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 —进口粉矿粒度变化对其烧结性能的影响.doc
进口粉矿粒度变化对其烧结性能的影响
武轶1,李骞2,熊德怀1,游志雄2
(1.马钢技术中心,安徽 马鞍山243000;
2.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摘 要:近年来进口铁矿粉质量日趋劣化,马钢烧结所用A粉、B粉、F粉和H粉粗粒级+6.3 mm部分增加趋势明显。烧结试验研究表明:进口粉矿中+6.3mm粒级增加后,烧结料层的原始透气性变好,利用系数和烧结速度均有所改善,烧结矿成品率、强度则在一定的粒级组成下有所改善;粒度继续变粗后,成品率和转鼓强度反而变差。采取适当降低混合料水分、保持或略增焦粉配比等措施,有利于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指标改善。
关键词:进口粉矿;粗粒级;烧结性能
随着国内钢铁行业整体产能的不断扩张,钢铁生产所需进口铁矿石空前紧缺。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纷纷制订扩产计划,但短时间内可增加的开采量和可供选择的优质矿源有限,许多矿业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在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上有所放宽,致使进口粉矿质量明显下降,粒度组成呈现变粗的趋势。
进口铁矿石粒度变粗对其烧结性能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介绍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一些研究工作。
1 进口粉矿的粒度变化趋势
马钢使用的进口粉矿近年及未来预计粒度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1)与2005年使用的A粉相比,2009年使用的A粉矿+6.3mm部分高出了3.0%左右。
2)从2005年、2009年及对2012年的预计来看,B粉的+6.3mm部分呈上升趋势。
3)与2005年马钢使用的A粉相比,2009年新增的C粉、D粉、E粉的+6.3mm部分高出了4%~6%左右。
4)与2005年相比,2009年F粉和H粉+6.3mm部分均升高2%左右;G粉+6.3mm部分升高4%以上,但现在已不供应该品种。
综上所述,马钢近年来使用的进口粉矿中粗粒级+6.3mm部分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尤以A粉、B粉、F粉和H粉较明显。
2 进口粉矿的粒度
为了研究A粉、B粉、F粉和H粉粗粒级(+6.3mm的比率)增加后对烧结矿产、质量的影响,取这几种含铁原料进行筛分,以备后续试验使用。这4种矿+6.3mm部分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4种进口矿中B粉+6.3 mm的比率较高,然后是H粉和F粉,A粉+6.3mm的比率相对略低。实验室测定的进口矿粒度指标与2009年实际生产检测的结果略有差异,这可能与进口矿批次差异及取样时粒度偏析有关。为此采取了筛分后配矿的措施加以改善。
3 不同进口矿粒度混匀制粒试验
3.1 试验方案
共设计了3组混匀制粒试验方案,以探索进口矿+6.3mm粒级增加后对烧结混匀制粒效果和最佳水分的影响。其中粒级1为基准组,与目前实际生产用原料粒级相近;粒级2和粒级3为+6.3mm部分增加后的方案。具体试验方案详见表2。表3为烧结混匀矿配矿方案。


图2和图3显示了不同粒级组成的进口矿混匀制粒后料层的堆密度和压差。具体实验方法:用Φ600mm×700mm混料筒将混匀矿与返粉、焦粉和熔剂混匀、制粒后,在400 L/min的风量下,用透气性测定装置测量高度为255mm料层的压力损失。

3.2试验结果及分析
从图2和图3中可看出,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增加,料层的堆质量密度和压差均呈现先降低后平缓或回升的趋势。这说明增加混合料水分后,混合料混匀制粒的效果得到了改善,烧结料层的原始透气性变好[1]。适当的水分在保证烧结混合料制粒的同时,水分子覆盖在矿粉颗粒表面,起到了一种类似润滑剂作用,降低烧结料表面粗糙度,减少气流阻力损失。但继续增加混合料水分,过多的自由水反而会导致料层的透气性变差。
随着混合料中粗粒级(+6.3mm)的增加,烧结混合料的最佳制粒水分由7.60%依次下降为7.45%、7.30%。铁矿石中粗颗粒的表面积相对较小,其核颗粒吸收的水分变少。因此在制粒过程中,粗颗粒比例增加后,停留在颗粒表面的用来粘合黏附粉、促进颗粒长大的水分会相应增加,因此混合料水分必需减少。
随着混合料中粗粒级(+6.3mm)的增加,烧结混合料料层的原始透气性略有变好。这是因为在混合料中粗粒级颗粒增加后,大颗粒数量增多使烧结混合料平均粒径增大,同时还在粗颗粒周围形成堆质量密度较小的区域,气流在这些区域通过要比其他地方要快。在烧结抽风过程中,由于铁矿石粗颗粒都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承担上部料层的压力,不至于被压紧或者压碎,料层可压缩性减小,料层收缩较小,具有更大的空隙度,因此料层的透气性变好。
4 不同进口矿粒度烧结试验
4.1 试验方案
本次烧结试验设计了多种+6.3mm比例不同的配矿方案,4种进口粉矿中+6.3mm粒级配比如表4所示。其中,粒级3与基准组粒度相近,粒级1、2为粗粒级略少的方案,粒级4、5、6为预计的粗粒级增加的方案。

4.2 不同进口矿粒度对烧结性能的影响
不同进口矿粒度的烧结试验结果列于表5和图4。在混合料水分和焦粉配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混合料中进口粉矿+6.3mm粒级含量增加后,烧结利用系数和烧结速度均有所改善;烧结矿成品率、转鼓强度则在一定的粒级组成下有所改善,当继续增大+6.3mm粒级含量后,烧结矿成品率呈下降趋势,转鼓强度则明显变差。


正如混匀制粒试验中所显示的,进口粉矿粗粒级部分增多后,烧结混合料料层的原始透气性得到改善,烧结速度加快,烧结生产率升高。但如果混合料粗粒级部分过多,烧结料层的透气性虽得到进一步改善,但过快的火焰前锋速度减少了料层的高温区停留时间,同时,混合料中过多的粗颗粒会造成液相粘结相的生成数量减少,从而降低了烧结矿强度。
4.3 不同进口矿粒度条件下各方案的水碳优化
在不同+6.3mm比例的粗粒级条件下分别对粒级1、粒级2、基准组和粒级6进行了配水、配碳优化,结果见表6和图5。

试验中焦粉配比变动范围为5.3%到5.9%,以此来确定最佳焦粉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各方案的适宜焦粉配比均为5.6%左右。可见,随着进口粉矿+6.3mm部分的增加,焦粉的适宜配比可以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混合料中总的+6.3mm部分增加幅度不太大,若大幅增加焦粉比例,虽然有利于提高烧结矿成品率和烧结速度,但会导致烧结矿转鼓强度下降。
前面混匀制粒试验部分讨论了当混合料中粗粒级(+6.3mm)增加时,烧结混合料的适宜水分必需减少。烧结试验结果(见表6)证实了这一点。随着进口粉矿+6.3mm部分的增加,粒级1、粒级2、基准和粒级6方案的最佳制粒水分由8.7%依次下降为8.4%、8.4%和8.1%。
如图5所示,混合料中粗粒级(+6.3mm)增加过多时,采取适当降低烧结混合料水分、保持或略增焦粉配比的措施,有利于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指标的恢复。但要完全达到基准组水平,需进一步探索其它烧结强化措施。
5 结语
1)马钢近年来使用的部分进口粉矿中粗粒级+6.3mm部分呈现增多趋势。其中尤以A粉、B粉、F粉和H粉较明显。
2)随着进口粉矿中粗粒级(+6.3mm)的增加,烧结混合料的最佳制粒水分下降,料层的原始透气性略有变好。
3)在混合料水分和焦粉配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进口粉矿中+6.3mm粒级含量增加后,烧结利用系数和烧结速度均有所改善,烧结矿成品率、转鼓强度则在一定的粒级组成下有所改善,当继续增大+6.3mm粒级含量后,成品率呈下降趋势,转鼓强度则明显变差。
4)随着进口粉矿中+6.3mm粒级的增加,混合料适官的水分降低,焦粉配比应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配水配碳的优化有利于烧结矿成品率和转鼓强度指标的恢复,但要完全达到基准组水平,需进一步探索其它烧结强化措施。
[参考文献]
[1] 闫友,高永学,王志华,等.关于改善烧结料层秀气性途径 的探讨[J].有色矿冶,2008,24(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