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对AM355不锈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doc
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对AM355不锈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
孙永庆1,梁剑雄1,杨志勇1,李文辉1,张丽娜2
(1.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2.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抚顺 113001)
摘 要:为满足飞行器用材需求,进一步提高AM355不锈钢的强度和硬度,研究了3种成分的使用真空感应+电渣重熔工艺冶炼、经锻造成型的Φ80mmAM355不锈钢棒。钢棒经不同温度淬火后,再进行深冷+回火处理并测试其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近的w(Creq)/w(Nieq)下,钼含量较高的不锈钢棒容易得到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并具有一定的塑韧性。经最佳热处理工艺(1000℃×1h空冷+(-70℃)×8h+450℃×2h空冷+200℃×2h空冷)处理后,该AM355不锈钢棒的强度和硬度有大幅度提高,抗拉强度提高约100MPa,硬度提高约HRC5。力学性能可达到:抗拉强度1630MPa、屈服强度1380MPa、伸长率16%、面缩率59%、冲击值51J、硬度50HRC。对该AM355钢棒中碳化物的类型和析出行为进行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探讨了强化机制。结论认为钼元素含量和淬火温度对AM355的强度和硬度影响较大。
关 键 词:AM355;力学性能;热处理;高强度;强化机制
AM355是一种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经退火后其组织为奥氏体及部分索氏体,切削加工性能良好;经淬火、冷处理后组织为马氏体。回火后组织中析出强化相,使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塑韧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航空工业的螺栓、起落架等受力零部件[1]。
近年来,航空器性能的提高对材料强度、硬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钢材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利用现有牌号钢种进行性能改进是普遍的做法。本文通过改变AM355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探讨了影响其强度的几种因素和强化机制。
1 研究过程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文研究的AM355不锈钢3种试验用料来自某钢厂生产的Φ80mm锻造棒材,均使用真空+电渣工艺冶炼,经开坯、改锻后,在横截面1/2半径处钻取样屑,分析其主要合金元素的含量,结果见表1。同样在此处取纵向力学性能试样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为淬火+深冷+回火,分为Ⅰ、Ⅱ、Ⅲ、Ⅳ四种(表2)。其区别在于淬火温度的不同,借以考察淬火温度对3种成分的AM355不锈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1.2 试验方法
试样经热处理后制成标准拉伸试样(d0=5mm,l0=5d0),在WE-300液压拉伸试验机上测定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量取计算伸长率、面缩率。在JBN-300B型冲击试验机上测定冲击吸收功。在TH300洛氏硬度计上测定硬度。使用Neophot-21型光学显微镜拍摄金相照片。采用PHILIPSAPD-10型X射线衍射仪(XRD,CoKα)测量残余奥氏体量。在H8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上进行TEM观察。使用日立S-43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形貌。试样制备过程为:将薄片试样机械减薄至30~40μm,用冲样器冲成直径3mm原片,再用双喷电解减薄仪减薄成薄膜试样。双喷液为无水乙醇+5%高氯酸溶液,温度为-20~30℃,电流为30~50mA。
2 试验结果
2.1 力学性能
3种成分的AM355不锈钢的力学性能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见,在950~1050℃之间保温、淬火,并进行深冷、回火之后,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先升高后降低;而塑韧性指标(伸长率、面缩率、冲击值)则始终呈上升趋势。3号试样经第Ⅲ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其强度和硬度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2种棒材所能达到的最高强度和硬度。此时3号试样的力学性能为:抗拉强度1630MPa,屈服强度1380MPa,硬度HRC50,伸长率16%,面缩率50%,冲击吸收功51J。

2.2 热处理对金相组织和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3种成分的AM355不锈钢经第Ⅲ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金相组织如图2所示。可见,3种试验钢的金相组织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对3种试验钢的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进行测量,确认1号、2号、3号试样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2.42%、12.59%和5.13%,其中3号试样的残余奥氏体量最少。

2.3 SEM及TEM观察
对3种试验钢经第Ⅲ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组织进行SEM观察,发现在晶界和晶内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碳化物,但3号试样的碳化物数量较多。TEM观察发现,碳化物的种类主要为M23C6和M2C。
3 分析讨论
3种不锈钢材料经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3号试样经第Ⅲ种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强度最高,硬度可达HRC50,同时还保持了一定的塑韧性。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3号试样的强化机制。
3.1 w(Creq)/w(Nieq)
众所周知,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金相组织与材料的w(Creq)/w(Nieq)有关。可按如下公式[2]计算3种AM355不锈钢的w(Creq)/w(Nieq)比:
w(Creq)=w(Cr)+1.5w(Si)+w(Mo)
w(Nieq)=w(Ni)+0.5w(Mn)+30(w(C)+w(N))
1、2、3号试样的w(Creq)/w(Nieq)分别为1.51、1.55和1.53。
可见,3种AM355不锈钢的名义w(Creq)/w(Nieq)并无显著差异,尤其是3号试样的w(Creq)/w(Nieq)介于其余二者之间。由此可见3号试样热处理后强度达到峰值与w(Creq)/w(Nieq)关系不大。
3.2 钼元素含量
由表1可知,3种AM355不锈钢的钼元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别。钼元素在AM355不锈钢中除了作为间隙原子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之外,主要是在深冷后回火时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以及特殊的碳、氮化物,如MoC、Mo2C等,起到沉淀硬化强化作用[3]。钼在奥氏体中的极限溶解度只有2.82%[4]。3号试样的钼质量分数高达3.01%,因此钼元素除在基体中发生固溶外,必然还有剩余的钼元素与材料中的碳、氮元素形成一定数量的碳、氮化物,广泛分布于晶界及晶内(图3)。

3.3 淬火温度
在材料的淬火+深冷+回火的热处理工艺中,淬火温度对AM355不锈钢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淬火温度的升高,对材料的强度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碳及其他合金元素可以充分溶入奥氏体产生固溶强化,并保留在淬火后产生的马氏体中,提高材料强度;另一方面,在溶入合金元素后,奥氏体的稳定性升高,在随后的淬火过程中,组织中会保留大量的残余奥氏体,使材料强度降低而使塑韧性提高。这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必然会使材料强度出现峰值。由图1可见,使3种AM355不锈钢的强度出现峰值的淬火温度在950~1000℃之间。同时,提高淬火温度促进碳化物溶解,会使碳化物阻碍晶界和位错运动等强化作用消失。而3号试样由于第3.2节中提到的原因,在高温加热过程中,晶界及晶内仍保留有大量的碳化物,有效地阻止了晶界和位错的运动。碳化物的存在吸收了较多含量的合金元素,使材料基体中的合金元素减少,因此残余奥氏体量会比较少。第2.2节的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推论。
综上所述,3号试样在相对较低的淬火温度下,由于钼元素含量相对较高,钼元素除固溶外还有余量在晶界和晶内形成碳化物,有效阻碍了晶界和位错的运动,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同时,大量碳化物的存在使淬火后基体中的合金元素减少,残余奥氏体量较低,马氏体量较高,同样提高了材料强度。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AM355不锈钢经淬火、深冷、回火后,碳化物的种类主要是M23C6和M2C两种。有资料显示,AM355不锈钢淬火后在450℃回火会产生M2C型碳化物,而在600℃以上回火才可能生成M23C6型碳化物[5]。本文中M23C6型碳化物产生的原因,可能是M23C6型碳化物在开坯锻造等高温条件下就已经在晶界生成,后因淬火温度相对较低,保温时间较短,未能充分溶解,导致遗留。
4 结论
1)淬火温度对AM355不锈钢的强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将淬火温度控制在950~1000℃之间,随后进行深冷及回火,可以使材料强度和硬度达到峰值。
2)提高AM355不锈钢中钼元素的含量,并对其余镍、氮等元素进行相应调配,使w(Creq)/w(Nieq)基本不变,可明显减少热处理后材料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量,增加碳化物量,从而在保持一定塑韧性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参 考 文 献:
[1] 古立新,金建军.回火温度对1Cr15Ni4Mo3N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7(1):7.
[2] 陆世英.不锈钢[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5.
[3] 赵先存.高强度超高强度不锈钢[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4] 雍岐龙.钢铁材料中的第二相[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5] 赵振业.合金钢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