施,市场有消息称政府已有条件允许地方债务延期偿还,且由于地方债务问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已绑架中央政府,因此中央政府可能或帮助偿还部分债务。当然,在这一系列治标性措施换取时间之后,仍需一系列治本性的措施来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提高其偿债能力。
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房产税从交易扩展至存量房都将增加现有税种的收入水平,而新政的环境保护税等将为地方政府带来的新的收入。这一系列的改革将带来深远影响,包括推动资源商品的定价体制,引发房地产调控方式的转变以及扶植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等等。
综合来看,地方债务危机是原有体制运转的产物,也催生了改革的加速。结合盘面分析,大盘短线超跌反弹,阶段仍面临中阴格局。根据行为分析,受益于政策支持、黄金期到来和补贴到位、行业高速增长等利多因素,看好农业机械板块存在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