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下载——京唐550m2烧结机台车上物料和烧结矿分区研究(Ⅰ).doc
京唐550m2烧结机台车上物料和烧结矿分区研究(Ⅰ)
裴元东1,史凤奎2,3,安钢2,赵志星1,程铮明2,3,王洪江2,石江山2
(1.首钢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3;2.首钢京唐公司,河北唐山063200;3.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通过在烧结现场吊取正常生产的烧结机台车,对台车上物料和烧结矿进行分区域研究,考察料层各区域烧结物料和烧结矿性能,发现京唐两台550m2烧结机台车上物料分布存在以下问题:①粒度方面,1号机料层下部物料粒度过粗、偏析过大,导致熔剂粘附少;2号机台车横向上物料分布不均匀,从一侧到另一侧粒度差异较大。②成分方面,1号机熔剂主要偏析分布在料层上层,下层的物料粒度粗、熔剂少,物料化学成分和C含量的偏析均加剧;2号机上物料化学成分和C含量在第二层出现异常,表现出非线性偏析,仅在SiO2和Al2O3含量偏析上具有单调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烧结矿质量的提高。
关 键 词:铁矿烧结;料层;分区研究;粒度偏析;成分偏析
1 前言
随着铁矿资源的劣化,以及烧结设备的逐步大型化,台车上物料的分布状态不可避免地对烧结矿产质量产生影响。物料的性能,如粒度分布和平均粒径等,既影响烧结料层的透气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烧结过程中的反应和烧结矿质量[1];料层内的粒度分布、燃料偏析状况等,还对烧结过程和成品矿的均匀性产生较大影响。反之,台车上各区域烧结矿的质量,也是反映物料烧结效果的重要指针。
在强调设备大型化的同时,如何精确操作,发挥大型设备的优势,也是烧结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任务。研究烧结料层内物料的分布状态及其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并寻找合理的应对措施,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2]。
本文采取吊出正常生产的烧结机台车,对台车上物料和烧结矿进行分区域研究的方法,考察了料层各区域烧结物料和烧结矿性能[3],据此分析各层烧结矿质量的变化,并提出应对措施。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方法
在烧结停机检修时,用天车将烧结机台车吊出轨道,对台车上物料分区域取样分析。台车分为“不点火料层”和“点火料层”,吊取示意图见图1。其中,“不点火料层”为台车布料后在经过点火炉时将火关掉,通过点火炉后取出分析;“点火料层”为台车正常行进到某一位置后停机,取出分析。
取出后的“不点火料层”分64个区域(4层、每层8个区域),见图2;“点火料层”及分区域检测示意图见图3。
2.2 常温态(不点火)混合料分析方法
对于常温态(不点火)混合料,主要检测各区域(64个区域从A1、A2…到D16)的粒度分布、平均粒径、化学成分和含C量。
粒度检测采用普通方孔筛,进行人工筛分。统一筛分时间为20s,以免混合料破碎程度不同影响结果的比较。C含量检测采用碳硫分析仪。
根据检测结果,分别计算混合料平均粒径和含C量的偏析度,计算式如下:
2.3 高温态(点火)烧结矿分析方法
2.3.1 烧结矿粒度降解程度、摔落后产生粉末量和转鼓指数
烧结矿粒度降解程度的检测方法为:①在停机台车上每个区域取>20kg烧结矿样;②对烧结矿样筛分(分级点为40mm、25mm、16mm、10mm、5mm),得到烧结矿样的初始粒度分布;将<5mm粒级筛除,计算出平均粒径(不包含<5mm的部分)X1;③用筛分一次后的烧结矿样进行落下试验,摔落2次后进行第二次筛分,得到烧结矿样的粒度分布,计算出平均粒径(包含<5mm的部分)X2;④对各区域烧结矿的粒度降解程度和转鼓指数进行比较、分析。
烧结矿粒度降解程度和摔落后产生粉末量的计算式如下:
2.3.2 火焰前锋迁移规律分析
首先对台车上物料进行拍照,参考照片中烧结高温带的位置,按比例计算出烧结高温带的位置和高温带的厚度,并结合台车速度(行走时间)进一步计算出烧结高温带的迁移速度,即火焰前锋移动速度。
2.3.3 化学成分与物相分析
化学成分检测同常温态。对各区域烧结矿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不同区域烧结矿在物相上的差别。
3 台车上物料和烧结矿分区域研究
3.1 常温态料层物料性能测定研究
对烧结各层、各区域混合料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定。A、B、C、D分别为第一至第四层,由于1号机吊取台车取样时半边料塌落,故仅取另一侧完整的料进行测定分析。
3.1.1 各区域物料粒度分布
1)横向分布
图4、图5分别为1号机和2号机各层烧结料中各区域的粒度分布。由图可知,两台机上物料在粒度方面分别存在以下问题:
1号机:第三层和第四层的物料粒度沿台车横向上波动较大;
2号机:第一层和第三层<1mm粒级的分布沿台车横向上波动较大;料层局部区域存在粒度分布不均匀,有大粒度聚集现象,不利于在此处的液相生成,影响最终烧结矿成品率。
从图6可见,就混合料的横向分布而言,1号机在靠近台车边缘和中心区域混合料粒度增大,即各层的混合料粒度呈现“V”形分布;2号机南北两侧粒度则存在一定偏差,从南到北粒度逐渐增大。分析认为,台车上物料的粒度分布与梭式布料器的限位和行走有关。如1号机中心区域粒度增大,可能与梭式布料器在边缘停留时间偏长有关。为改善粒度分布,应对布料车的限位和行走时间进行调整,以确保台车横向上料层粒度分布尽量一致。
2)纵向分布
图7为1号、2号烧结机各层物料平均粒径比较。由图可见,越往下层,烧结混合料粒度越粗。随着>10mm粒级更多布到料层下部,1号机上混合料平均粒度从上到下逐层增大(从3.18mm增加到5.04mm);而且,1号机上混合料粒度较2号机粗,尤其在第四层,二者平均粒径相差近1mm。
从整体上看,1号机存在料层下部粒度偏大及波动较大问题,而2号机存在表层粒度偏小及南北侧粒度差异较大的问题。
3.1.2 混合料的化学成分与含C量分布
与台车横向、纵向上混合料粒度波动相似,混合料的化学成分和含C量也存在波动。由图8和台车上每层各区烧结物料化学成分波动图(略)可知:
(1)料层横向上,混合料化学成分和C的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尤其是在料层下部的第三层和第四层,波动较大。
(2)料层纵向上,物料化学成分和C含量分布存在一定偏析。但1号机基本为线性偏析,2号机则在第二层出现异常(仅在SiO2和Al2O3含量的偏析上具有单调性)。
(3)料层纵向上,1号机的化学成分和C偏析较大,第四层物料的碱度竟然不到1.7;而2号机的问题,是在第二层出现了偏析异常现象。
(4)2号机成分在第二层未单调偏析,说明熔剂在第二层突然过于减少,而如前所述,2号机的粒度是单调地偏析。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第三层物料大多为制粒后颗粒,而第二层物料大多为原始颗粒(制粒不太好——本质上它应该经过制粒后落入第四层)的缘故。这也反映出2号机在制粒效果方面有所欠缺,不如1号机,制粒效果不好,则必然影响到物料的透气性。
从整体上看,1号机的熔剂偏析分布在料层上层,下层物料粒度粗、熔剂少,这使得物料化学成分和C含量的偏析均加剧;2号机上物料化学成分和C含量在第二层出现偏析异常,仅在SiO2和Al2O3含量偏析上具有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