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汉钢公司轧钢厂以“质量月”活动为契机,利用各项停机时间窗口,聚焦设备的优化与精度提升专项工作,通过升级套餐标准,为产品质量提升做好坚实的后勤保障。
设备“调理师” 化解难题保声誉
作为轧钢厂生产的终端工序,钢材打包是连接产品与客户的纽带,如何提高打包质量?如何降低设备事故率,减少备件材料使用量?成为轧钢厂设备“调理师”重点攻关项目。
前期,由于收集设备未升级更新的原因,易出现钢材散卷等问题。本着“客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轧钢厂设备科组织技术人员抽丝剥茧对卷散问题深入分析研究,结合现场,发现原设计卸卷架是呈长7.5m,宽30cm的V字形,但行车磁盘在吸卷过程中因其特殊形状,在吊运钢卷的过程中便会出现产品表面磨损与散卷的情况。
针对此项问题,轧钢厂设立以设备科领衔的项目组,经过考察与对标先进单位经验方法,一方面,通过对高棒线卸卷架进行加固和改造,使之载荷能力再增加;另一方面,对高线卸卷架加装一组长7.5m外径70cm的圆钢,使卸卷架的接触面由原来V形改为平面,经改造实验观察,此举有效避免了行车吊运磨损、钢卷散包退库等一系列问题,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设备“突击手” 击退障碍创高效
一直以来,在轧钢生产中,高棒线自动打包机升降平台,由于原设计送线机构液压马达轴与轮毂配合连接结构不合理,加上设备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极易造成运行中马达与轮毂配合间隙大,从而导致送线过程中阻力增加且无法将打包线压到理想状态,卡线机率高、轮毂固定螺栓断成为制约打包效率的难题。
为全力达到提产增效的目标,轧钢厂设备管理人员在深入探讨后,决定把平台升降信号改到二号压盘伸缩缸处,并把原有带齿的马达和轮毂改为键槽配合,使液压马达与轮毂使用寿命延长,减少了人工维护量。在8月份,高线三台设备先后经过调整改造上线使用,运行效果良好。此项小改造,不仅降低了事故率,且三台设备可同比降低备件费用0.23元/吨。
设备“小计小改”以用户满意为标准
在轧钢厂高线生产现场,收集区域单双线打包机使用的是6.5mm旧制打包丝,但因为此种材质较细、较软,扭结处离开打包机挤压后会自动脱开,后期高线车间为破解这一问题,采用双道打包思路。然而,双道打包节奏慢、备件消耗量大、故障率高,又成为制约生产的新“三座大山”。
面对取舍两难的尴尬境地,高线车间维修人员提出,把打包丝直径增加,由原来6.5mm增加到8mm,并且聚焦攻关解决双道打包的疑难杂症。而经过对设备的改造、打包丝的增加,目前,高线车间两条生产线的产量环比可增涨约600吨,备件月消耗量同比降低0.08元/吨。同时,在棒线车间推广后,轧钢厂四条生产线三台设备全年同比可节省0.36元/吨。
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而客户的认同是对制造企业最大的褒奖。在设备功能精度提升专项工作上,未来,轧钢厂将驰而不息,以用户满意为唯一标准,以产线效率和效益提升为最终目标,不断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意识,持续提升设备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